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启发创新,突破难关

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的创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教

师深钻教材,研究教法,构建教学程序的结果,也是教师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进程的蓝图。

如:在数学“分数小数的互化”例 3 时,当讲完例题进行一定的练习后, 师:“分母不是 10、100、1000⋯⋯的分数化为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出了哪两种结果?”(能化为有限小数的和不能化为有限小数的。)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常常需要我们不用除法,迅速判定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的小数,哪些不能,大家先出题考考我。”这样,让学生任意出 8—10 个题,教师一一回答,并适当补充几个必须的分数,把结果排为两例,假定为: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2/5、7/8、13/25、3/4、1/16⋯⋯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5/9、3/28、1/12、16/33、5/26⋯⋯

然后让学生分组用除法验证,判断完全正确。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急于探究其中的规律。接着,教师设置悬念。师:“这里,老师掌握了一个窍门,你们想知道吗?”“大家观察例 2 和例 3,同样是分数化小数, 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区别在哪里?”(引导学生答出不同之处,区别在分母。)师:“既然关键在分母,我们只要能判定哪些分数的分母扩大若干倍能得到 10,100,1000⋯⋯就可以变为例 2 的形式,直接化为小数。”指导学生对教师判定的第一行各数(除 1/16 外)进行尝试

3 3 × 25 75

2 2 × 2 4

7 7 × 125

875

练习: 4 = 4 × 25 = 100 = 0.75、 5 = 5 × 2 = 10 = 0.4、 8 = 8 × 125 = 1000 =

0.875 、 13 = 13 × 4 = 52

= 0.52。这过渡性的练习,它既是新旧知识的联结

25 25 × 4 100

点,又客观反映问题的实质:即凡是扩大若干倍能得到 10、100、1000⋯⋯ 的数,一定不含 2 和 5 以外的质因数。

师:“还剩下 1/16,谁能看出它必须扩大多小倍才能得到 10、100、1000⋯⋯(看不出),16 扩大 625 倍得 10000,是很难看出的。因此,这种判断方法虽然正确,但不简便,还要在分母上进一步找规律,得出简易可行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分别分解两列分数分母的质因数,然后观察特点, 强调第一列数各分母的质因数只有 2 和 5,如学生暂时看不出,教师可用颜色粉笔着重标出第二列数中 3、7、11、13 等质因数,再与第一列相比较,逐步启发学生归纳出判定方法。这时,经过层层分析,水到渠成,学生经过思考,会豁然顿悟。

学生掌握判定法则后,还必须进行深层次的综合练习,让刚形成的概念

继续内化。如判断:7 / 14、5 / 24、1 13 、13 / 600、29 / 15、4 / 19能否化成32

有限小数。其中 7/14、29/15 的分母中虽然含有 7、3 的质因数,仍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让学生明白,刚学习的判定法则只适用最简分数。13/6000 虽然分母是整百,因为含有 3 的质因数,也不能化为有限小数。这里,600 与 10、100、1000⋯⋯同形异质,要学生严格区别。

这时,学生参与了概念的获取过程,可以完整的掌握判定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