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决战鄂南,会师武汉

  1. 鄂南会战

鄂南会战主要是汀泗桥战役和贺胜桥战役。北洋湘军、援湘军在湖南战场惨败后,其首领李倬章、赵恒惕、陈嘉谟等迭电向吴佩孚告急,诉述“前线赤军竭力前进”,平江已失,汨罗防线崩溃,将士不听指挥,“非帅座亲临,万难挽回”“务乞帅座兼程南下,”、“返鄂维持军心”。吴佩孚见电,心急如焚,即率精锐刘玉青、陈德麟等部,于 21 日“遄返汉口”。北方军事交齐燮元主持,在长辛店设留守司令部。25 日晚,吴佩孚抵达汉口, 26 日在汉口查家墩司令部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布置鄂南军防,策划向南反

攻。陈嘉谟、刘佐龙、赵荣华、刘玉青、陈德麟、赵恒惕、董政国等 30 余人

与会。决定调集宋大霈、董政国、孙建业、陈嘉谟各部 2 万余人防守汀泗桥, 以宋大霈任指挥。

汀泗桥“后枕高山,前临巨浸”,三面环水,为“武汉之最险要门户”, “北军所恃为天险”。北伐军第四军担负攻占汀泗桥的作战任务。8 月 23 日下午,军长陈可钰召开团以上军事会议,决定抢在吴军大举南下前攻克汀泗桥。25 日,全军到达指定地点。26 日清晨,开始向敌军阵地发起进攻,陈可钰及各师师长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遇到守敌顽抗。当晚,36 团攻入敌军中央阵地。27 日清晨,第四军发动总攻。右翼三十六团、三十团、二十九团和叶挺独立团一营经过激战,占领敌主要阵地。左翼三十五团及炮兵营摧毁敌炮兵阵地及桥上铁丝网,冲过铁桥,与迂回至敌后方的独立团主力前后夹击敌军,使敌溃不成军。上午 8 时左右,北伐军占领了“鄂南第一门户”汀泗桥。独立团抓住战机猛追溃敌,27 日上午率先占领咸宁城。

汀泗桥战役毙敌 1000 余人,俘敌军官 157 人,士兵 2296 人,缴获大炮

4 门,机枪 9 挺,长短枪 3000 余支,革命军第四军伤亡官兵 379 人

与第四军攻占汀泗桥的同时,北伐军第七军占领了崇阳、蒲圻,在咸宁与第四军会师。第八军收复嘉鱼、金口、新堤、宝塔洲,掩护与配合了第四军攻打汀泗桥。

汀泗桥战役,是北伐军入鄂后的第一仗,也是吴佩孚南下后,北伐军同他直接较量的第一个回合。英勇善战的第四军,以少胜多,重创强敌,攻克

了汀泗桥,挫败了吴佩孚的嚣张气焰,壮大了北伐军的声威。为革命军占领鄂南、进军武汉打开了门户,有效地巩固了广东、湖南等北伐后方根据地。汀泗桥一役,宋大霈几乎全军覆灭。直系军阀主帅吴佩孚亲自指挥贺胜

桥决战。贺胜桥号称“鄂南第二门户”。吴军在桃林铺、印斗山和贺胜桥构筑了三道防线。加入贺胜桥防守的军阀部队有陈嘉谟、董政国、叶开鑫、马济各部,合计不下 10 万人,配置铁甲车几十辆,大炮数十门,重机枪 200 余挺,军队数量高出北伐军好几倍。吴佩孚叫喊:“限三日夺回汀泗桥”

北伐军攻占汀泗桥后,士气高昂,战意旺盛。8 月 29 日,前敌总指挥部在咸宁召开军事会议,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陈可钰、陈铭枢、苏联军事顾问加伦等与会。决定乘敌立足未固,增援部队尚未全部到达之前,迅速攻下贺胜桥。定于 8 月 30 日凌晨开始进攻,要求部队 29 日晚全部进入阵地。

8 月 30 日天将破晓时,第四军独立团和十二师等攻击部队,向铁路左右两侧敌之重要据点吴家湾、黄石桥、北路学校进击,并占领了这些地方。得到胡宗铎、钟祖培各旅的配合后,即向北军第一道防线重要阵地桃林铺、王本立进攻。吴军精锐第十三混成旅、刘玉春第八师、陈嘉谟第二十五师,以优势兵力和密集炮火,向北伐军疯狂反扑,并出动铁甲车助战。北伐军第四、七两军协同进攻,直冲敌阵,白刃肉搏,以一当十,前仆后继,奋力拼杀, 终于攻破了敌军的第一道防线。

吴军退到第二道防线后,妄图凭借江湖港汊、灌木丛蒿作掩护,重新组织反攻。吴佩孚令刘玉春、陈嘉谟各备大刀队赴前线押阵,并亲自率卫队团、宪兵队,竖“吴”字大旗,乘专列在贺胜桥往来督战。吴传令:凡作战不力, 畏葸退却者,立即射杀。

30 日上午 10 时许,北伐军各路向第二道防线进攻,独立团攻敌主要阵地印斗山。随后,第四军第十、十二师向敌防线全面进击。火力之猛,前所未有,敌军抵挡不住,纷纷向后退却。吴佩孚怒不可遏,下令机枪手“向退却者扫射,积尸累累,血流成河”。吴还亲自手刃退却之旅、团长十余人, 以惩戒作战不力之军官。督战队用残暴手段屠杀后退官兵,引起溃兵向督战队开火,敌军混乱,互相厮杀。北伐军第四军乘胜攻占了贺胜桥。吴佩孚所乘军车亦中炮弹起火,敌军兵败如山倒。吴知难以扭转贺胜桥战役的败局, 仓惶回车北逃武昌。吴佩孚专列过处,“败兵攀援欲上,卫士呵禁弗能止, 急挥刀砍其臂,人纷纷随臂堕,宛转呼号,惨不忍闻”。从桃林铺至贺胜桥,吴军士兵断头缺臂,露肠破肚,呻吟哀叫者,比比皆是。贺胜桥战役, 俘敌军官 201 人、士兵 3334 人,缴获大炮 24 门、步枪 2900 余支,机枪 30

余挺,毙敌近 2000 人。此役为北伐出师以来的空前激战。吴佩孚为“死守贺胜桥,以保武汉,巩固华中”,集直系十余万军队于贺胜桥,并亲自督战, 妄想一举打败国民革命军,重振北洋军威。然而在短短 5 天内,号称“常胜将军”的“吴大帅”,一败于汀泗桥,再挫于贺胜桥,损兵折将,精锐消耗过半。其战斗力最强的王牌师刘玉春第八师,在贺胜桥一役中,士兵损失一半,三个团长全部阵亡,30 多个连长中只有 5 个活着。贺胜桥之战,成为吴佩孚在两湖战场军事走向溃败的重要转折点。

北伐军在贺胜桥战役中,冲锋陷阵,英勇无畏,“前兵甫倒,后卒即继”, “置生死于度外,欲胜利之在我”。仅一天间,就打败了装备精良、数倍于己,号称北洋劲旅的直系主力,摧毁其精心设防的军事要塞贺胜桥,从此, “北伐军声威震动全国”。第四军是鄂南会战的主力,独立团是北伐进军的

开路先锋,他们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建树的奇功,受到“民众称誉”, “咸以‘铁军’目之”

  1. 克复武汉

汀泗、贺胜两桥失守后,吴佩孚为保住其在华中的统治,8 月 31 日,在司令部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部署武汉防务。会议决定放弃保定,调田维勤、王为蔚、魏益三各部南下;起用靳云鹗为“讨贼”联军副总司令;提升鄂军将领刘佐龙为湖北省省长。会议还任命湖北督理兼第二十五师师长陈嘉谟为武汉防御司令;陆军第八师师长刘玉春为武昌守备军总司令;靳部师长高汝桐为汉阳、汉口守备军总司令。南下各师驻防广水、花园一线,蛇山、龟山、江汉水面重点防守。

9 月 2 日,在吴军部署尚未就绪时,北伐军第四军已兵临武昌城下,第七、八两军已抵鄂城、纸坊、金口,三路大军从东、西、南三面对武汉形成了战略包围。当天,北伐军前敌总指挥部在余家湾车站召开高级将领会议, 分析了当时敌我军事形势,认为攻取武汉“贵在速决”,不宜拖延。决定第四军第十、十二两师,第一军第二师,第七军第二路主攻武昌;第八军第一、二、四各师、鄂军第一师进攻汉阳、汉口;第一军第一师为总预备队,攻占武汉三镇,主要战场在武昌。

武昌为湖北政治、交通中心,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英雄城市,城防坚固, 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由刘玉春、陈嘉谟、余荫森、孙建业、宋大霈、马济等约两万人防守。他们虽是鄂南会战溃退之师,但几乎都是吴佩孚的嫡系。9 月 3 日,进攻武昌的战役打响,一、四、七军各一部分三路攻城,敌人防守严密,北伐军攻城均未得手。9 月 5 日第二次进攻武昌,李宗仁为攻城司令。蒋介石命令:“武昌限于四十八小时内攻下”。攻城部队编为左右两翼, 以奋勇队为前锋,环城发动进攻。各师的奋勇队配备云梯、手枪、斧头、炸弹、绳索和爆破器材,冒着敌人的炮火,攀登攻城。独立团奋勇队在队长、第一营长、共产党员曹渊的带领下,有进无退,一度攻上城头与敌展开了短兵肉搏,表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与高度的牺牲精神。由于敌人严密的火力封锁,城墙过高且有重兵把守,致使奋勇队“竹梯甫架,伤亡随之”,独立团阵亡营长一员,排长二员,士兵八十余人。自 9 月 13 日以来,北伐军“两次强迫登城,均未凑功,伤亡两千余人”

9 月 5 日午后,蒋介石偕李宗仁、陈可钰等,到南湖、洪山一带视察, 见到武昌“城垛坚固,居高临下”,攻城部队,“牺牲过大”,感到硬攻无效,才下令暂停攻城。6 日下午,蒋在洪山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对武昌暂取包围封锁,由第四军和第八军的一部担任围城任务,第七军主力开赴鄂东作战。为了断绝武昌与汉口、汉阳的联系,孤立围困武昌之敌,北伐军发动了攻取阳(汉阳)、夏(汉口)的作战。守阳、夏的敌军有吴佩孚嫡系高汝桐师、鄂军刘佐龙师、以及杜锡钧的水上游兵,共计 4 万余人。担任攻取阳、夏的北伐军,是唐生智的第八军的三个师和鄂军夏斗寅师。

阳、夏战役前,为分化瓦解城军,董必武、陈谭秋领导的中共湖北省委和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及武汉特别市党部,争取刘佐龙起义,并对汉阳兵工厂、武昌第一纱厂等工人,做了配合北伐的组织发动工作。

9 月 5 日,北伐军何键和夏斗寅两师一万余人分水陆两路攻取汉阳,遭到了敌防军高汝桐师和敌援军阎日仁、宋大需等部的顽抗。进攻龟山的北伐军也“三攻三挫”,后得刘佐龙部的起义与汉阳兵工厂工人武装的配合,集

中火力猛击龟山阵地,同时炮击汉口查家墩吴军司令部,才使汉阳守敌动摇。经过通宵激战,汉阳吴军阵线崩溃。吴佩孚由江岸站乘车出逃,高汝桐向汉口、刘家宙方向流窜,一部分敌军缴械投降。9 月 6 日,第八军攻占了汉阳。当晚,第八军第二师及刘佐龙师一部,强渡汉水,进攻汉口,与敌守备军靳云鹗部展开肉搏,苦战多时,将靳部防军击溃。7 日凌晨北伐军占领了汉口。阳、夏之战,毙敌 2000 余人,俘敌官兵 900 余人。北伐军占领阳、夏,任命刘佐龙为阳、夏临时公安总司令和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军长。

阳、夏光复后,革命势如破竹,旬日之内,连克横店、孝感、广水、东篁店、九里关、武胜关、平清关,将敌军赶到信阳。尤其是北伐军夺得“鄂北天险”武胜关之后,锁住了敌军南援的通道。武昌守敌,至此彻底陷入孤立。

为解救武昌几十万民众于倒悬,9 月 17 日,北伐军武昌攻城军司令陈可钰,在南湖军部召开团以上干部军事会议。决定趁敌粮尽、弹缺和兵疲之机, 攻取武昌。次日,北伐军总部向守敌发出最后通牒:限 24 小时内投降。陈嘉谟、刘玉春无投降诚意,并发炮轰击北伐军紫金山阵地。21 日拂晓,北伐军下令攻城。城内敌军居高临下,以守待攻,北伐军三次攻城未克。从 9 月下

旬起,北伐军决定掘地道实行爆破攻城。10 月 1 日和 3 日,守敌曾两次冒险突围出城,均遭北伐军迎头痛击而惨败。10 月 6、7 日两天,守军几次派员与北伐军谈判开城投降。为了不让古城毁于战火,给敌人一条活命自新的生路,北伐军同意谈判。商定 10 月 10 日吴军全部撤出,接受改编。嗣因刘玉春拒绝交出武器,谈判再度破裂。守城豫军第三师师长吴俊卿、团长贺对庭, 知其顽固困守,无异于自寻绝路,遂单独与北伐军议降。约定 10 月 9 日晚开城让北伐军入城。10 日拂晓以后,北伐军分途从保安门、中和门、宾阳门、通湘门涌入,围歼顽敌。在督军署、学兵营、省长公署等地展开了激烈巷战。陈嘉谟、孙建业、宋大霈、余荫森等部敌军,因饥饿疲惫,无力抵抗,未经激战,即行投降。顽军刘玉春部却困兽犹斗,拒不放下武器,独立团将其包围聚歼,直杀得敌人举枪投诚方止。主将陈嘉谟、刘玉春化装潜逃,被北伐军巡逻兵捕获,10 月 10 日上午,独立团占领蛇山。至此,围攻 40 天之久的武昌城宣告攻克,江城武汉完全收复。

武昌战役,俘敌陈嘉谟、刘玉春以下军官 740 余人,士兵 9495 人,缴获

大炮 18 门,机枪 160 挺,步枪 7000 余支。革命军在攻克武昌的作战中,伤

亡官兵 1157 人,其中军官伤亡 97 人。

在武昌攻坚战役中,第四军第十、十二两师的官兵,特别是叶挺独立团的健儿,作战英勇,所向无敌,屡建奇功。独立团长叶挺,三十六团团长黄琪翔指挥作战,身先士卒,骁勇善战,杀敌果敢,立下了特殊的战功,为全军将官的表率,国民政府军委会破格授予叶、黄两团长少将军衔。独立团伤亡官兵 400 余名,为表彰烈士们的英雄业绩,在洪山修建了巍峨的烈士陵园。

武汉是华中的政治、经济中心,它长期以来一直是吴佩孚称雄中原、争夺北京中央政权、策划进攻广东和兼并西南的战略基地。武汉的光复,捣毁了直系军阀在华中的巢穴,打击了英、美帝国主义在中国长江流域的侵略势力,巩固了国民革命的基础,推动了两湖地区工农群众运动的高涨,鼓舞了北方人民的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