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援助西路英军作战

4 月 14 日,日军第 33 师进攻仁安羌之荒木部队击溃宾河南岸英缅军,

原田部队夺取了沙斯瓦、东敦枝等地。下午 2 时,亚历山大面告中国远征军代表侯腾,英军方面情况紧急,要求远征军迅速予以援助。17 时,中国远征军长官部即令第 66 军新编第 38 师第 113 团,由副师长齐学启指挥赴皎勃东

地区增援。16 日,日军作间部队推进至仁安羌以东 5 公里处,以 1 个营的兵力直趋凯敏,主力向仁安羌东北挺进。17 日,日军荒木部队攻占马圭,切断了马圭至仁安羌的公路,直趋凯敏的作间部队 1 个营攻占了宾河北岸渡口。

在正面,第 33 师主力亦迎面逼近,致使英缅军第 1 师全部及坦克营一部被包围于仁安羌东北地区。英缅军惊恐万状,不断向中国远征军呼救。15 日,亚历山大感到远征军仅 1 个团,难以解围,要求再增派援军。远征军长官部遂

令新编第 38 师另派 1 个团增援。以 1 团至纳特曼克(东敦枝以北),以 1

团至皎勃东。17 日 11 时,先期到达皎勃东地区的远征军第 113 团,按照斯利姆的命令,迅速进至宾河北岸,乘夜完成攻击准备。18 日拂晓,在英缅军轻型坦克 12 辆及 3 门火炮的支援下,向该地日军展开攻击,激战至中午,将日军击溃。该团右翼营随即渡河追击,但为宾河南岸日军所阻。此时,被围的英缅第 1 师师长向斯利姆报告:“本师饮水及食粮断绝已经两日,困难万

③ 〔日〕 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原书房,1970 年版,第 269 页。

分,官兵无法维持,势将瓦解。”①为解救英军的危急,已抵前线的远征军新编第 38 师师长孙立人,立即连夜调整部署。

19 日拂晓,以第 113 团逼近日军阵地,发起攻击,右翼部队迅即攻占日

军部分阵地。日军不断实施反冲击,经反复冲杀,至 14 时,攻击部队终将

501 高地攻克,击溃日军,将油田区全部收复,救出被围的英军 7000 余人、

汽车 100 余辆、战马 1000 余匹,以及被俘的英军、美国教士、新闻记者等

500 余人,接着又掩护英缅第 1 师向宾河北岸陆续撤出。“三天的苦熬,已使他们狼狈不堪”,他们“个个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眼眶中竟都含有感激的泪水。”②

仁安羌援英之战,中国远征军新编第 38 师一部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

多,击溃优势日军,解救出被围困数日的英缅第 1 师,战果卓著,受到盟国的赞誉。中国远征军在仁安羌的英勇战绩轰动了英伦三岛,为此,英国政府后来向新编第 38 师师长孙立人、第 113 团团长刘放吾等多人颁发了勋章。

仁安羌战役后,孙立人准备集中全师兵力,反攻当面日军。于是命令在纳特曼克的第 112 团和警卫曼德勒的第 114 团主力迅速开赴前线。但英缅军由远征军掩护撤至敏建后,亚历山大认为确保曼德勒已毫无希望,决意放弃缅甸,退守印度,于是违背中英共同防御计划,命令斯利姆立即开辟一条跨过钦敦江向西撤退的路线①,向印度撤退,致使日军重新占领仁安羌,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的结果付之东流。孙立人奉命放弃进攻马圭作战,于 21 日夜率部撤出仁安羌,作为英军的后卫,随其向曼德勒方向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