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学生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能够正确地运用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要达到有的放矢,应尽可能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实际背景、来源、形成、发展的过程,抓住学生思维特点——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遵循由感知——思维——记忆——应用的心理活动序列,充分利用形象教学来弥补他们感性经验的不足。为其理解和记忆概念提供感性支柱。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计算,发现并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把认识理解概念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具体做法由相反数一概念的教学来说明:

首先给学生种种悬念:瓦特为什么能制造出蒸汽机?鲁班如何制造出锯?牛顿为什么发现了万有引力?⋯⋯。是因为瓦特发现了水壶里的水沸腾而壶盖跳动;鲁班被草叶边缘的尖凿刺破了手;牛顿发现苹果掉下来落在地

上⋯⋯。这些自然而平常的现象作为他们后来发明的启蒙。使学生认识到发明创造若脱离了自己的实践将会一事无成。这些会极大地唤起孩子实践求知的急切感,使教学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相反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在揭示这一概念时, 先让学生预习本部分内容,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对概念有个初浅的认识,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各自画一数轴、标出“-4”与“+4”两个数,(表示这两个数的点分别用 A、B 两点表示),教师随之板示图形如下:

一、使学生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能够正确地运用概念 - 图1

这时,教师提出问题,A、B 两点位于原点什么位置?离原点的距离怎样?学生会答出表示“-4”、“+4”的两个点 A、B 离开原点 O 的距离都是 4 个单位,A、B 两点位于原点两旁,即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由具体形象抽象出相反数的几何概念——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如 A、B 两点表示的数“-4”、“+4”就是互为相反数。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以词来标志,并借助词来形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概念的重点字(或词上)要锤炼,确实要咬文嚼字,从“-4”与“+4”面貌看,仅仅符号不同,从关系上看是依存的两个数,从中抽象出相反数的代数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互为” 的意思是“-4”是“+4”的相反数,“+4”是“-4”的相反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在这一环节中,采取领读、默写、试答、熟记概念,然后让学生辨识 8 与+8,3 与 1/3,-0.5 与 1/2,35 与 53 是否互为相反数,从中加强学生对相反数概念的印证与逆向思维,从而使学生认清相反数与倒数两概念的区别。然后提出:“若一个数是其自身的相反数,则这个数是谁呢?”在学生可答而又茫然之时,教师“扶”的环节已到,可利用相反数几何定义这一直观教具,让同学们观察原点 O 离开原点 O 多大距离。学生很快答出距离为零,教师在给以肯定的同时,进一步阐述“孤立的一个原点方向是不确定的。因此说,零的相反数可以看作是零。“O”是唯一的中界数,原点是唯一的分界点。

一个相反数的求法也就是应用相反数的定义,在这一环节上往往就抓不好,常常骨肉分离。如求 2、0、-2.4 的相反数。2 的相反数为-2,则 2 与-2 只相差一个符号,即-(2)=-2,或 2=-(-2),0 的相反数为 0,-2.4 的相反数为 2.4,即-0=0,(+0)=0、-(-2.4)=2.4 或者是-2.4=-(2.4),即将汉字中“相反”二字了译成数学符号“-”,求某数的相反数就是在某数的前面放有一负号。推广之:a(a 可代替任何实数)的相反数为-a,由学生归纳相反数的法则:(1)正数的相反数为负数;(2)负数的相反数为正数;

  1. 零的相反数为零。

由以上作基础,应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一个数的相反数的相反数是什么?”教师先让学生试答,然后举例:“-2”的相反数是“2”,而“2”的相反数是“-2”,即-(-2)=2,学生会自然接受,让学生独立化简下列各题:

(1)+(-2.4)(2)-(+1/3)

(3)+(+2/3)(4)-(-5)

(5)-0 (6)-[-(-3)]

与此同时,学生很顺利地做完课后各种类型习题。我认为在概念与题的

关系上,概念是“纲”,有关的题是“目”。实践确使我得知:只要举起概念这个纲,题这个目会得心应手张开,我们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不能费解,以大量的题海解答补救概念讲不透的过失,这将是教学的一种失败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是可怕的不自觉的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