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的比例失调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妥善解决。我们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地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三中全会以后的几个月,中央和地方的一些领导同志遵循上述指示,对我国的经济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看清了粉碎“四人帮”后头两年经济工作中失误带来的影响,看清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的严重性。根据这个情况,一九七九年四月五日至四月二十八比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有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党政军机关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会议,讨论了当时的经济形势和党的对策。会上,李先念代表党中央作了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时的经济形势,在指出粉碎“四人帮”后经济恢复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头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分析了当时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的严重情况,阐明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必要性和方针任务。经过这次会议, 党中央确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调整,这是八字方针的中心,主要是指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要集中力量把农业搞上去,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加快煤炭、石油、电力、运输的生产建设。同时,根据燃料、动力和原材料供应的可能,调整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对那些产品没有销路和质量差、消耗高的企业,实行“关、并、停、转”,使那些产品为社会所急需、质量好、消耗低的企业,能够开足马力生产;根据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停建、缓建那些不具备建设条件和当前比较不急需的建设项目,保证那些有利于调整比例关系、为国家急需的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按时投产;对新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引进,要循序渐进,前后衔接,通过这些,使农业和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 燃料、动力、原材料工业同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逐步协调起来。
这次调整与六十年代初期的调整,有很大的不同。上次调整,从当时的情况出发,提出“先退够,再前进”,大大降低了各项生产指标,缩短整个基本建设规模,减少了二千万职工,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这次调整,总的来说是稳步前进的,就各个局部来说,是有进有退,有上有下,局部的退, 是为了整体的进。在调整期间,不仅要求工农业生产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而且要在调整中通过现有企业的整顿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使管理工作和经济效果达到更高的水平,因而是边调整边前进,在调整中前进。
改革,指的是改革不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 弊病很多,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财政上统收统支,物资上统购包销, 外贸上统进统出,吃“大锅饭”,不讲经济效果。这种体制,使得中央各部门、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受到很大束缚,非逐步改革不行。会议认为,体制改革是一件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是一件极其艰难和复杂的工作,在当前调整中进行全面的体制改革,时机尚未成熟,只能进行那些有利于调整的改革。着重把那些必须改而容易改的,先有计划有步骤地改过来,以保证和促进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会上,讨论了有关部门提出的财政、外贸、企业自主权等体制改革的初步方案。
整顿,指的是整顿现有企业。会议确定,领导班子已整顿好的企业,要
着重整顿企业管理。领导班子没有整顿好的,要抓紧整顿领导班子。要求企业的各级领导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正确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会议要求,通过整顿,每个企业有一个强有力的生产指挥系统,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制度,从上到下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实现文明生产,使各项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和超过本企业和本行业的历史最好水平。提高,指的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会议确定,要通过
各种形式,对企业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普遍进行轮训,把职工的文化学习和技术培训工作切实开展起来。
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粉碎“四人帮”以来经济恢复工作的重大成就,纠正前两年工作中的失误, 消除经济工作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造成的影响,把整个国民经济纳入持久的、按比例的、高速度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