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华南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

华南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于东江、珠江和琼崖地区。1943 年,这三个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东江地区,从 1943 年 1 月开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梁鸿钧)所属各大队,向日伪军展开广泛出击,1 月和 2 月,惠阳大队攻占伪军的重要据点王母圩。5 月,游击总队的主力大队攻占虎门东南的伪军据点福水。7 月,又袭击了伪军据点公明圩,使东尧、宝安两县和广(州)九(龙) 铁路以西的抗日根据地连成了一片。从 1943 年 1 月至 11 月,东江地区的游

击队共作战 70 余次,歼灭日伪军 1000 余人,缴获武器 500 余件,部队发展

到 4000 余人。另有民兵近 1000 人,对敌占广九铁路运输线构成了威胁。11

月 18 日晨,日伪军集中近万人的兵力,在航空兵配合下,从平湖、樟木头、常平、东莞等地出动,以分进合击战术,开始“扫荡”大岭山抗日根据地, 企图确保广九铁路的交通。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部队在莲花山、怀德、百花洞等地给进犯之敌以打击后,撤回大岭山区。当日 11 时左右,日伪军向大岭山

区实施进攻。将游击总队压缩包围在方圆仅 10 公里的地区。游击部队利用有利地形,顽强抗击敌人,坚持到黄昏以后分三路突围,转移到大进埔、温塘、桥头等地区。日伪军“扫荡”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扑空后,又将“扫荡”重点转向主安地区。11 月 20 日至 12 月 4 日,日伪军 10D0 余人分两路“扫荡” 龙华、乌石岩等地,均被击退。在此期间,游击总队第 3 大队袭击东莞县城,

炸毁城外公路大桥,并以一部兵力破击广九铁路东莞至宝安段,攻占了广九铁路线上的日军重要据点常平车站,有力地策应了宝安地区的反“扫荡”作战。12 月 5 日,日伪军全部撤退。为了进一步发展东江的敌后游击战争,1943 年12 月2 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部队改编力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下辖 7 个大队。尔后,东江纵队向东江北岸发展,建立了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在珠江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部队,到 1943 年初已有 300 多人。为

统一领导南(海)番(禺)中(山)顺(德)地区的斗争,同年 4 月成立了珠江指挥部,林锵云任指挥,罗范群任政治委员,下辖禺南大队、顺德大队、中山抗日义勇大队(1944 年 1 月 1 日成立)。根据珠江指挥部确定的以五桂山为基地向平原发展的方针,该部一面在五桂山内锄奸清匪,建立政权, 一面以主力向五桂山周围的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到 1943 年底,巩固了五

桂山抗日根据地,部队发展到 500 余人,另有民兵 500 余人。

在琼崖地区,中共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根据 1942 年 7 个多月反“蚕食”、

反“扫荡”的经验教训,于 1943 年 1 月 17 日作出“坚持内线,挺进外线”

的决策。第 1 支队由琼山、文昌地区向西挺进,到琼山、澄迈两县交界的儒

万山地区,建立儒万山抗日根据地。第 2 支队第 1 大队和琼山基干大队向琼东、定安转移,与在当地活动的部队一起,扩大琼东南抗日根据地。仅留第2 支队主力在琼山、文昌地区坚持内线斗争。

1943 年夏秋之交,日伪对琼山、文昌抗日根据地的“蚕食”、“扫荡” 被粉碎以后,立即转向儋县、临高、澄迈地区进行“扫荡”。琼崖游击部队除以一部兵力在内线坚持反“扫荡”斗争外,以主力转移到外线,直接威胁敌在琼岛的工业区北黎至石碌铁路沿线,转战月余,逐渐恢复了琼文抗日根据地,开辟了万宁、陵水和保亭广大游击区,创建并巩固了绿现山、儒万山抗日根据地,并使澄迈、临高、儋县、昌江、感恩等县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连成了一片,部队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尔后实施反攻创造了条件。

1943 年,中国敌后战场的形势有了明显的转折。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清剿”、“蚕食”,战胜了敌人的“总力战”, 渡过了最严重的困难,进入恢复和再发展的新阶段。敌后军民取得艰苦抗战的胜利,不仅使日军以主力进行的保守占领区的战略彻底破产,使中国抗战的局面发生了有利的根本变化,而且对 1943 年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