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时经济体制的崩溃

军需企业的超重点生产,一时间虽曾使日本的煤炭、生铁、电力、钢材、铜材以及铝等产量骤然增长,于 1943 年底达到顶点。但是,种种不可调和的

矛盾也同步增长,同时达到了顶点。进入 1944 年,缺乏资源、没有基础工业支持的军需工业的产量开始锐减。以钢材为例,1943 年的年产量为 782.4 万吨,1944 年降到 591.6 万吨,锐减 24.39%;生铁的产量降得更多,1943 年的年产量为 441.6 万吨,1944 年降到 279.6 万吨,锐减 36.88%。①其他,如铜材、铝、水泥的年产量,以及发电量也出现锐减。

日本原来就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日本法西斯发动侵华战争以来,一直采取“以战养战”的方针,依靠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力来发展和支撑日本的战争经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又巧取豪夺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等国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由于亚洲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抗日战争和反侵略斗争,日本法西斯的掠夺计划不断遭到破坏。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整个战局越来越不利于日本法西斯,日本从中国和南洋各国的搜刮和掠夺也急遽减少,更加无法解救日本战争经济层出不穷的困难。据统计,1943 年日本从国外掠夺的煤炭是 603 万吨,1944 年减至 314 万吨,锐减 47.93%。铁矿石减少更多,1943 年掠夺 367 万吨,1944 年减至 167 万吨, 锐减 54.49%。原油和精制石油也减少很多,1943 年掠夺 1 456 万桶,1944 年减至 704 万桶,锐减 51.65%②。基本原料的严重减少,使不少军需企业的产量一落千丈,有的不得不关闭或停产。

与基本原料严重匾乏相关连的是日本战时经济体制本身的痼疾。日本法西斯依靠掠夺中国和亚洲其他各国的资源,搜括本国人民的血汗来不断地扩大武器的生产,又不断地在战场上消耗掉。随着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持续时间的增长,这种消耗也越来越大。军需产品消耗在战场,不可能回收资金扩大再生产。消耗越多,要求投资也越多。日本法西斯不惜极度压缩民用工业,抽调资金、原料和劳力来填补军需工业,甚至连国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基础都被挤垮。1944 年度日本直接军费竟达 735 亿日元。这种“竭泽而渔” 的办法,最终使日本的财源枯竭,通货极度膨胀,财政经济一败涂地。

与上述病疾同步发生的是,无休止的征乒,日本大批工人被征集而脱离生产岗位,走进侵略战争的行列,1944 年全年大约有 900 万人离开劳动市场, 工厂劳动力,特别是熟练工人严重短缺,劳动生产率迅速下降。与此同时,

① 联合国:《统计月刊》第 6 期,1950 年,盟军总部:《日本经济统计》1948 年 3 月。

② [美]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日本战争经济的崩溃》,第 52 页。

全日本农业调敝,垄断资本相互间、陆海两军之间又为确保自己利润和作战必需的军需产品而发生的矛盾不断加深。上述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终于导致战时经济体制的全面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