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公元 337 年,君士坦丁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和两个侄儿分治帝国。帝国

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又延续了 16 年(公元 337—353 年)之久。公元 353 年, 君士坦丁的次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统一了帝国。但不久又被君士坦丁的侄儿朱里亚努斯推翻。363 年,朱里亚努斯带兵与波斯人作战,不幸被投枪击中, 死于孔格罗斯山脉的丘陵地带。公元 364 年,军队拥立另一名多瑙河军官瓦伦蒂尼亚努斯为皇帝。他是西部帝国最后一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统治者。为了国防需要,他任命自己的弟弟瓦伦斯为帝国东部的皇帝。

瓦伦蒂尼亚努斯成功地处理了各种突发事件,从而取得了许多卓越的成果。他击退了阿拉曼尼人的进攻,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套复杂的新的防务体系。数量众多的日耳曼人被允许以移民方式进入西部边境,参与帝国的保卫工作。公元 374—375 年,他又在多瑙河中、上游地区击退了日耳曼人的另一次大规模入侵。

这一时期,在罗马帝国东部却遭受了空前严重的灾难。公元 375 年,匈奴人进攻东哥特人,东哥特人被迫西迁,在东哥特人的压力下,西哥特人又

③ 阿利乌斯是萨姆萨特城的琉善的学生,精通雄辩术,四世纪初任利比亚教区主教,他在解释教义时声称: 在圣父、圣子、圣灵三者中,只有圣父才是永恒的。圣父首先创造了圣子或罗各斯,而后罗各斯创造圣灵。因此,圣子不能与圣父同等,而只是与圣父相似。这种学说在尼西亚会议受到谴责,被视为“异端”,但在下层人民中有很大的影响。

④ 犹西比乌斯《君士坦丁传》第 5 卷,第 64、65 章。

⑤ 见《狄奥多西法令汇编》第 16 篇,第 5 章第 34 节。

① 见《狄奥多西法令汇编》第 16 篇,第 10 章第 12 节。

只能退向西方。公元 376 年,西哥特联盟到达多瑙河,与罗马隔岸相望。不久,瓦伦斯批准西哥特人的请求,允许他们进入罗马领土,条件是他们必须解除武装。移居美西亚的西哥特人由于无法忍受罗马官吏的残暴剥削,而被迫拿起武器。他们蹂躏了巴尔干地区,并继续向色雷斯地区进发。瓦伦斯迅速从亚洲赶来应付这一突发事件,并调集刚刚击退了阿拉曼尼人进攻的格拉齐安努斯前来支援,但还未等援军赶到,瓦伦斯就与西哥特人展开了激战, 结果罗马军大败,瓦伦斯本人也未能幸免于难。

瓦伦斯死后,由狄奥多西一世继承东部帝国的帝位。狄奥多西一世是一位西班牙地主和将军的儿子。在以后的 10 年里,他平定了西哥特人的起义, 并在帝国边境内接收大量的西哥特定居者。这些定居者可以在他们自己的统治者的统治下生活,但必须为罗马人提供士兵。

与此同时,他又积极支持基督教的正统教派。在他当政的时候,异教崇拜被最后禁止,古典文化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著名的亚历山大里亚赛拉庇斯神庙被毁,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烧,杰出的女哲学家伊帕提娅被斩,基督教最后取得了国教的地位。

公元 394 年,狄奥多西一世镇压了西部的两位篡权者,再次把帝国统一于他的统治之下。

公元 395 年年初,狄奥多西一世去世,帝国再一次陷于分裂。东部归他

18 岁的儿子阿尔卡迪乌斯(395—480 年在位)统治,西部由其幼子、年仅

11 岁的霍诺里乌斯(395—423 年在位)管辖,实权则分别掌握在高卢人努菲努斯和汪达尔人斯提里科手里。

就在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之际,在西哥特人中出现了一位年富力强、勇敢善战的青年首领阿拉里克。公元 401—402 年,阿拉里克率军入侵意大利, 抵达米兰。在博洛尼亚附近,阿拉里克为罗马大将斯提利科所败。然而,斯提利科没有彻底击垮阿拉里克,而是宁愿让其强大,以便与东罗马帝国对抗。应该说,在粉碎了西哥特人对意大利的第一次入侵后,斯提利科确实增强了反对东部罗马政府的军事实力。

但遗憾的是,军队的大量东调,削弱了帝国西部边界的防御力量。公元406 年 12 月,由若干来自不同部族集团——汪达尔人、苏维汇人、阿兰人和勃艮第人——组成的一支混合军队,穿过封冻的莱茵河冰层,进入罗马帝国境内,他们抢掠了英冈提亚库姆(美因兹)、特维里尔(特里尔)和其他许多边境城镇,并突入高卢和西班牙内地。

斯提利科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来抵挡入侵者,开始是因为他仍然迷恋于他的东侵计划,后来是因为罗马军队中产生了几位篡位者。他们中的一个从不列颠渡海到大陆。而撤走了军队的不列颠则完全落到了撒克逊人的手中。而与此同时,西哥特人的首领阿拉里克又坚持要从西部帝国的国库中支取 4000 镑黄金。军事上的失利和外交上的失败,激起了罗马人民对斯提利科

的不满。公元 408 年,霍诺里乌斯下令处死斯提利科,并拒绝阿拉里克的要求。西哥特人于是重新突入意大利,惊惶失措的皇帝躲在拉文那。阿拉里克避开拉文那,直接向罗马进军。公元 410 年 8 月 24 日,阿拉里克在城中蛮族士兵和奴隶的支持下,攻陷罗马城,城市遭到了可怕的洗劫。

西哥特人在洗劫了罗马城之后,便向南推进,打算占领西西里和阿非利加,但在南意大利,阿拉里克突然患病去世,留下的西哥特人由阿拉里克的姐兄带领撤离意大利地区。

大约与此同时,日耳曼部落集团中的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阿兰人联合进攻高卢。汪达尔人原来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南部,公元一世纪时占据奥得河中游地区,四世纪时迁至潘诺尼亚(今匈牙利),后又联合苏维汇人和阿兰人,乘罗马军队忙于对付西哥特人对意大利的进攻之机,冲破罗马的北方阵线,进入高卢。不久又转入西班牙,占领了西班尔的西部和南部地区。

公元 412 年,西哥特人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高卢地区,他们攻破了土鲁斯、波尔多等地,415 年攻入西班牙和巴塞罗纳,大败汪达尔和阿兰联军。西罗马皇帝为酬谢西哥特人在西班牙的功劳,正式授予西哥特人同盟者身份,并将土鲁斯和波尔多城封赐给西哥特人。随后,西哥特人又向比利牛斯山以南推进,迫使汪达尔和阿兰人退到半岛南端的卡塔黑那和塞利维亚。正当汪达尔处于危难之机,盖塞利克继任为汪达尔的军事首领。盖塞利克是公元五世纪日耳曼人中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他受任于败军之际,深知要摆脱困境,唯一的办法是攻打罗马的北非行省。

公元 429 年 5 月,盖塞利克带领其部众共八万人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地区。在他们夺取北非时,“当地居民没有表示出任何严重抵抗的迹象。博尼法斯(北非的罗马总督)曾用哥特人的雇佣兵来保卫希波,而当地居民并未予以多少协助。乡间的游牧部落或是采取暧昧态度,或是利用罗马总督的困难进行攻击和从事掠夺性的远征。这种风纪败坏是社会情况的产物,也许这方面北非表现得比罗马帝国的其他部分更为差些。自由农民早已变成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农奴,他们的地位比起随处可见的奴隶群众好不了多少。随着皇权威严的降低,不择手段的总督们执行的暴敛政策日益恶劣到了空前的程度。以致大地主们也成为这种政策的受害者。从前有野心的人争着要当元老,这时却没有一个稍有财富的人愿意在大城镇里的元老院中占一席之地了。因为元老们必须补足年税额中的全部亏空,而这时亏空是经常的和大量的。⋯⋯血腥的起义一再发生,最后总可以追源到赋税的压力。”①

公元 439 年,古老的都城迦太基也落入汪达尔人手中。迦太基是西罗马帝国的第二个大都会。它的陷落对西部帝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罗马政府出于无奈,被迫与盖塞利克签订了一项条约。按照该条约的条款,盖塞利克保有他最后攻占的地区,但必须把毛里塔尼亚和努米底亚归还给西部帝国。然而盖塞利克违背自己的诺言,不但保留了所有的地区,而且还抛弃了同盟者身份的伪装,开始完全脱离罗马宗主国,公然将自己统辖的地区变成独立的君主国。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此外,盖塞利克还建立了一支舰队。舰队的建立不但对意大利本土构成了威胁,而且也首次打破了 600 多年来地中海的统一。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直接造成日耳曼人迁徙的匈奴人,开始发动了对罗马帝国的进攻,成了瓦解西罗马帝国的重要力量。

早在公元 408 年,匈奴人就已经向东罗马边境地区发动侵袭。公元 422

年和 426 年,又连续两次进攻、蹂躏色雷斯和马其顿地区。东罗马帝国皇帝

狄奥多西乌斯二世为换取边境上的安全,被迫向匈奴每年纳贡 350 镑黄金,

并允许在边境上互市。公元 434 年,岁贡又增加一倍,达 700 镑。公元 455年,阿提拉取得了匈奴人中的独尊地位。此后,他一面向北欧、东欧扩张,

① 见赫·乔·赫尔斯的《世界史纲》中译本第 555 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面又兴兵进犯东罗马。据记载,他的军队曾深入到达达尼尔海峡和北希腊的温泉关一带。缩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皇帝被迫与之签订了和约,除立即交付 6000 镑黄金外,以后岁贡增至 2100 镑黄金。在阿提拉统治期间,匈奴人的统辖区十分辽阔,莱茵河以东,阿尔卑斯山以北,波罗的海以南以及黑海以西,包括阿兰人故地都在其境内。

公元 450 年,人称“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开始向罗马进攻。他以讨伐西

哥特人为名,进兵高卢。公元 451 年 6 月,在靠近马斯河畔夏龙的卡塔洛尼平原附近,他遭到了西罗马和西哥特联军的顽强抵抗。此役十分激烈,据说一日之内,战死者达 15 万余人。西哥特人国王狄奥多里克阵亡,阿提拉被迫撤离高卢。

第二年,阿提拉又聚集大军,向意大利进攻。他攻下并洗劫了梅迪奥拉农及其他中心城市,并直捣罗马。西罗马皇帝惊恐万状,急请教皇利奥一世前去议和。此时,匈奴军内发生瘟疫,死亡惨重,军粮供应亦感不足,阿提拉知久战不利,便接受议和。意大利摆脱了匈奴人的蹂躏。

两年后,阿提拉在其新婚之夜狂饮死去。他的帝国也随之瓦解。

公元 455 年 6 月,罗马城又遭到了汪达尔人的洗劫。大量的文物被毁坏, 财富被掠走。“汪达尔主义”也就成了毁灭文化的代名词。

就在罗马帝国穷于应付匈奴人和汪达尔人的进攻之际,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又大举入侵西罗马的高卢地区。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部落的一支,祖居莱茵河下游,有滨海法兰克人和滨河法兰克人之分。从三世纪开始,法兰克人经常侵袭高卢。到四世纪末,其中的一支滨海法兰克人作为罗马的同盟者迁居到埃斯考河和马斯河下游一带;另一支滨河法兰克人则定居在莱茵河和马斯河之间。五世纪初,法兰克人得到高卢地区的巴高达运动的支援向南部地区推进。法兰克人的迁徙与其他日耳曼部落的迁徙有所不同。他们不是以新地取代故土,将全部的人口迁到新的居留地,而是在保有原来土地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地盘,具有坚固的基础。夏龙会战以后,匈奴人和西罗马的军队相继撤出高卢,滨海法兰克人的军事首领墨洛温乘机东侵罗马,将疆域从埃斯考河推进到松姆河流域。在法兰克人向北高卢进犯的时候,又一支蛮族部落进入了高卢的东南隅,这就是勃艮第人。

勃艮第人居住在莱茵河上游的波恩荷尔姆岛,后来迁到奥得河一带,四世纪时继续南下,渡过莱茵河进入高卢,五世纪时又在首领贡德里斯的率领下迁至罗纳河,并在此建立了勃艮第王国,首都设在卢格图努姆(今法国里昂)。勃艮第王国规模虽小,但却占据了高卢东部的一块十分重要的肥沃土地,从而隔断了罗马帝国和北高卢之间的联系。

到五世纪七十年代,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仅限于意大利半岛。这时,汪达尔人已经控制了北非、撒丁尼亚和科西嘉等地;西哥特人统治了西班牙地区; 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占据了高卢。公元 476 年 9 月,日耳曼人雇佣兵首领奥多雅克废黜了最后一个罗马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终于在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的浪潮中灭亡了。

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后,夺取了罗马人的大量土地,其中一部分给日耳曼人各公社,大部分则被以国王为首的军事贵族所占有。后者将这些土地分给原来田庄上的奴隶、隶农耕种,并收取一定数量的地租,封建剥削的因素开始萌发。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耳曼人公社内部也发生了分化,自由

农民纷纷破产,他们和先前的奴隶、隶农逐渐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新的农奴阶层。这样,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在罗马和日耳曼因素的互相影响和作用下,封建剥削制度终于在西欧和北非的广大地区上确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