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经验说到当前战局①

(一九三八年十月一日)

目前的战局,已进到紧急的关头,我们主要的战场,是环绕着武汉,成为弧形的阵势。我们英勇的战士,正为着保卫大武汉而浴血坚持。敌以武汉为目标,从八月二十七日开始进行总攻击(事实上六月二十三日已开始进攻马当)。依目前情况看来,江北江南各战区,己进入山岳战斗,在沙河、广济、瑞阳、瑞武间,曾给敌军以严重打击。平心静气他说,我军在这一带有利的地形作战,假使配合着良好的政治工作和政治动员,是应该可以顺利完成其作战任务的。退一步说,在这样有利的山地作战,尚且不能达到大量消耗敌人的目的,那在其他地区,困难就更多了。

一年来山西作战的经验告诉我们,当敌军挟其高度机械化的军队,并得到空军的配合,向我军作猛烈的进攻时,我军并不作死守某一线的计划,只是以运动的姿势,向敌人翼侧,寻求机动,努力求得在敌人运动中,给以猛烈的突击,让敌人付出极高代价,换取一点或一线,这是第一;第二是最广泛的群众动员,起来进行空室、清野。使在莫斯科对付拿破仑的办法[1],在中国的各市镇、各乡村,普遍地采用起来,使占领我们一点一线的敌军,没有办法在当地取得生存的条件,迫使该敌一粒米、一颗弹、一桶油、一束草, 都要从其遥远的后方,艰难地输送。我军却以有力之一部,配合

广大的群众武装,在敌人后方联络上,不断地截击之。我们就可以看到, 经过若干时间以后,敌军因疲劳、饥饿、弹尽、援绝等困难,便放弃其占领地,自动地撤退了;第三,由于我军日夜与敌接触,使敌不能施行其秘密撤退,不能不派遣兵力,轮流掩护,且战且走,以脱离我军,我军主力部队, 便能趁敌引退之际,用最大的积极性和最高的英勇,给该敌以穷追和猛击。结果阵地恢复了,敌军消耗了,我军胜利了。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当敌向我猛攻,企图占我一点或一线, 我们只求取得相当的代价,当敌人已经占领我们某点某线时,我们就给予物质的饥饿及实力的消耗,当敌人感受到不能生存而须撤退时,我们就给敌以致命的打击和歼灭。

在这里应当指出,这种战术,与见敌则逃跑的流寇主义,固然绝端不相同,就与那些死守一线,徒消实力的单纯防御也不一样。

在这里也应当指出,要进行这种战术,没有正规军与游击队和广大群众动员参战的配合,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我们抗战,是全体性的战争,进行全体性的战争,需要有全体性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因此我们领导抗战的司令部参谋部,假使在战略或战术思想上,只因循着旧时的途径,把自己的工作内容,拘束在一个单纯的军事范围,只是单纯看到自己的部队,应如何针对着当前的情况,定出一些行动计划就算完事,把许多政治因素,例如政治工作配合的程度,群众动员的程度,游击运动的强度等抛开,不加以估计, 不把这些力量(政治的,军事的,群众的)统一在一个作战计划之下,配合起来,组织成为带着更多全体性的战斗,像这种作战的领导,已经不适合抗战的要求了。必需重复说一句:全体性的战争,必须有全体性的领导。

用这一观点,来估计当前保卫大武汉的战局,自然就会感觉到,我们在

① 本文原载于一九三八年十月一日《国民公论》第一卷第三期。

某些战斗,失于无抵抗的溃退,而在某些战斗,又失于顽固的死守了。据前线来人说,有些作战区域,游击队在敌人后方行动,颇为微弱,广大群众, 在战斗中真实的动作和配合非常不够,真足令人深省。

许多宝贵经验,对于我们的教训,不仅在山西,不仅在上述的意义上, 在其他方面,亦可以看到许多非常重要的事情。

已经不止一次了!在一年多的战争中,常常见到许多战区,正面打得很好,忽然两侧或一侧钻进了敌人。举些较大的例子吧,在长城一带南口战斗, 以汤恩伯将军的英勇善战,几次击退了敌人南口正面的进攻,坚守我们的阵地。而敌军忽然从我军的侧后抄来了[2]。平型关正面八路军胜利了,可是敌军却从茹越口等处打进来[3]。在山西忻口正面稳住了,敌军却从娘子关打进来[4]。在河北我军退出平津以后,永定河右岸阵地,可以说相当稳住了,敌人却从右侧抄到保定[5]。在山东方面临沂战斗台儿庄战斗胜利了,敌军却从蒙城、永城、济宁、砀山方面打出来[6]。在东战场方面,敌军由罗店截击大场,由金山卫登陆截击青浦、安亭[7]。都是说明敌锥形突击,只是指向我军阵地的间隙。我们研究这些间隙的形成,可以得到如下的概念:

一、在作战指导上,由于侦察不周密,配备不适当,因而出现一些阵地的间隙;

二、因编制不充实,部队有许多指挥员,当授以任务时,没有估计到该部队的实力,因此,把任务接受下来后,便感受兵力不够分配,阵地上遂生出间隙;

三、兵力使用上,常常陷到逐次使用兵力的错误,对于阵地防守时,常常形成逐次填补的错误,这样,也要发生时间上的间隙,为敌人各个击破;四、在政治上,缺乏普遍而深入的政治工作,增强部队与部队的团结,

发扬战场上互相应援协同动作的精神,因此阵地上发现了间隙,亦不能自觉地把间隙填补或封锁起来,这也可以说是政治的间隙。

依上所述,阵地上间隙的发生,固然是我们战线的弱点,易为敌人所乘, 给敌人以锥形突击的战术,能够经常地采用,敌常用之以突破,常用之以包围,常用之以迂回。但在目前敌我两军装备优劣的条件看来,我们要以装备劣势而人员占优势的军队,战胜装备优势,而人员占劣势的军队,常常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来伏击敌人消灭敌人。在这种企图下面,我们的部署常常故意地在部署上暴露出我们的间隙,让敌人袭进来,俟敌进到有利地带,一举而消灭之。因此,自觉的间隙,成为巧妙的战术布置,不自觉的间隙,便为战术配备的错误。但是,如果我军的政治工作做得好,部队极其团结,虽然有不自觉的间隙出来,如在我们沿江南两岸的我军部队和炮兵,能够良好的协同,虽然敌人以海陆空军配合下,沿江跃进,我军终能给敌以极大地打击, 迟滞敌之前进。

现在,信阳一线的敌军,已乘隙深入,威胁信阳,假使战区与战区之间, 能够良好地协同,依然能够给深入之敌,以极大的打击。同样的,侵入瑞武线之敌,在万山丛中,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疲乏的前进,只要兵团与兵团之间能协同,必能给该敌以彻底的歼灭。这种互相策应,不仅为着自己的任务要战胜敌人,同时也是避免自己为敌人所各个击破。江南之敌,正以全力沿瑞阳线及瑞武线,分途锐进,然而在遭受到我军有力地抗击的当儿,我南浔线上英勇的健儿,在这种有利时机,能乘敌人在自己方面的动作比较沉寂时期,组织一个有力兵团,给瑞武线上作战之我军,以极大的协助,成为犄角

之援,使敌首尾不能相顾。类而推之干部队与部队之间,兵团与兵团之间, 战区与战区之间,只有发挥我军政治上的团结与动作上的协同,才能把间隙变为“口袋”,把侵入之敌,夹击而歼灭之。

注 释

  1. 一八一二年,拿破仑以五十万大军进攻俄国。当时俄军只有二十万人左右。为了避免不利于自己的决战,俄军实行战略退却,一直到放弃和焚毁了莫斯科。拿破仑的军队在深入俄国国土以后,遭到俄国广大军民的坚决反抗,陷于饥寒困苦、后路被切断、四面被包围的绝境,最后不得不从莫斯科撤退。这时,俄军乘机大举反攻,拿破仑军仅剩二万余人逃离俄国国境。

  2. 一九三七年八月,占领平津地区的日本侵略军,为了解除西北方向的威胁,于十一日向驻守平绥铁路东段南口、居庸关地区的国民党军第十三军汤恩伯部发起猛攻,守军凭险扼守,与敌展开反复争夺。日军见正面强攻不下,乃调整部署,以第五师团主力向南口西南的镇边城、横岭方向迂回攻击。二十三日,日军攻占镇边城,前出到南口守军的恻后方,迫使守军于二十六日放弃南口阵地。

  3. 一九三七年九月中旬,占领山西北部的日本侵略军分两路向内长城一线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西路敌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由大同南下进攻雁门关,东路敌第五师团由广灵、灵丘指向平型关。九月十五日,协同国民党晋绥军作战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外伏击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歼敌一千余人,打乱了日军突破平型关、迂回包围雁门关守军的作战计划。敌察哈尔派遣兵团主力遂东移策应第五师团,并于二十八日乘隙由雁门关与平型关之间的茹越口突破了内长城防线,迫使中国守军全线向忻口一线后撤。

  4. 一九三七年十月中旬,突破晋北内长城防线的日军南下进逼太原,防守山西的国民党军第二战区部队集中主力于太原以北的要隘忻口堵击日军,

    双方形成对峙。八路军在日军侧背发动攻势,袭击日军运输线,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正面作战。十月下旬,日军华北方面军鉴于忻口作战形成僵局,乃命占领石家庄的日军沿正太铁路西入山西,进攻太原。十月二十六日,日军第二十师团突破国民党军队防守薄弱的晋东门户娘子关。十一月二日,忻口守军回防太原。八日,太原失守。

  5. 一九三七年八月下旬,侵占平津地区的日军南下,进攻在房山、琉璃河、固安一线沿永定河西南岸布防的中国军队。八月二十一日,日军第二十师团与国民党军第二集团军在窦店、琉璃河、马头镇一带展开激战。九月十四日,日军第六、第十四师团从守军战线右翼南渡永定河向西迂回,企图插入涿县以南地区,切断守军后路。十八日,中国军队放弃阵地后撤,日军趁势南下,二十四日占领保定。

  6. 一九三八年初,侵华日军为打通津浦铁路、沟通南北日军间的联系,

    乃集中主力南北夹击作州地区的中国军队。三月至四月,南下之敌第五、第十师团先后在临沂、台儿庄地区遭到国民党军第五战区部队的沉重打击。日军随之调整部署,以少数兵力正面钳制守军,主力从南北两面向徐州以西迂回。五月上旬,南线日军第九、第十三师团沿涡河西进,连陷蒙城、永城; 北线日军第十六师团从济宁南渡运河攻占金乡、鱼台,第十四师团从濮阳南渡黄河经菏泽直插兰封(今属兰考)。五月十六日,南北日军会师砀山,形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守军被迫向西突围,日军于十九日占领了徐州。

  7.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

    淞沪战役开始。八月二十三日,日军两个师团从上海以北吴淞至浏河一线的长江沿岸登陆,向西南方向迂回上海市区,与中国军队在浏河、罗店、刘行、大场、江湾一线展开激战。九月下旬以后,中日双方陆续增调援军,战斗呈胶着状态。十月十六日,日军在刘行突破守军阵地,二十六日攻占大场,苏州河以北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被迫退守南岸。十一月五日,日军三个师团在杭州湾的金山卫一带登陆,从背后包抄上海地区的中国军队。九日,日军攻占松江,直指上海以西的青浦、安亭,守军因后路受到威胁被迫全线撤退, 十一日上海失陷。随后,日军长驱直入,于当年十二月十三日攻陷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