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各编委在编史过程中,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你们要把它汇集起来。他们
① 这是叶剑英在一九六三年十月至一九六四年二月的四次谈话中有关人民解放军战史编写工作问题的内容节录。
在编史方针、战史内容要求方面都有些经验教训。比如陈梦还同志可以谈谈你们的编史方针与指导思想。我们草拟编史方案可以根据他们的经验。需要多少人?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的写,要多少人的基本队伍,要多少人的临时队伍,要多少保障人员。比如做茶杯一样,做这样的要多少料、多少力量, 做那样的又要多少力量。最近外军部译出一部苏联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你们看到了没有?
编委组织叫什么名义?叫“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编审委员会”。我军建军三十六年,打了二十五年仗。日本人现在说我军能打仗,战争时间之长, 经验丰富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现在写还有个好条件,许多老同志都在,但都到了秋天,果实累累,都成熟了,不收获就有失掉的危险。林、罗、刘、陈、徐[2]诸帅的一生有多少宝贵经验保留在他们头脑里。罗帅、刘帅身体不好,如有三长两短那是多大损失啊!毛主席脑子里有很多东西还没有拿出来, 他领导革命的许多经验、许多窍门还没有拿出来。要赶快抓,我就抓晚了。现在要急起直追。在组织领导上,是不是成立一个解放军战史委员会,负责决定大政方针。诸如编写一本什么样的战史,以及编写的目的是不是以教育干部指导现实斗争为主,同时留赠后人并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等等。在战史委员会下面设战史编纂委员会,具体负责编史。大编委会委员散在各地, 只能开开决定大政方针的会,不可能参加实际编写卫作。编纂委员会下设编辑部。你们是怎样想的?
几个时期全面铺开,同时并进,那要很多干部。好处是时间可能短些, 可以利用各编委的人和成果。但用人太多,现在就是人才缺。采取拉夫式勉强凑数,数量可以凑够,但水平不行,仍然不能胜任。战史是一门复杂的科学,要有一批专门人才来写。写的人多了,写出的东西像和尚的袈裟,东一块西一块,各色各样,不好统一。
是否设想两个方案:一案是几个时期全面铺开,同时并进;一案是逐段” 蝉联”,一个时期、一个时期地逐次编写。
逐段“蝉联”,可以节省些人力,可分基本队伍和临时参加的。写前一个时期时,有一部分人准备下一时期的史料,搞粗坯工作。我们目前的史料工作还只能从历史文电的表面去理解,内在的东西还在毛主席他们的记忆里,本质的东西还在他们头脑中。在胡宗南[3]进攻陕北时,许多人要我劝毛主席离开陕北,毛主席就是不离开。直到刘邓大军[4]南下战略进攻开始,我才明白。哪里形势紧要他在哪里,敌人重点进攻,两翼钳形攻势,我们就来了个中间突破。这些是从文电资料中看不到的。还有长征到达陕北,有人主张先巩固再发展,不同意东征[5]。毛主席则主张发展中求巩固。巩固再发展这是一般的原则。但是当时的历史情况和陕北的条件,必须在发展中求巩固, 否则就无法巩固,更谈不上发展。毛主席是具有高度的战略眼光的。像这样的事例很多。而这些是历史文电资料上所没有的。要从他们身上去挖宝。所以我们要有一批一贯到底的基本队伍。同时也要有临时参加的力量。
同时铺开,力量分散,而且各写一段最后合拢就困难,返工会多。表面看来好像几个时期同时开写省时间,实际不一定省多少时间。逐段“蝉联”, 力量集中,容易统一,还能使一些人从头到尾写下去,培养一批专家。
你们是否有这样想法:先从解放战争写起。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干部对于毛主席思想的接受是统一的,有些问题也是小问题。抗日战争有一些路线性、方针政策性的斗争问题。至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则充满着路线斗争。
而七大以后问题就没有什么了,全党统一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路线斗争主要是:是先要乡村,还是先要城市; 是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的军队,还是保持旧军队的一套;要不要根据地等等。如果这些在战史中不能突出,并以战争历史史实来证实这些,那就没有红线了。红线就是这些。抗日战争是:是采取独立自主的敌后山地游击战,还是正规战、运动战;是独立自主、壮大人民力量,还是一切通过统一战线、通过国民党。要突出两条路线斗争,这样才能有思想性和战斗性。这是新东西、新事物、新任务,所以要反复研究。你们写个报告,不要急,但不要拖。现在还是酝酿阶段。
(一九六三年十月十日在听取军事科学院战支部汇报工作时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