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
我国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主持制定的。一九五二年六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在用一年多时间调查酝酿的基础上,开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这个计划草案,经过多次补充和修改,最后经一九五五年七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确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六百九十四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前基本完成了。计划规定的经济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加上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到一九五七年底,也胜利地实现了。
基本建设进展比较顺利,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五百五十亿元,其中国家投资为四百九十三亿元。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四百六十亿元,相当于一九五二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的一点九倍。五年施工的工业建设项目有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九百二十一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数增加二百二十七个。五年间,有五百九十五个大中型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生产。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增强了基础工业的实力。从地区来看,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已经基本上形成, 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业基础大为加强,华北、西北地区以及河南、湖北等省,也开始建成一批新的工业企业。
工业技术基础得到加强,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五年内,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八。其中生产资料生产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五点四,消费品生产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二点八。计划规定的四十六种主要产品中,生铁、钢、钢材、水泥、发电机、机床、棉纱、棉布等二十七种的产量提前一年达到原定一九五七年达到的水平。一九五七年,钢产量为五百三十五万吨,比一九五二年增长近三倍:煤炭产量为一亿三千一百万吨,机床产量为二万八千台,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一倍左右。按照当时的需要量,钢材的自给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六,机械设备自给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五年内,新建铁路三十三条,恢复铁路三条,一九五七年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二万九千九百公里,比一九五二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二。修建在“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上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一九五七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二十五万多公里,比一九五二年增加一倍。
农业生产,超额完成了原定计划。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四点五。一九五七年,粮食产量达到一亿九千五百零五万吨,比一九五二年增长百分之十九;棉花产量达到一百六十四万吨,比一九五二年增长百分之二十
五点八。其他经济作物的产量,也都有很大增长。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五年内,全民所有制部门职工的平均实际工资增长了百分之三十点三!农民的收入增长近百分之三十,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百分之二十二点九;每人平均的粮食、肉类、食油、食糖、棉布等主要消费品的消费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国家投资新建了九千四百五十四万平方米职工住宅。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能够顺利地完成,并取得很大成就?根本原因, 是由于我国建立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和高度的政治热情投入了社会主义建设。从经济指导工作来说,主要是由于对以下几个问题认识得比较正确,处理得比较恰当。
第一、清醒地估计形势,树立正确的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情况下着手编制的。面对这种胜利发展的形势,党和政府继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实际困难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恰当估量。当时,明确地指出,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反对右的保守主义,也要反对“左”的冒险主义。就是说,要加速工业的发展,保持相当的建设规模,不然就不可能摆脱我国经济落后的地位。但是也决不可以不顾财政力量、技术力量和设备供应的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而任意地、无限制地去扩大建设规模。由于确立了这种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从实际出发的正确指导思想,因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都比较注意对现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尽可能地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使计划指标建立在积极而可靠的基础上。也正是由于确立了这种思想,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党和政府能够自觉地调整某些不切实际的计划指标,不失时机地纠正经济建设中发生的一些偏差,从而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现。
第二、搞好综合平衡,把重点建设与全面安排结合起来,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发展。解放初期,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其薄弱,生产水平相当低。如果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农业、轻工业、交通运输和国防建设就不可能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国民经济就会患“软骨病”。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重点部署了钢铁、机械、电力、煤炭、化工等方面的建设。与此同时,采取了有效措施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增产。这样,就使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得到了协调的发展。在企业的布局上,也贯彻了重点建设与全面安排相结合的原则, 强调既反对不区别轻重缓急、妨碍重点工程建设的偏向,又反对单纯地醉心于大企业建设、轻视中小企业建设的偏向。在实际工作中,对大中小企业的投资进行了统筹安排,合理分配。这样,不仅保证了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 而且又使许多投资少、见效快的中小企业迅速建成投产,发挥了效益。正如周恩来在总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我们强调重点建设,并不是说可以孤立地发展重点,而不要全面安排;我们要求全面安排,也不是说可以齐头并进,而不要保证重点建设”。只有把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很好地结合起来,国民经济才能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第三、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调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高目的,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项重
要的任务。在计划中,根据当时的现实客观条件,尽最大的可能,安排了职工工资和福利将要达到的水平及其增长幅度,农民生活将要达到的水平及其改善的程度,规定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将要达到的发展目标。并且采取了具体的步骤和有效的措施,来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同时,国家也明确地指出, 人民生活水平只能稳步地渐进地提高。必须注意扩大资金积累,保证必要的建设,以便建立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由于全面地理解和正确地处理了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 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结果,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不断得到增强, 人民群众也喜气洋洋。
第四、讲求经济核算,把提高经济效果放到了重要地位。在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中央指出,我国经济落后,积累建设资金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一切企业、建设单位和国家机关都必须建立和实行严格的节约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提高效率,杜绝浪费。根据这一要求,第一个五年计划, 具体地规定了各个工业交通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指标,规定了商业部门降低商品流通费的指标,规定了建筑安装部门降低工程造价的指标。当时,整个社会形成了勤俭建国、厉行节约的好风气,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各行各业比较普遍地重视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果。执行结果,五年期间,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六十一,平均每年提高百分之九点九;十二个工业部门的产品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二十九,平均每年降低百分之六点五。积累效果、投资效果、物质消耗、能源利用效果、资金利税卒等方面也都创造了较好的水平。
当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工作也出现过一些毛病。例如,一九五六年,许多部门和地区的生产建设出现过要求过急、盲目冒进的偏向; 后几年对于充分发挥沿海工业基地的作用注意不够,等等。但是,实践证明, 第一个五年计划仍然是一个成功的计划,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正确吸取这个时期的经验,对于做好经济工作,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