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中国驻即军和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第一节 盟国反攻缅甸的决策

一、中、美、英对反攻缅甸的不同态度

缅甸失守,首先给印度的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1942 年上半年,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直接威胁印度东部边境。印度是大英帝国在亚洲殖民统治的心脏,是英国在远东的最后一道防线和最后一块基地,同时也是盟军在东方的战略物资集散地。印度一旦失守,日军可以直趋中东,控制印度洋,切断盟国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并与德国、意大利在军事上直接呼应。这将直接增加盟军在北非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压力,影响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能力。缅甸的失守,对中国战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滇缅公路被切断,西南的

国际交通仅靠飞越高耸的“驼峰”(喜马拉雅山)航线维持,这使中国战场的处境比以往更加艰难。丘吉尔担心:“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 15 个师,

也许会有 20 个师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①

日军攻占缅甸,还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美国,干扰了美国的太平洋战略。美国根据“先欧后亚”的战略,在亚洲的目标便是确保通往中国的运输路线畅通无阻,以使“中国军队能逐步采取攻势牵制日军”,“使日军无法进行新的冒险”,①进而使“中国成为一个从那里能极大地毁坏日本的作战基地”。

②在此目标中,缅甸作战是在中国建立有效基地的先决条件,也是盟军牵制日

军在太平洋行动的必要措施。但是,由于缅甸失陷,美国的战略不能不受到影响。

缅甸的失守,对远东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美、英三国都认为必须反攻缅甸。但在如何反攻、何时反攻缅甸的问题上,三国从不同的利益和战略目的出发,屡争不休,长时间不能统一。

中国方面,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中国在远东单独抗日的局面。蒋介石力图争取英、美等盟国将主要力量放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利用英美的对日作战迅速结束抗日战争。但事与愿违,英美实行的是“先欧后亚”战略,将对日作战放在次要地位,仅仅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援助,维持中国抗战的局面, 以牵制和拖住日军。这使蒋介石大失所望。因此他认为,要反攻缅甸就必须中、美、英三国海陆空军全力以赴,否则中国军队不能再冒第二次失败的危险。

美国对反攻缅甸的态度虽然比较积极,但是,“美国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把欧洲放在首位,对亚洲战场的战略尚未确定。”① 特别是由于对德作战的限制,美国不可能派出足够的部队参加反攻缅甸的作战,也不可能保证充分供应攻缅作战所必需的各种物资,而只能通过派任史迪威指挥中国军队及敦促英印军来发动进攻。

① 〔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 4 卷第 1 分册,商务印书馆,1975 年版,第 266

页。

① 〔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上册,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第 309 页。

②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2 年,中国》,华盛顿 1956 年版,第 139 页。

① 〔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戚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第 431 页。

英国方面虽然在“先欧后亚”这一战略基点上与美国一致,甚至更为迫切,但在具体战略问题上则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都与美国存在分歧。英国人普遍认为:“英国本土是一切的枢纽和中心”,即使丢失马来亚和印度,战争仍可以打下去。②因此,欧洲战场是英国的战略中心。至于缅甸,完全可以等到对日大反攻时再一举收复。而且,丘吉尔根本不赞成美国要将中国作为最后进攻日本的基地,认为盟军完全可以在海上决定性地击败日本,因而拒绝在远东发动大规模的对日作战,同时也反对在反攻缅甸问题上求助于中国。

中、英、美三国的战略目标存在根本分歧,使得反攻缅甸方案迟迟不能最后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