三、临时执政府的成立及其内外政策

当直军溃败之时,张作霖不顾奉军不入关的诺言,将奉军大批开入关内, 占领天津后,又沿津浦线向南推进,并收编大量直军部队。冯玉祥原想政变后取得华北为其地盘,奉军大举入关使其打算落空了。冯、张矛盾尖锐起来。张作霖采取联段以制冯的策略。冯为加强自己的地位,11 月初三电孙中山, 敦促早日北上。8 日,孙中山正式电告冯,准于 13 日由粤起行。

如前所述,冯、张都拥段为军事领袖,但段一直不表态。实际上他不愿作空头的统帅,而有重掌政权的野心,且南方直系各督对他态度如何尚不可知,因而迟迟不出。直系南方各督齐燮元、孙传芳、萧耀南等当然不愿中央政权落在冯、张之手,而宁愿没有军事实力的段祺瑞上台,以借段保存自己的实力。于是 11 月初,他们纷纷通电拥段出山。段既得到南方直系各督的拥护,不仅去了南顾之忧,而且可借他们以牵制张作霖和冯玉祥。至此,段认为上台的时机成熟了,因而当他得知冯敦促孙北上的消息后,便电促冯玉祥、张作霖到天津开会,共商收拾时局的办法,以图抢在孙中山到京前把政权拿到手。

11 月 10 日,冯、段、张在天津开始举行会议。会上,段既利用冯主和愿望,拒绝张对南方用兵的主张,以笼络南方直系势力,又联合张以制冯, 听任奉系改编冯部所收容的直系军队,对冯施加压力。冯张矛盾虽尖锐,但形势尚不容他们公开破裂。13 日,苏、浙、鄂、陕、闽、赣、皖、豫八省及海军联防会议在南京举行,组织八省同盟,并通电宣称对摄政内阁所发布的命令概不承认。冯、张于是不得不共同解决政权问题。冯受国民党人的影响主张采取委员制,但不为段、张所接受。张提出,在新政府产生之前,暂组

临时执政政府,执政政府不设国务总理,而由临时执政召集国务会议,并推段为临时执政。这就是要取消黄郛内阁,而将权力集中于段手里。冯玉祥受到段、张的压力,加以他对段有错误的认识,听信段“以革命政府相标榜”,

并对段抱有幻想,希望段解决其地盘问题,于是采取妥协的态度,同意了张作霖的建议,并于 15 日与张作霖、卢永祥、胡景翼、孙岳联名通电,公推段祺瑞为临时执政。

11 月 22 日,段祺瑞到达北京。23 日,摄政内阁辞职。24 日,段祺瑞宣誓就职。同日,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按其规定,临时执政实际上是总统兼内阁总理,大权集于一身。25 日,段祺瑞组成了以安福系为核心的政府。

段祺瑞东山再起,是北京政变后国内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斗争发展的结果。段祺瑞虽已无军事力量,但在山西、山东等地军阀中仍有一定的影响,且背后有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在政变后各实力派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段祺瑞处于有利的地位。由于国直的矛盾, 他得到国民军的推戴;由于国奉的矛盾,他得到奉系的拥护;由于国、奉与直系的矛盾,他又得到直系南方各督的支持。他利用这些矛盾加强自己的地位,得以因利乘便,重掌政权。

段祺瑞上台后实行的对内对外政策,迅速暴露了这个政权的反动本质。在对外方面,当时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正在蓬勃开展,帝国主义列强亟

欲取得中国政府遵守条约的保证,段祺瑞在就职誓词中就提出了“外崇国信”

的对外政策,公开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以迎合帝国主义各国的意愿,从而获得了它们的承认。随后段政府与法国公使秘密谈判金法郎案, 同意庚子赔款不按中国银两换算贴值的法国法郎支付,而按汇兑美元折算。当时美元价格并无变动,按美元折算与按纯金折算并无区别,这就实际上满足了法国按金法郎折算的要求,而使中国损失 8000 余万元。段政府不仅承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而且承认了帝国主义的新的无理要求。

至于对内方面,他上台后立即筹备召开善后会议,以抵制正在蓬勃开展的国民会议运动。他积极扶植自己一系的势力,如派王揖唐为安徽省长兼军务督办,卢永祥为直隶军务督办,旋又任卢为苏皖宣抚使,支持卢夺取江苏地盘,并任卢为江苏督办等等。他纵容溥仪逃往日本使馆,后又听任其逃往天津。他还以对曹锟严行监视,听候公判为名,将曹从国民军手中解救出来, 置于他的保护之下。而他对群众爱国运动则实行高压政策。1925 年 3 月间, 他派兵弹压北京教职员反对官僚政客王九龄任教育总长的风潮。5 月 7 日, 派军警阻止学生举行国耻纪念大会,将前往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住宅向章提出质问的学生打伤三四十人。

段政府的内外政策表明它与历届北洋军阀政府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它没有直接掌握大量的军队,又处于各种矛盾冲突之中,难以巩固起来,加以倾向革命的国民军在北京及其外围驻有重兵,段政府还不能为所欲为,这还是有利于革命势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