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绝对国防圈”的崩溃

1943 年 9 月,意大利的投降,欧洲战局的骤变,太平洋战场盟军攻势作战的加强,中国战区敌后战场中国军民局部反攻的展开,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方针,考虑建立所谓“绝对国防圈”,企图借以挽回败局。

  1. 月 25 日,日军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就“世界形势”、“战略方策” 和“对外方策”三项内容进行讨论,并分别作出决定,最后形成《今后应当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于 9 月 30 日提交御前会议审议通过。《指导大纲》确定,以“急速增强决战力量”、“谋求对苏关系好转”和“确立国内决战态势,加强大东亚团结”为今后的战略方针,同时决定建立所谓“绝对国防圈”, 把日本在太平洋、印度洋方面的侵略防线后撤至“包括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内南洋(中、西部)群岛及西部新几内亚、巽他群岛、缅甸的这一圈子”

①,缩小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确保要区”的范围,企图争取时间,逐步充

实空军力量,与美、英决一死战。这是日本政府面对战争形势的重大转折, 试图排除对德国的依赖心理,以独自力量对付美、英反攻势力而制定的国策。

为了贯彻《指导大纲》,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以确保“绝对国防圈”内悔、空、陆运输的安全,阻止美、英军队对日本本土及“绝对国防圈”内重要资源地域和政治、产业等致命的中枢部位的袭击,遏制并击破美、英军队的大反攻。紧急措施包括:征用与补充陆、海军所需船只共 28, 5 万吨;重新制订以航空军事力量为中心的增产计划,规定 1944 年内必须完

成 500 万吨普通钢材、100 万吨特殊钢材和 21 万吨铝的生产任务;断然实行增强军事力量所必需的一切非常办法;连续下令从中国战场和日本国内向“绝对国防圈”的前卫线派遣陆军兵力共 5 个师。

然而,日本政府采取这一战略决策也是无济无事。原因是:自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1942 年 8 月)以来,日本损失的战斗力相当严重,与盟军空军兵力对比十分悬殊,己无法抗衡;所谓“绝对国防圈”的前卫线,西从新几内亚东部的马丹地区,往东经丹皮尔海峡、腊包尔,连结布干威尔岛一线、已受到盟军挑战,芬什哈芬很快被盟军占领,布干威尔岛也已孤立化,陷于腊包尔和新几内亚的日军 30 万人无法撤退,等于“死棋”;日本国内生产力陷于瘫痪状态,以生产飞机为中心的增产计划根本无法落实;太平洋中部地区的前卫线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也受到美军的威胁,被紧急派往前卫线的陆军部队,在几乎是到达的同时,还来不及修筑工事,就遭到美军的攻击, 已处于挨打的被动困境。

1943 年 11 月 20 日,美军在中部太平洋发起攻势作战,首先攻取吉尔伯

① [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下卷,原书房, 1984 年版,《文书》第 588~589 页。

特群岛中的马金和塔拉瓦两岛、建立了空军基地。尔后,于 1944 年 1 月进

攻马绍尔群岛,岛上日本海军航空队约 200 架飞机在未能实行任何反击以前就被全歼。2 月初,美军两个师占领凯塞林岛,并以此岛与阿德米雷耳提群岛为基地,用 B—24 型轰炸机对加罗林群岛的日军中部太平洋战略要点特鲁克岛进行猛烈空袭,两天之内,炸沉日本战舰 9 艘、运输舰只等 34 艘,炸毁

飞机 270 架,炸死炸伤日军 1700 余人。①2 月 10 日,日军联合舰队司令部被迫从特鲁克岛迁到加罗林群岛西部的帛琉群岛。4 月初,美军第 58 快速航空母舰突击队向加罗林群岛西部的日军守备部队发起进攻,尔后,于 6 月中旬又猛烈袭击马里亚纳群岛南部的日军守备部队,并相继攻占塞班岛、关岛和提尼安岛。

至此,日军在内南洋地区的防御体系被打开了一个大缺口,日本本土也彻底暴露在盟军的直接打击范围。在缅甸方面,中国驻印军在美军一部的配合下,由印度向缅北日军发起反攻,于 8 月初攻克缅北重镇密支那。日本的“绝对国防圈”从东西两个方面都已崩溃了。

① [日]赐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原书房,1975 年版,第 5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