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经济理论的核心和基础。在《经济学原理》中, 马歇尔虽然用价值这个概念,但是他所说的价值实际上是价格,他对价值的分析实际上只是对价格的分析。马歇尔既然用价格偷换了价值,因此他也就从流通领域中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来说明价值的形成。所谓均衡价格就是把价值看作是由供给和需求或买卖双方所达到的均衡来决定的价格。不过,和旧的庸俗的供求论不同,马歇尔在说明均衡价格论时,吸收了边际效用论和生产费用论,用前者来说明需求变动的规律,用后者来说明供给变动的规律。为了给这种庸俗的理论披上科学的外衣,他又以供给、需求和价格三者函数关系的公式来论证均衡价格的规律性。

首先,马歇尔用边际效用规律来论证需求规律。边际效用只是表现购买者的主观愿望,这是无法直接加以衡量的,于是马歇尔间接地用买者所愿意支付的货币数量即价格来加以衡量,从而把需求变成为需求价格,把“边际

费用递减规律”变成为“需求价格递减规律”,并且得出了所谓需求的一般规律,即价格低则需求量多,价格高则需求量少。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根据他的需求理论列出一个需求表并画出一条需求曲线(参阅本书上卷,第116 页图一)。马歇尔还提出“需求弹性”的概念,按照他的解释,当价格下跌时,商品需求数量增加多少是不一的,当价格上升时,商品需求数量减少多少也是不一的。需求变动比价格变动小,就是需求弹性小;反之则需求弹性大,如两者相等,则需求弹性均匀。换句话说,所谓需求弹性,不过是指需求与价格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小而言。需求弹性的大小取决于价格下跌时需求量增加的多少、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多少。

除了需求弹性之外,马歇尔还有“消费者剩余”的说法。所谓消费者剩余,即购买者对某一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和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当市场价格低于购买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愿意支付的价格时,这个购买者就不仅在购买中得到了满足,而且还得到了额外的福利。

事实上需求绝不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欲望,而是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多少及其在各个阶级间的分配状况。工人的需求完全取决于工资水平。马克思写道:“‘社会需要’或规定需要原则的东西,本质上,是由不同各阶级相互的关系并由他们各自的经济地位来规定的。所以,特别地说。在这里首先是由总剩余价值对工资的比例,其次是由剩余价值所分成的不同各部分(利润, 利息,地租,赋税等等)的比例来规定。”①马歇尔故意回避这些决定资本主义制度下需求变动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从心理因素出发,提出需求价格递减规律、需求弹性和消费者剩余种种论调,似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每个人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最大的满足。

马歇尔以生产费用论作为分析供给的基础。他把生产费用划为两个范畴:实质生产费和货币生产费。前者包括种种直接劳动和种种形态的资本。他接受了杰文斯的观点,用生产者对劳动的主观上的感觉来衡量劳动。实质生产费中所包括的劳动,并不是值规律。马歇尔用价格来代替价值,抛弃了价值实全和价值起源问题的研究,把价值论陶结于对影响价格水平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事实上,供求变动只能说明商品的市场价格如何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根本不可能说明份值本身,相反,价值是供求交动的基础,只有在解决价值问题之后,供求关系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马克思写道:“你们如果以为劳动和其它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归根到底仿佛是由提供和需来求来定, 就未免大错特措了。提供和需求只调节着市场价格一时的变动。提供和需求可以说明为什么某一商品的市场价格高涨到它的价值以上或降低到它的价值以下,但是决不能脱明这个价值本身。假定悦,提供和需求是相互平衡,或如经济学者所说,是相互弥补的吧。须知,当这两个相反的力量相等的时候, 它们就相互麻痹而停止发生任何一方面的作用哩。当提供和需求相互平衡而停止发生作用的时候,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等同于它的实在价值,就会等同于它的市场价格所坏绕发生变动的标准价格。所以在研究这种价值的本质时,我们完全不必讲到提供和需求对市场价格发生的那种一时的影晌。”①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53 年版,第 207 页。

① 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61 年版,第 392

页。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