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最能打动人心。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造成
一种悬念,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使学生欲罢不能,以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心弦。
如,在教“等比数列求和”一课时,教师先拿出 100 粒小麦对学生说:
“我已用天平称过,它的重量约为 5 克”。可是若在国际象棋的 64 个格中放入小麦,各格的粒数成等比数列,分别是,1,2,⋯263。请同学们估计一下 共需多少粒小麦?约有多重?学生兴致极高,纷纷估计,当然悬殊很大。教师接着说:“你们也犯了和古代印度国王舍罕同样的错误,这个问题是国际象棋发明者、数学家达依尔在国王对他进行奖赏时,对国王提出的要求,国王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当国王命人扛来一袋袋小麦还不够时,顿时傻了眼。”听到这里学生也困惑不解,感到惊奇,急于知道一共需要多少小麦? 于是列出算式:1+2+22+⋯+263。通过计算后相加麻烦,且易出错。如果我们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那么很快会得出结果。教师接着讲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由此使学生产生了悬念,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临下课时,师生共同计算。
1 − 263 × 2
1 + 2 + 22 + + 263 =
1 - 2
= 3.673×1019 (粒) = 1836( 亿吨)
这时,可采用比拟的方法,用熟悉的事物,生动的语言来说明数量之大。若按世界人口 50 亿计算,每人每年吃 200 公斤,那么这些粮食可供全世界吃
183 年。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就是全世界也没有这么多小麦啊! 教师可抓住这一机会对学生进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的教育。
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笔者愿与数学界的同仁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共同探讨这一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