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淮海、淮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作战
华中日军第 13 集团军为确保津浦、陇海铁路交通及其占领区的安全,并为对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听在地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作准备,于 1942 年冬季对淮海、淮北和淮南抗日根据地接连发动大“扫荡”。
11 月 14 日,日军第 17 师一部和伪军第 36 师共 5000 余人,分别由泗阳、淮阴、涟水、南新安镇、沭阳等地出动,向驻小胡庄、陈圩、张圩的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部队进行合围。新四军第 3 师第 10 旅以主力一部协同地
方武装于内线坚持斗争,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第 10 旅主力转移至外线。日军合围扑空后,即在六塘河两岸反复“扫荡”,并构筑据点,修建公路, 将淮海抗日根据地分割成若干块,尔后实行分区“清剿”。淮海区军民不断袭击敌人,分散坚持斗争,使敌到处扑空。经过 1 个月的反“扫荡”作战,
共歼敌 500 余人,但根据地被日伪军严重分割,从而加重了坚持淮海区敌后抗战的困难。
在淮海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的同时,日军第 17 师、独立混成第
13 旅各一部及伪军共 6000 余人,附以骑兵、坦克,在飞机的支援下,以淮北中心区的青阳(今泗洪县城)、半城为主要目标,采取分进合击战术,进行大规模的分区“扫荡”,企图消灭新四军第 4 师主力,摧毁淮北抗日根据
地。新四军第 4 师根据军部指示和对敌情的判断,决心以主力一部协同地方武装就地坚持游击,袭扰、疲惫敌人;师主力大部跳出日伪军的合围圈,向泗县、灵壁方向转移,袭击敌侧后据点及交通线,迫敌回援;在敌回援或撤退时,则集中兵力,相机歼敌一路或数路,粉碎敌之“扫荡”。
11 月 14 日,日伪军分别由泗县、盱眙、宿迁、五河等地出动,分 5 路
向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青阳、半城合击。新四军第 4 师主力大部按预定计划先敌分路转移至外线,使日伪军合击青阳、半城、双沟、鲍集、管镇,连连扑空。坚持内线斗争的部队则带领广大群众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并开展锄奸运动,逮捕敌探、汉奸;同时,破坏大小道路,不断打击敌人。
19 日晚,日伪军大部兵力撤回泗县县城,仅留一部兵力在新关、枯河头
等地。
23 日,日伪军又分 3 路再次对青阳、半城地区进行“扫荡”。新四军第
4 师转入外线的主力部队,抓住敌侧后兵力空虚之机,袭击蚌埠附近敌之大小据点;同时,在泗(县)灵(壁)公路展开破袭战,袭击泗县、灵壁县城, 并在宿县以东地区摧毁日伪军据点 20 余处,予敌以沉重打击。
29 日,日伪军大部撤回泗县县城内。
12 月初,日伪军再次由泗县出动,订通泗县至宿迁公路,控制青阳、马
公店、归仁集、老韩圩、金锁镇等要点,企图分割淮北抗日根据地。12 月 9
日,青阳、归仁集、金锁镇的日伪军共 1000 余人,分 3 路合击朱家岗(今泗
洪县北)。10 日,各路日伪军在炮火支援下向驻守该地的第 9 旅第 26 团发
起围攻。该团奋战终日,击退日伪军 10 余次冲击,歼敌 280 余人,迫敌撤退。
接着,第 4 师部队积极扩大战果。至 17 日,收复青阳、马公店、金锁镇等重
要城镇,拔掉了日伪军在根据地中心区建立的据点。新四军第 4 师历时 33
天的反“扫荡”作战,共作战 37 次,歼灭日伪军 800 余人,打破了日伪军聚
歼第 4 师主力和摧毁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企图,保存了主力,锻炼和加强了地方武装,并使根据地略有扩大,对坚持淮北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