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由激奋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证明了一个重要定理或著名公式时,内心便产生一种愉悦心情,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潜能,从而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参与意识非常强烈。

如:在上“不等式的证明”复习课时,课前预先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 你能用两种方法证明下面不等式吗?

已知:a1,a2,b1,b2 ∈ R,求证:(a1b1+a2b2)≤

从收上来的作业中,发现了一种新颖的证法:

证明:(1)当 a21+a22=0(即 a1=a2=0)时,不等式成立。

(2)当a 2 + a 2≠0时,构造二次函数f(x) = (a 2 + a 2)x2 +2(a b +

1 2 1 2 1 1

a b )x+(b 2+b2 ) = (a x+b )2 +(a x + b22 )≥0,

2 2 1 2 1 1 2

∴△ = 4(a b + a b )2 − 4(a2 + a2 )(b 2 + b 2 )≤0,

1 1 2 2 1 2 1 2

即 (a b + a b ) ≤

1 1 2 2

教师趁热打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而提出下面的问题。若 a1,a2,⋯an∈R;b1,b2,⋯bn∈R,求证:

(a b + a b + + a b )≤

1 1 2 2 n n

当学生证完之后,教师说明,这是著名的“柯西”不等式,是大数学家柯西发现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可以发现的。此时学生内心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参与的积极性高涨,这节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个个磨拳擦掌,人人跃跃欲试。

除此之外,也可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如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最早运用极限的思想创立了“割圆术”;公元五世纪数学家祖暅比外国人早一千多年发现了“祖暅原理”,并据此推证出了球体体积公式⋯⋯。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激情和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