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谈谈训练和战备结合的形式问题。
我们提倡训练和备战结合。至于运用什么形式使训练与备战结合,确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所谓战斗训练,是指专业技术训练,专业战术训练和合同战术训练。我们提出一九五八年要在巩固和提高技术训练的基础上加强战术训练,并结合战备。这是因为技术是战术的基础,必须掌握技术才能够改进和发挥战术的作用,但是任何先进的技术,必须有很好的战术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最大效能。因之,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必须配合起来进行。同时加强战术训练就可以巩固技术的成就(只要在战术训练中适当注意)。空军在战术训练的同时, 对巩固和提高技术上有着很好的例子。比如,空军练习如何接敌,如何占位, 如何搜索,如何攻击、如何脱离,这本来是一个战术动作,但是这些战术动
作,是依靠熟练的技术动作来进行的。其他军种、兵种也是一样,战术和技术是不能够割裂的。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七年上半年,我们强调了部队的技术和射击训练。一九五八年呢?我们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各级军官和士兵的技术训练。这个问题在我们军队中间,特别是中级以上指挥员,是一个比较大的缺陷。这个缺陷我们要补上去。在一九五八年只要时间许可,各军种、兵种的军官要好好去摸技术,争取在几年之内解决这个问题。前面说过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所以战术训练同战备结合的前提是解决技术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战备。因之,在我讲到训练与备战结合之前,首先强调一下技术训练问题。
那末,究竟训练同备战相结合要采取什么形式呢?陆军过去一提到训练与备战结合,只谈到一种形式,就是夜间紧急集合。夜间紧急集合是不是一种战备行动和战备训练呢?是的。但在这次会议中,大家强调地提出了另外一些形式:第一是野营;第二是转移驻地。所谓转移驻地,是指纵深内的师、团可以开到前线,开到边沿地区。我们要求接近实战,到那里不是很好吗? 从营房搬到野外去,在作业场附近,搭起帐篷来,从早可以干到晚,时间的利用率提高了,也会大大有助于解决“拉不动”的问题。强调转移驻地,转移作业场,到前线,到战区,到野外去训练,我认为是陆军和地面部队把训练与备战密切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形式。
空军,经过基本训练,把基础课目学完之后,实施紧急转场, 也是训练与备战结合的一种形式。因为从紧急转场中间可以看出许多问题,技术的、战术的、指挥员的以及空勤、地勤、起飞等,从接受任务到进驻指定地区这一段时间,一切工作都受到了考验。
海军的转移海区和远海抛锚训练,也是使训练与备战结合的有效方法, 也是一个良好的形式。这种办法比过去那种老在港内早出晚归、消耗时间、消耗油料,消耗机器的办法要好的多。出海抛锚、转移海区的训练和空军的紧急转场一样,同样会使各项工作都受到考验。中国有句老话:平时当作战时看,战时就可以当作平时看。当然,真刀真枪的实战,到底是不能完全和训练一样的。
所以,陆军采取野营、夜间紧急集合、转移驻地和作业场等办法,空军采取紧急转场,海军采取转移海区和远海抛锚的办法,就会使训练同备战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军队把在平时的训练当作实战来看。当然,训练与备战的形式不应局限于以上这几种。我仅仅是把问题提出来,引起同志们的思考,引起同志们在训练与备战结合这个问题上去更多的创造,使我军经常处于战备状态,以保持高度的战斗警惕性。要知道,战争虽然并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但是帝国主义还在扩军备战,还在阿拉伯国家、叙利亚那里制造紧张局势,还在其他地区阴谋发动战争和挑衅。因此,战争的危险还存在, 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使军队随时准备应付突然事变,应付敌人的突然袭击。这就是对于军队训练的要求。一切政治工作、政治教育、战斗训练以及勤务训练,都要集中在这一点上。只有使军队经常处于备战状态,即使突然事变到来,我们也不会惊慌失措。
希望同志们在一九五八年的战斗训练过程中,开动脑筋,想出更多的方式和方法,使单兵、班、排、分队、部队,乃至兵团的训练,更能与备战紧密结合起来,使部队经常保持战备状态。
最后,关于在现代条件下训练军队同我们的战略方针是否相适应的问
题,我再补充一下。我们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这是国家和军委已经肯定了的。但是,对积极防御应当如何理解呢?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积极防御”就是进攻的防御。过去也有人这样说:“防御是最好的进攻”,“进攻是最好的防御”。我们的国家制度,党中央和军委许多负责同志已经解释得很清楚。我们国家是六亿四千万人口的大国。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和
平民主的国家。我们也是一个拥有各种资源的天府之国,我们不需要夺取人家的资源,占领人家的土地,我们不需要扩张,不需要侵略,这是我们国家制度所决定的。但是,帝国主义还存在,它要侵略我们,因之,必须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以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是,我们的防御是积极的,是进攻的防御。敌人一旦来了,我们也不能采取单纯的防御,就是说不能因为战略上是防御,战役战术也来个防御。我们必须在战役战术上积极组织进攻,消耗和消灭在我国领土上和我国上空的敌人,只有这样,才能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这就是说,战略上我们是防御的,战役战术上我们是有进攻的。
在战略上讲,防御是最好的进攻,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 要最后消灭世界上的帝国主义,要使全世界都变成社会主义,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和平,进行和平竞赛。我们一天天发展,帝国主义一天天缩小,一天天的困难。他们国家的人民在困难中间一天天的革命化,这样就可以不经受像世界大战那样大的牺牲,经过局部的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慢慢地垮台。帝国主义要垮台,这是注定了的。全世界的没落阶级统治,必然要为人民和无产阶级的统治所代替,也是肯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讲的很清楚:无产阶级要代替资产阶级,如同资产阶级代替封建阶级一样。问题是如何以最便宜的代价来获得社会主义。我以为最好的方式是和平。从军事战略方针来讲,防御也是最好的方式(不打第一枪)。可是,这个防御并不等于没有强大武装的防御。没有原子弹,没有氢弹,没有洲际导弹,没有可携带原子弹的飞机,没有人造卫星,没有这些武器,世界和平能维持到什么程度? 有了这些武器,世界和平又能维持到什么程度?这个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些武器的存在,特别是人造卫星的出现,帝国主义就是另外一个态度,对战争又有另一种看法。为了保卫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必须发展我们的科学,发展我们的军事科学,必须加强我们的武装。无论我们的武装力量如何强大,我们的军事科学如何发展,可是我们在战略上还是要坚持防御。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真正战争打起来了,我们遭到了敌人的侵略,那时我们应以战役、战术上的进攻来完成战略防御,这才是最好的防御。但是战役战术上的进攻,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四面出击,到处进攻。要知道在战略防御方针下的战役战术,虽然基本上是采取进攻,但在一定时间和地点,也有防御。其所以如此,防御也是为了消耗敌人的力量,为了争取时间、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进行机动,以便在某个方面争取优势,利用这个优势实施进攻。所以,我们为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军队的训练、必须把进攻当成主要的战斗类型。同志们可以看看毛主席的军事著作对进攻是怎样解释的。虽然进攻和防御两个基本类型战斗是同时并提,中间却有主次之分。要消灭敌人, 解决战斗的基本手段还是进攻。因此,我们说在现代条件下训练部队,防御和进攻二者都不能偏废。不懂得进攻的方法,就无从防御,不懂得防御的方法,就不会进攻。因此,我们说在现代条件下训练军队,不但不违反我们积
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而且恰恰是为了执行这个方针。中国有句老话,叫“盘马弯弓箭不发”。所谓“盘马弯弓”,就是在马上把弓拉得满满的,也叫做有充分准备吧!所谓“箭不发”,是说你不来我不发,你来我马上就发出去。我们的态度,不是偃武修文,而是盘马弯弓。只要看到敌人一动,我们就发出去。我们的原则是:不打第一枪,不发第一箭,不先发制人。否则政治上就会造成被动。要知道,战役是服从战略的,而战略又是服从于政略和政治的。如果“盘马弯弓”箭先发的话,那末,战略同政略就矛盾了,战略原则就违反政略原则了。所以,我讲要坚持在现代条件下训练,首先要学会防护, 同时也要学会进攻。
我们在游击战争时期,战略上是绝对的劣势,战役上也多属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原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4]。为什么采取这个原则呢?因为那时和敌人在整个军事力量的对比上相悬太远;在战役、甚 至战术战斗上,敌人也常常比我们强。我们只好采取在战争中壮大自己力量的这个办法。为了在战争中壮大我们自己,争取在较长的时间内积蓄力量,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以便转入进攻,所以那时我们的方针是: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着重在于消灭敌人,夺取敌人的武装来壮大我们自己。后来慢慢地发展到大规模的运动战,我们虽然还处于劣势,可是可以造成某种战役上的优势了。我们已能够消灭敌人一个团、一个旅、一个师甚至一个军。这是历史上一个很大的发展。整个形势的真正转变,我们在战略、战役上都占了优势还是从淮海战役以后。那时, 我们不仅在战役上采取了进攻,战略上也采取了进攻。可见根据力量的对比, 每个时期所采取的方针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有了相当规模的现代化的武装,为完成积极防御的任务,有可能而且有必要训练军队使其善于防御,又善于进攻。
注 释
[1]萧克,当时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2]刘志坚,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
邓华,朝鲜战争时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等职,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
-
见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译东选集》第 1 卷,人
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0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