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课堂模式的探讨

北京市平谷县峪口中学 王瑞清 刘春海

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才能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听了一位老师这样一节课,下面是这节课听课记录的部分摘录。

课题:同底数幂乘法

老师在复习完幂的定义后是这样安排的: 一、把下列乘法写成幂的形式:

①3×3×3 ②2×2×2×2×2 ③b·b·b

④ a1·4a4·2

n个

4 43a

学生们很快写了出来。

二、同学们看下面 4 组题,每一组幂和幂之间有什么特点?

①32 与 33 ②23 和 24 ③a5 与 a6 ④bm 和 bn 学生思考后回答,它们的底数相同。

老师:像上面这几组底数相同的幂,取个大家承认的名字应叫什么? 学生:叫同底数幂。

三、老师:我们学过了很多乘法,现在我们研究同底数幂相乘应如何计算。学生和老师一起看书并做练习:①23·22②3·32

学生到黑板做:23·22=8×4=32

3·32=3×9=27

老师:把结果写成幂的形式

23 ·22 =32=25 

3·32 =27= 33

什么?

 不要中间过程,只看前后的底数与倍数的变化特征是

学生:底数不变,指数有加。

老师:综合起来,同底数幂相乘有何规律可循? 学生: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老师把这个结论写在黑板上,然后很“神秘”地问:“你们会发明创造吗?”学生没有精神准备,都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实际上,你们都学会了发明创造了。”老师指着板书接着说:“看!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不是被你们发现了吗?”学生们个个喜形于色。

老师:这个结论对不对,还需我们验证一下。做练习:①25·22=?② 32·33=?

学生们很快做出:25·22=27 32·33=35

老师:同学们验证一下,老师指了指前面板书的办法。有的学生做:25·22=32×4=128

27=128

32·33=9×27=243

35=243

一个学生举手,老师走过去,让他把答案写到黑板上。

25·22=(2×2×2×2×2×2)·(2×2)

27=2×2×2×2×2×2×2

32·33=(3×3)·(3×3×3)

35=3×3×3×3×3

老师:这种验证方法对不对? 学生:对。

老师:根据是什么? 学生:幂的定义。

老师:这两种方法均可,后边这个同学的验证方法更简便,这又是一项发明。下面用这种发明再来验证一下(此时这个学生更认真了):

1 3 1 4 5 2

2 3 4 3

①( 2 ) ·( 2 ) ②a ·a

③(0.5) ·(0.5) ④b ·b

学生很快做完了,4 个到黑板做的学生结果也写了出来。

① 1 3 1 4 1 7 1 3 1 4

1 1 1 1

1 1 1

( 2) ·( 2) = ( 2 ) ( 2) ( 2)

= ( 2 × 2 × 2 )( 2

× 2 × 2 × 2 )

②③④略。

老师:看来验证的结果是和同学们发明的结论是一致的。现在同学们把它背下来。过了一会儿,提问三个学生,背得

都很流利。

老师: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不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行吗?看例题:

①32·53 ②mn·nm

学生思考,老师提示:用你们的发明验证一下。学生很快得出:不行。老师特别强调:不是同底数幂相乘,指数不能相加。我们的发明都要有科学依据,不能是凭空想象,切记。

老师:我们再做几个练习,这几道题较难,希望同学们认真做。这里老师利用了“重难轻易”人之心态。

①a2 ·a n

② 1 m · 1 n

③am ·a m+1

④(a + 1) n ·(a + 1)2n+1

( 2) ( 2 )

有的学生指数未合并,老师又做了说明。

老师又让学生做了几道课后练习题后,便出了几道小题进行小测验:①

1 3 1

5 2 3

  1. m n 1+n k

( 3) ·( 3)

; ②(−2) ·(−2)

; ③b ·b ;④x ·x ;⑤(x + y) ·

(x + y 2k+1)

测验平均成绩为 98.7 分。

我们觉得这节课是一节好课,很成功。理由是:

  1.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个别到一般,贯彻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

  2. 老师及时鼓励学生的发明创造,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这种做法是非常正确高明的。正如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玛丽·凯所言:“赞美是鼓励下属的最佳方式。”

  3. 本堂课进行了大量的练习,使知识得到了及时巩固,减轻了课下学生的负担。

  4.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叶圣陶先生讲过:

    教师的主导作用,益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

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此课体现了这种精神。

  1. 老师强调:只有同底数幂相乘,指数才能相加。不同底,此法则不适用。做到了“水不来先挡坝”,防患于未然。故评之为一节好课。

我们再深入地探讨一下,如何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有无规律呢?我们通过对此课的认真评议后认为:虽教无定法,但总是有法的。这个法就是规律,就是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成为有发明,有创造能力的人才。从授课上看要走这样几步:

第一,使学生感知知识。不管采取实验,电教,教具等手段,还是利用逻辑推理等形式,都要使学生完成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这样一个认识过程。

第二,在感知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形成初步结论,也就是总结出一般规律。像牛顿从苹果落地这样一个具体形象,初步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吗?这一步很重要。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人才,未来要靠他们去发明创造。只有像上述这位老师那样:渗透或教给他们去发明创造的方法,激励他们在学习中敢于创新,他们的思维品质才会逐步得到培养,才会为将来的成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三,印证结论。在特定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是否普遍成立,还需一个进一步验证的过程。若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成立,则要限定条件。实际上很少有普遍存在的规律。“质量守恒”一直被认为普遍成立,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后,证明“质量守恒”也只是在一定的时空成立,成为有条件的规律。因此,老师在讲课中特别提醒知识应用的范围,“不同底数幂相乘,不能指数相加”,是非常必要的。印证的过程,也就是使学生思维成熟,避免学生出错的过程。

第四,结论验证是正确的,就要熟记这个结论,特别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才能记得准记得牢。比如你若真正知道了,一个数幂中, 其指数是几就表示是几个相同的底数相乘的意义,那么你也记住了“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的法则了。

第五,在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在应用知识上下功夫, 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真正含义。结合上面教学课看,应用知识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套用知识。套用知识就是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如上边这节课把底变一变,或把指数变一变,学生通过大量练习会套用知识了,也就知道学生听明白了。

第二步,灵活应用知识。所谓“灵活应用”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确定在给定的时空内,符不符合知识存在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例如:am·bm,虽是幂相乘,但不能用同底数幂相乘。因此我们得到结论:所谓“活”是指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确定产生必要的结论或者按给定结论,找出成立的条件的一种思维过程。对学生来说,这种“活”是建立在必须“理解”的基础上的。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老师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既要教知识,更要教方法,尤其是要教有利于学生发明创造的方法。按照这条途径去备课,上课才能使学生乐学,听得懂,学得会,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张志公先生说:“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是探讨规律,概括探讨所得,寻

求正当的方法,形成若干有用的有效的模式。进行活用这些方法,活用这些模式。”

这位教师讲的数学课,渗透了感知→结论→验证结论→套用结论→灵活运用结论的模式。我们认为有一定推广价值,故利用上文记述之,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