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日战争的政略战略问题①

(一九三七年九月五日)

一、中日战争估计,一般以为敌取得相当胜利后,即将进行谈判,以为可以利用谈判以行拖延。此种意见固属正确,但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空前之统一团结及国防力之增强,必另有一种估计:非给以大打击,否则,再过一二年后更不可侮,此为一因素。另一因素,即国际问题,我以为日本对象为苏联,既占我东四省[1],即可引刀尖以向苏联。但日本为对付苏联,必先占中国。日本当局的企图,至少欲击破我主力及破坏我国防建设,最后占我华北, 以使我多年不能恢复。彼可专心对俄。故日本乃大规模之破坏作战,决非不战而胜及小威胁而已。

英国不可靠,或对此次日本行动已有默契,亦未可知。

日本战略展开,必先取得下列五点,即:上海、青岛、天津、北平、张家口。

日本对我估计错误,现动员计划及经费预算均须重新布置,尚未完成其战略展开。

当前我之防御重点在上海,虽胜利不能转移全战局;如在平绥线置重点, 则可转移全战局,而破坏敌人整个计划。

要持久作战,真正助我者只有苏俄。故保守平绥,伸至察[2]、热[3], 以保有与苏联之联系,乃最重要者,因其他海外交通将被敌封锁。

二、战略上持久,但战术上仍应采取攻势,以求速战速决;战略上虽采取内线,但战术上仍应采取外线,随时包围敌人。

集团防御战争、广大游击战争和广大民众之运动战,以此三原则以行作战。

三、武装民众。军委会之下设有总动员部,省有省动员部,具有动员支局或动员科(动员部以军事、政治人员混合组成)。

每县估计壮丁数,以不减地方生产力为限,将壮丁尽量动员,成立补充师、补充团。真正补充前线时,再来一次动员(双重动员),经过做政治工作后再赴前线。在补充团内不一定有枪,仅有刀矛坏枪等,第二次动员后, 加入某部队再发武器。进行宣传鼓动,做好动员后之巩固工作。发动儿童妇女鼓励亲人上前线,并帮助做好被动员者之家庭工作等。

四、战区工作。做好后方大本营之政治工作,如预计敌人可侵入者,进行坚壁清野工作。由战区工作委员会规定清野区域、后方收容区域及后方收容办法。对于壮丁,则事先编成游击队,在战区内扰乱敌之后方。壮丁中无游击兴趣者,则取其所长而分配战区工作。故战区以参战为原则,后方以生产为原则。

五、粮食问题。由政治部、经理部联合地方绅士共同组织粮食委员会。军队在行军中,过境前一二日,派人与之接洽集中在粮食补给点,解决粮食供给问题(或代价购买)。

部队出发时及在沿途中,应由地方举行热烈之欢迎欢送。

① 这是叶剑英在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召开的国防讨论会上的一次讲话提纲。当时叶剑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

注释

  1. 东四省指当时中国东北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先后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一九三三年又侵占了热河。

  2. 察即察哈尔,旧省名。原辖区为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一九四九年后改辖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地区。一九五二年撤销建制。

  3. 热即热河,旧省名。一九五五年撤销,原辖区分别划归河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