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第一节 局部地区的攻势作战
1943 年秋,敌后战场出现了明显的转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经过 6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所发生的变化。侵华日军在 1941~1942 年,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的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以“扫荡”、“清剿”、“蚕食”和经济、政治、文化的“总力战”,以及普遍实行的“三光”政策, 曾使抗日根据地军民一度处于极端困难的局面,但终于遭到了失败。从 1942 年秋季以后,“华北治安战”即“一蹶不振”。
①1943 年日军在华北进行的秋季“扫荡”,成为强弩之末,该次“扫荡” 以失败告终后,日军在华北除局部地区外,已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在同一时期,侵华日军对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以“扫荡”、“清剿”为主, 进行了多期的“清乡”。然而,至 1943 年 6 月,“清乡”也遭到彻底的失败, “清乡工作终于陷入了分裂瓦解的结局”。②在与抗日根据地军民数年较量遭到惨败的日军,已再找不到出路。在太平洋战局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日军大本营 1943 年 2 月 27 日对侵华日军的作战指导方针是:大致确保现占据地域, 努力摧毁对方的反攻,遏制对帝国本上的空袭。防止对方的反攻,第一次成为日军“新的战略设想”。①另一方面,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渡过严重困难, 军事、政治、经济力量全面增强,自 1943 年春夏以来,由于深入贯彻“敌进我进”方针,已把斗争的焦点逐渐引向敌占区,主动进攻的作战愈来愈占有重要地位。如晋绥军区在 1943 年春夏的 3 个月作战中,主动发动的战斗即占
78%。从 1943 年秋开始,日军在敌后战场特别是在华北敌后战场,已逐渐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华北八路军已在若干地区逐渐占有局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