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创立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同时提出了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但是,在一九五八年开始的“大跃进”中,却背离了从国情出发这个重要原则,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和高指标,进行超越国力可能的大规模基本建设,保持过高的积累率,结果使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在六十年代初期的调整中,实际工作上的这些错误得到了一定的纠正,但是指导思想上的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并没有根本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是在经济工作中的主体方面的错误,这就使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多次遭受挫折。历史经验表明,只有正确地认识我国国情,我们国家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那么,我国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和现实情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怎样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呢?

我们国家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具备了极其优越的社会条件,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国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是我国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一些具体制度还存在着缺陷,需要进行改革、充实和完善。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十亿人口的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经济的巨大劳动潜力。但是,人口多,消费也大,社会经济负担重。我们需要比别的国家付出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来解放人民的衣、食、住、用、行问题。

我们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这是基本的国情。农业的技术状况和生产水平如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业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都很低。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上矿产种类比较齐全、储量规模可观的国家之一。这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巨大物质潜力。但是,我国可耕地面积较少,许多矿产或者已探明的储量还不多,或者短期内还没有条件大规模地开发利用。

我们国家已经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进阵地。但是,这个体系还有不少弱点, 主要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企业结构不合理,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陈旧,管理落后,经济效果差。

我们国家已初步建立了一支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队伍。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骨干力量,但是不论数量和质量,都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还比较低,从上到下都缺乏组织和管理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知识和经验。

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真正做到从上述国情的特点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根据历史经验,必须认真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全面认识客观实际,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应当看到,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实现现代化有着很多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无视这一点,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缺乏信心,悲观失望,是不对的。同时, 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实现现代化无疑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任务。无视这一点,在

现代化建设中急于求成,指望在短期内就出现什么奇迹,也是不对的。我们必须牢固地树立起长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奋斗,又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循序而进,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第二,改变过去一个时期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倾向,把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我们国家科学技术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低,如果不积极进取,力争实现较快的发展速度,就不可能逐步赶上经济发达国家,但是如果象过去那样,不顾经济效益,用高消耗、低质量去换取产量和产值的高速度,就会图虚名而招实祸。因此,一定要切实地把速度和效益统一起来,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努力争取可能达到的增长速度。这样,现代化建设事业就能卓有成效地持续前进,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三,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建立起合理的产业结构。过去一个时期,搞“以钢为纲”,片面发展重工业,破坏了比例关系,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今后要坚决扭转这种偏向,加快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大力增产粮食、经济作物和其它农副产品,增产多种多样的、质地优良的、适销对路的日用消费品。要调整冶金、化工、机械等重工业部门的服务方向,使它们从过去主要为基本建设和生产资料生产自身服务,转为更好地为农业、轻工业和技术改造服务。同时,要大力加强能源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发展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业。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促使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重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工业与其它部门之间互相适应, 协调发展。

第四,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把经济的发展逐步转到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的轨道上来。在过去建立工业体系的初期,我们集中主要力量建设一批新的企业,以增强基础工业的实力,这是完全必要的。问题是,当我国工业有了相当基础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继续偏重于建新企业, 铺新摊子,而对现有企业却不以极大的精力去加强经营管理,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以致许多企业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物资消耗高,产品质量差。今后,为了改善工业布局、发展基础设施、开拓新兴工业,我们仍要有计划地建设一些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但是如果把希望主要寄托在建设少数技术先进的新企业,而让几十万个现有企业的生产技术长期保持落后状态, 工业以至整个经济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一定要十分重视已经建设起来的工业基础,有步骤地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使它们的面貌不断得到更新,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统筹安排生产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妥善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作为一个重要国策。象过去一个时期那样,片面强调发展生产建设, 忽视改善人民生活,不仅会直接损害人民的利益,而且生产建设终归要退下来。但是,强调重视人民生活,决不是说可以超越生产发展的实际水平,过多地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如果只顾改善人民生活这一头,国家没有必要的资金进行建设,实现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人民生活也不可能得到持久的改善。我们一定要兼顾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把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生产建设的发展恰当地结合起来。

第六,逐步地改革经济体制,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在管理方面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病,在分配方面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偏向,严重地妨碍中央部门、地方、生产单位和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

今后,必须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有步骤地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要在坚持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使国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等各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要在主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前提下,认真推行农业、工业、商业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制。要按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对生产和流通活动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管理形式。

第七,把发展经济建设与发展科学技术密切绪合起来,充分发挥科学和教育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过去,在经济工作中忽视科学技术的力量,以致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处于落后状态,科学、教育部门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之间的比例很不协调。这是我国国民经济长期以来没有取得本来应当取得的更大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和教育在社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把经济建设切实地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目前,我国经济实力还不雄厚,科学技术人才为数不多,能用于科学研究的资金也很少。因此,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虽然要继续重视并用一定力量继续从事基础研究,但不能象某些发达国家那样,把相当大的力量用于基础研究,而必须把有限的科研力量和科研经费首先用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以解决国民经济中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关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

第八,坚持对外开放政策,通过国际交换,增强我国自力更生能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劳动和智慧,依靠国内的资源和积累。我们国家大,地域辽阔,有富于创造精神的亿万人民,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我们不仅有必要而且完全有条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但是,坚持自力更生,决不是要闭关自守。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扩展对外贸易,尽可能多地利用一些外国资金,积极引进一些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技术。这样,可以以天下之长补己之短,促进国内经济技术的发展。

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的方针,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坚定不移地实行这个方针,我国国民经济就一定能够以较高的速度、较高的效益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