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

建国三十二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是:

一、建立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接管了旧中国的公立和私立学校,接管和裁并了外国津贴的教会学校,教育主权全部集中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手里,坚持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积累了结合我国自己的特点,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经验。

二、由于坚持了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教育与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电视广播学校)并举的原则,并且坚持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到一九八○ 年,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共计二亿零四百多万人,与一九四九年相比,高等学校校数增长二点三倍,在校学生增长八点八倍;中等专业学校校数增长一点六倍,在校学生增长四点四倍;普通中学校数增长二十八倍,在校学生增长五十二点五倍;小学校数增长一点六倍,在校学生增长五倍;幼儿园增长九十三点七倍,人园幼儿增长八十一点二倍,成人教育逐渐建立起一个从识字到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体系。一九八○年,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职工大学、夜大学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一百五十五万四千人,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三百七十八倍。

解放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十分落后,文盲在人口中的比例很高。许多少数民族没有学校,有的没有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现在全国不但有少数民族的小学、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还有了少数民族高等学校,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一九八○年,全国各级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一九五一年增长八点七倍。其中大学生增长十九点三倍,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增长十五点二倍,普通中学学生增长四十八点四倍,小学生增长七倍,都远远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三、建设了一支包括教师、政治工作人员、管理和后勤人员在内的一千一百多万人的宏大教育工作队伍。其中,高等学校教师为二十五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为十三万六千人。

四、培养了大批又红又专的人材。建国初期、人民政府确定了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一九五○年决定创办中国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通过脱产或者不脱产等多种形式,输送大批产业工人、工农干部进入学校深造。三十多年来,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共培养了近九百万毕业生和几万名研究生。他们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依靠的知识力量的基础。在我国全民所有制单位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各类科技人员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解放后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的。他们在工业、农业、国防、卫生、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一批颇有成就的优秀人物。

五、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陆续新建了一批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多种专门学院。高等学校还不断充实和新建了一些缺门学科和新的专业,如理工方面的自动化、原子能、能源、海洋、核物理、电子计算机、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放射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物理等。

六、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中,一部分历史悠久、在国内外有一定声望的大学,正在朝着建成“两个

中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方向迈进。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一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完成的重大科研项目共计九百二十四项。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国务院颁布发明奖励条例后,到一九八一年被批准的发明项目共五十二项,占全国批准的科研发明项目总数的百分之十八点九。

七、近几年来,教育事业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一方面逐步调整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同时也克服教育内部的比例失调问题。在高等教育方面,正在增加财经、政法、经济管理等薄弱科类和专业的招生人数;在中等教育方面,正在逐步进行结构改革,控制普通高中的发展,积极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学校,办好重点中学。总之,力求教育结构同经济结构相适应,使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的改革相结合。

建国以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教育工作也有许多错误。主要是: 轻视教育的错误观念,造成了经济建设和文教建设比例严重失调;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上,急于求成,不量力而行,形成几次大起大落,造成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忽视科学文化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不断搞政治运动,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工作秩序,挫伤了广大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育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这就使我们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更大成就。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战线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