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启导自学”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福建省石狮市私立育青学校 蔡淑增

近年来,在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中,不少教师自觉与不自觉地采用了一种较成功的“数学启导自学”教学法。

“数学启导自学”教学法有六个环节预习——引导——讨论——解惑—

—练习——小结。这一教学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获得辩证的统一。运用这一教学法能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自学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宗旨。

笔者从事实初中数学教学十余年。深感初中数学教学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和“满堂灌”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总结出一套搞好薄弱和初中数学教学的一般规律。鉴于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去进行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下面我就“数学启导自学”教学法的六个环节在教改设想和教学工作中的运用,谈一点初浅的看法。

预习 教师安排预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差生的学习基础进行“预习”的构思,很大程度地为提高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自信心所考虑,激发他们学数学的自我动力机制,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具体地说:

首先,要告诉学生懂得初中数学的结构。①直观素材;②数学概念;③ 得出规律(即公式、定理、性质、法则等)④应用举例。而这四个层次中重点放在第二、三层上,实实在在地弄通搞懂各节课的基础知识。

其次,要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使他们了解预习方式有:阅读式、操作式、试卷式、讨论式和笔记式。要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作业完成后,选择最佳的预习时间。阅读新教材,要细心地找出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做到边看边划(划重、难点),边批写(在眉、旁, 尾空白处批写提要、规律、心得),对疑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提让人“明白”的问题。通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方法。

第三,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拟出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纲预习。如: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代数》第三册(下简称《代数》或《几何》)第 47 页例 4:“某农场开挖一条长 960 米的渠道,

开工后每天比原计划多挖 20 米,结果提前 4 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挖多少米?”解这道分式方程应用题,关键是布列方程,因此先拟出下列预习提纲:

  1. 本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1. 在工作(程)问题中,工作量、工效,工时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2. 填写下表

工作量

工效

时间

关系式

开工前计划

960

x

960

x

960 = 960 + 4

x x + 20

开工后

960

x+20

960 + 4

x + 20

或 960 − 960 = 4 x x + 20

第四,可适当地安排学生做些练习和习题,起到巩固知识,检查预习效果的作用。

引导 引导是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其实质是使学生学好、会学、乐学、爱学。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引导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学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学习等过程中均需将“引导”渗透进去,使“讲堂”为“学堂”。不同形式的课所采用的引导方式也不同,如:正负数的概念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温度计上的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海拔高度与海底深度等实例,让学生说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自然地引出正负数的概念。

再如《代数》(第二册)第 20 页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教学时,可以采用“先试后导”的方法:行由学生计算(a+b)(a2-ab+b2)和(a-b)(a2+ab+b2),看看计算的结果怎样?从结果可以知(a+b)(a2-ab+b2)=a3+b3 ;(a-b)

(a2+ab+b2)=a3-b3。教学生只要倒过来即得到了立方和

与立方差公式a3±b3=(a±b)(a 2 μ ab

  • b2 )。

又如:在因式分解教学中平方差与立方差公式的应用,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将问题引向深入。(1)平方差公式应用,可以由 a2-b2=(a+b)

(a-b)引向 x4-y4、a8-1、1-y16、a32-y32 等等的因式分解,且均由学生自行解决这类“滚雪球”式的题目。然后问同学 x6-y6 或 x6+y6 是否也能这样?

讨论 讨论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课堂上可以全班进行讨论,也可以小组讨论。如初一学生认识了(a+b)2 与 a2+b2 后,部分人误认为是两个相等的式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读法、运算顺序、项数、几何意义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形成一种平等互学的气氛。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每组讨论都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必要时还可以巧妙地运用提问和板书的方法,促进论讨变得紧凑。

讨论后及时地请每一小组选一位代表说出讨论的情况。结果第一组说,

(a+b)2 与 a2+b2 的读法不同,前者读作 a 与 b 两数和的平方;后者读作 a 与 b 两数的平方和;第二组说,(a+b)2 是先求和然后平方,而 a2+b2 是先求平方再求和;第三组说(a+b)2 是二项式平方,它的展开式 a2+a2b+b2 是一个二次三项式,a2+b2 是二次二项式;显然是 a2+b2=(a+b)2-2ab;第四组

“教学启导自学”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 图1(出示一张草图)说,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为(a+b)2,而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则为 a2+b2.此外还可以指出有(a+b)2=(a2+b2)的时候,那就是要加条件 a=0 或 b=0.

解惑 在课本中常有一些难点。要解决难点往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定,老师要帮助大家把难点分散,逐一加以攻破。如《代数》第三册 136 页“例 2:已知 y 与 x2 成反比例,并且当 x=3 时,y=4,求,x=1.5 时,y 的值”。这是一个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的题目。其中对函数意义的理解和函数表示就是一个难点,再加之 x=1.5 时,求 y 值就更难了。但是如果解题前先把

下列问题弄清楚,这个题目也就不难理解了。(1)这个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2)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是怎样的?(3)当 y 与 x2 成反比例时,该怎样写出它的关系式?(4)在写出的关系式中,当

x = 3,y = 4时,k = ?。(5)在y = 36 中,当x = 1.5时,y的值是多少?

x2

有一次,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后,一学生从课外书中找来一题:在四边形 ABCD 中,AB<CD,M、N 分别为 AD、BC 的中点,BA、CD 的延长线分别与 NM 的延长线相交于 P、Q,求证:∠BPN>∠CQN 来请教老师。这时我将此题抄在教室后的黑板报“大家想”一栏。同时告诉学生可先将条件的“AB< CD”改为“AB=CD”和求证的“∠BPN>∠CQN”改作“∠BPN=∠CQN”。然后抓住条件大胆地添置辅助线,随后不久就有数位学生向老师叙述了求证∠ BPN=∠CQN 的正确解题思路,因此证明∠BPN>∠CQN 的正确解题思路,因此证明∠BPN>∠CQN 也就迎刃而解了。像这样“一箭双雕”的题目,许多同学都养成了非思不问的习惯,逐渐地形成了由“学会”向“会学”的方向发展。

练习,我们提倡“快乐教学”,“素质教育”。但并不排斥要安排一定量的习题练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学生,备教材之外,还要备作业。要精心设计若干适应学生掌握本课一个甚至几个知识点的题目,有次序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教师不宜任意地拔高,加大题量。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教师可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中,按书上那样添置辅助线来证明后,再问同学们是否还有别的证明方法,这时勇于追求新知的同学,纷纷开动脑筋,在老师的引导下,创造性地添置辅助线,又得出(附图)几种新证明方法。对于难度不大的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进行练习。其间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因材施教。对练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都要进行正确地评价。

小结 教师小结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是对学生课内外学习的检验,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针对不同的课型可进行不同形式的小结。如在《代数》第一册(下)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问题中,我以“口诀

x> - 1

法”小结成下列四种:一、同大取大: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x>2 要求

此不等式组的解集,按“同大取大”法,得解集 x>2;二,同小取小,例

x< - 1

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x<2 按“同小取小”法,得解集x< - 1;三,大小

x> - 1

小大中间找,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x<2 按“大小小大中间找”法得解

x< - 1

集: - 1<x<2;四,大大小小是空集: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x>2 按

“大大小小”是空集(或无解)。

此外,在概念课教学中,小结方法可根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梳理采用“引导直叙法”,在代数与平几计算教学中,可禁用“提示重点法”;至于易错的问题,可出一些练习,采用“过关测试法”;学了本课知识提出有关引伸问题,可采用“延伸思考法”等等。

目前,“数学启导自学”教学法,仍属实验阶段,在实践活动中还有许

多问题有待改进与完善,我相信同仁们将会继续深入地研究该问题,使“数学启导自学”教学法走向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