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东军区的攻势作战
1943 年 11 月 9 日,日军第 12 集团军集中日伪军 1 万余人“扫荡”八路军鲁中军区,重点是“扫荡”北沂蒙山区。11 月 18 日,“扫荡”沂蒙山区的日伪军大部突然越过胶济路,向北进入清河军区,并将兵力增加到 2.6 万余人,“扫荡”八路军清河军区。当日伪军“扫荡”鲁中时,11 月 14 日, 山东军区发出指示:为配合鲁中军区打击敌人“扫荡”,缩短“扫荡”时间, 尤其打击伪军吴化文、张步云两部向八路军新开辟的东部沂鲁山区伸展,滨海、胶东、鲁南、清河军区应积极活动,拔除某些薄弱据点,打击参与“扫荡”的伪军的侧后方和老巢;滨海、胶东军区同时还应作好反“扫荡”的准备。当日军主力转向“扫荡”清河区后,11 月 21 日,山东军区又指示,各部应该继续扩张战果,策应清河、鲁中反‘扫荡’,目前仍应按前令积极活动。在配合策应鲁中、清河军区反“扫荡”的斗争中,山东军区进行的主要攻势作战有:歼灭惯匪刘桂棠部、解放赣榆县城、第二次讨伐吴化文作战。
刘桂棠,又叫“刘黑七”,惯匪出身,作恶多端。抗战初期投敌,1939 春反正,所部改编为国民党新编第 36 师。
1943 年秋,他在配合李仙洲部入鲁失败后,再度投降日军,被编为伪和
平建国军第 10 军(军长荣子恒)第 3 师,驻鲁南费县城西南东砫子村一带。
11 月 15 日,鲁南军区以主力第 3、第 5 团全部及地方武装和民兵一部,分路
隐蔽急进,远距离奔袭,突然将刘桂棠部包围,经 3 小时激战,击毙刘匪,
全歼刘部 1 000 余人,并击退梁丘日军和伪军荣子恒部的增援。此役为人民除一大害,对改善鲁南抗日斗争形势有着重要意义。
赣榆处于滨海军区东南边沿,由伪第 71 旅李亚藩部 2000 余人驻守,是日伪军“扫荡”和“蚕食”滨海军区的前哨阵地。11 月 19 日晚,滨海军区第 6 团,第 23 团,利用该伪军第 142 团刘副官以催粮回城为名,打开城门,
突入城内。在八路军打击和争取下,李亚藩率官兵 1 600 余人缴械投降,赣
榆解放。为扩大战果,八路军又将赣榆周围的海兴、兴庄等 13 个日伪据点全
部克复。11 月 22 日,驻赣榆以南新浦、青口的日军 600 余人反扑,八路军
当日下午撤出赣榆城。26 日晨,日军偷袭驻赣榆西北旦头村的滨海军区机关,军区政治委员符竹庭在组织部队反击时,不幸牺牲。
吴化文,1943 年 1 月公开投敌,所部编为伪和平建国军第 3 方面军, 盘踞鲁山山区,共有万余人的兵力,是山东最大的一股伪军。7 月,八路军鲁中军区曾进行过第一次讨吴战役。在日军冬季“扫荡”时,吴部亦向北沂蒙“蚕食”。为巩固和扩大鲁中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冬季“扫荡”之后, 鲁中军区于 12 月 4 日夜发起第二次讨吴战役。参战的部队有主力第 1 、第
2、第 4 团全部,基于武装第 11、第 12 团各两个营及沂北独立营、鲁中军区
第 1 军分区一部,共约 5 个团的兵力。经过 4 昼夜激战,攻克东里店、大张
庄、岱崮、石桥等 20 余处伪军据点,歼伪军 800 余人,使鲁中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扩大。
卫南、林南战役和山东讨伐伪军刘黑七、吴化文等的战役,都是八路军主动发起的较大规模进攻战役。各役集中主力 5~12 个团的兵力,在二级军区的统一指挥下,以外线速决的进攻战,始终掌握着战役的主动性,实现了战役的预定目的,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些战役与 1944 年各解放区军民普遍展开的攻势作战紧密相连,成为其前奏和序幕。它标志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根本转折的同时,中国战场由于日军的衰败和敌后军民的发展壮大,也出现了新的转折,解放区战场正逐渐由战略相持阶段,向战略反攻阶段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