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证及总结

  1. 多年来,无论采取何种教法,我们一直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可是这一课前学习过程,要么不能持之以恒,要么有名无实,敷衍了事。众所周知,学生课前预习跟不上,课堂上的“精讲”就无法实现,所以怎样使学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而且在预习中能切实地发现问题,是我们设置教学环节中首先考虑的问题。按(*)式所列教学程序框图,我们把每节课最后 10 分钟意为“读”的过程,这里的“读”在领读阶段,导读阶段,自学辅导阶段, 以及自学升华阶段的意义各不相同,而且,这里的“读”与持续到下一课时开始的“预习过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过程,采取的措施是:布置预习作业

(预练题),试练题档次分明,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程度高的学生不会感到“吃不饱”,而更能积极进取,一般化的学生也有了前进的动力,即使是差生也能完成低档题[一般为练习题的水平,逐步完成中档题(习题水平)]; 而且“读”的过程延续至课下,又有要交的作业起促进作用,可使学生不但能抽出有效的时间“读”书,而且有较充裕的时间与同学讨论,有时机求教于教师,在争论中见经纬,在辨析中分谬误,以便在听课时能带着问题听, 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老师个别辅导的时间较长,讲课前还要批改预习作业,

(一般几何、代数隔日上,时间上可以保证),这就能更容易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便于在讲的时候有的放矢,更利于因才施教。

  1. 课前预习抓好了,为教师在课堂上 15 分钟的“精讲”创造了时机。此时的精讲是对该课题重点知识的巩固或深化,其深化题型一般是预习作业中的高档题,布置给学生先做,一是考查他预习时“读”的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考查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为课堂上的讲准备第一手资料, 如记录下主要问题,及该问题由何引起等。

  2. 课堂上的“练”指的是练重点题型。目的是巩固本课题的重点知识, 也包括对预习作业本上留有的三分之一位置上的答案更正与对比。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这样设置教学环节的得益之处日见明显。主要体会如下:

  1. “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明显的提高。

这是因为每个阶段,每个课时,双方均有明确的目标为导向,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数,为益而得。

  1.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但由于此教法基本上能一步到位,所以实质上是从纵向上缩短了学习时间,尤其减轻了高三的复习重担。

  2. 从老师在课堂上对某些内容深化这一点来看,似乎是增加了教学内容,但在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和灵活性普遍增强的情况下,不会延误教学计划的完成,也不违背向

    45 分钟要质量的原则。

  3. 由于学生逐步形成了周期复习及单元复习的自治习惯,应试前的复习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能力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