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中学地理教科书和地图集
这段期间出版中学地理教本的书局,除上期提到的 11 家外,新出现的有新亚和华北科学社;印行套数之多,为中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之最。现就所得,统计于下:
阶段 |
初 中 |
高 中 |
合计 |
|||
---|---|---|---|---|---|---|
书名 |
本国地理 |
外国地理 |
本国地理 |
外国地理 |
自然地理 |
|
套数 |
7 |
4 |
4 |
6 |
2 |
23 |
除上表所列以外,还有傅角今编、供高中用的《地学通论》(1)(商务1935),是《正式标准》未设的科目。
以出版局来说,以商务出版最齐备,都冠以“复兴”二字;以个人来说, 以王益盷编纂最多,分在几家书局印行,列示于下,以窥全豹。
① 张其昀:《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有必正之必要》,王益厓:“我也来谈谈地理课程标准和教育部的审定》, 两文分载于《地理教育》1936,1:1— 2。
傅角今:《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地理》(4)1933、7 余俊生:《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地理》(2)1933、7
王成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地理》(2)上册 1934、8、下册 1935、
5、
苏继顾:《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地理》(2)1935、10、王谟:《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自然地理》(1)1935、4、
王益盷:周立三:《初中本国地理》(4)正中 1935、王益盷:《初中外国地理》(2)新亚 1934、9、
王益盷:《高中世界地理》(2)①大东 1933、3、王益盷:《高中自然地理》(1)②钟山 1935、12、
此外,中华出版“新课程标准适用”的地理教本,见有葛绥成的《初中
本国地理》(2)(1933),《初中外国地理》(2)(1934),《高中本国地理》(3)(1935)。大东出版“新生活教科书”,见有李长傅的《初中本国地理》(4)(1934)。正中书局编审处《初级中学本国地理》(4)(1935、初版,1943 赣 12 版)。其它从略。关于教部“审定”字样,因漏记而不全, 概行免提。
象上期一样,从以上诸书中选择有某种意义的作些分析。
傅氏的《初中本国地理》,说明“本书依据民国二十二年(注:应为二十一年)教育部颁行之《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成;教材悉依课程标准所定之教材大纲,章节次序,均无移易。”细按教本目次核对,确系如此。惟子目有些变动,如中国概说立有(1)中国的位置、疆域和面积,(2)中国的山脉,(3)中国的河流,(4)中国的湖泊,(5)中国的自然区域,(6) 中国的气候等项,其第 5 项是就张其昀的全国 23 个天然区域加以扼要叙说。又如“大纲”中中国总结的“农产工商业”,改为“实业”,下分农产、牧畜、林业、渔业、矿业、水力、工业、商业等项。全书份量适当,正文字体大,素描景观图清晰,纸质白而轫,印刷质量好。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出版达 57 次,可见是深受欢迎的教科书。
余氏的《初中外国地理》,也说明“本书是依照民国二十二年教育部课程标准编成”,但教材并不象上述傅本那样,悉依《课程标准》的“教材大纲”。“大纲”首先安排“世界概说”内容,余本没有依照,声明“本书关于世界主要山脉、河流的分布,均分见各章,而不另立专题叙述,以免学生读时干燥乏味之感。”但余本在最后设“世界概要”一编,内分“水陆两界”、“气候区分”、“动植矿物”、“人种、语言和宗教”、“独立国与殖民地” 5 节。“大纲”分洲叙述。每洲首立“概说”;余本亚欧未分洲,象董文、高松岑本那样,标“欧亚大陆”,但美洲仍分南、北叙述,各洲都无概说。余本设章定名较“大纲”安排优异之处有:(1)印度支那半岛和南洋群岛;
- 五海之地;(3)苏联单立一章,内分苏联一瞥、高加索和中亚细亚、西伯利亚、苏联在欧洲的部分 5 节。余本在编辑体例上有如下两大优点,具
① 先以王钟麒《高中世界地理教本》名义,1933,3 在大东出版;次年改名为王益厓《高中世界地理》, 由大东再版;后又改为王益厓《高级中学外国地理》,改由正中出版,冠上“建国教科书”,1936 初版, 1947 沪 34 版。原书两册,大东再版时 588 页,既可作高中教学用,又可供大学生参考。
② 次年,又以《建国教科书高级中学自然地理》名义,在正中出版,1936、12、京初版,1946、11、沪 20
版
有开创性:
1、正文中设问题,引导学生看图获得事实知识。如在叙述日本地形中, 提出“从第三页附图中,你能够指出四个大岛的名称吗?其中面积顶大的是哪一个?”
2、习题思考性大。如在非洲一编之后拟的两道题:
-
比较苏夷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地位和交通上的价值。为什么苏夷士运河对于英国的关系特别大?巴拿马运河对于美国的利害特别深?
-
埃及人依靠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印度人依靠季风按时而至;荷兰人能够造陆,把海水变成圩田。究竟是人受自然环境的控制?还是自然环境受人的控制?抑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能力互相影响?作出比较详细的说明。
余本各洲地形图,是按高程等级绘制的,陆上 0—600、600—5,000、5, 000(英尺)以上三级,水下分 0—600、600 以下两级;原图无比例尺。配合课文,有很多分国、分区略图和素描景观图。
余书 1933 年 7 月初版,34 年发行 25 版;47 年增订初版,48 年增订 17 版,诚一佳本。
《高中本国地理》的分区,遵照《课程标准》的规定,以总理“实业计划”铁路系统的范围叙述的,仅见到葛绥成编的中册。这册包括东南区、西南区和高原区。其中东南区是东南铁路系统的范围,课文叙述如下:
全境略成一不规则的三角形。这三角形以东方大港和广州间的海岸线为底,以长江巴县(重庆)至上海一段为第一边,更以广东北江斜贯湖南的雪峰山以达巴县为第二边,而以巴县为顶点。本区的范围在行政上,包括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及安徽省东南部,湖北南部、湖南广东东部。本区西南部,又为西南铁路系统所交错的地方,我们为便利起见,将湖南、广东的西部, 划归西南区去讲,至浙江的大部,已在中央区中讲过了。
这样的分区,既割断了自然环境,也分裂了政治关系。如粤江三角洲分两部分,分属东南区和西南区;讲城市,湖南省的长沙、岳阳、衡阳、常德列入东南区,沅陵、芷江列入西南区。
王成组的《高中本国地理》,有篇“序”,阐明编书的思想。其中说: “本书依照《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本国地理注重区域地理的原则,分为总论和专论两部分。先由观察全国各种景象的分布情形入手,每一种都表明他在各地方的差别,作为划分区域的根据,然后分区叙述各区域的特征,以及他对于邻近地区的关系。总论与专论同样的分述各种自然景与人文景,但是总论侧重于自然景方面,以求充分明了各地之本来面目及其发展的根据; 专论侧重于文化景方面,以求充分明了各地方现实的人工发展方法与程度, 先后相印证而不重复。在总论分述各种景象之前,说明全国所处的环境:在专论详述各区发展之后,再讨论各区将来的希望。
⋯⋯ ‘导言’一章说明地理的基本观念,似乎不应当在本书范围之内。然而
按照现行高中课程,在学习本国地理之前,并没有地理学原理的基础,因此特别插入这一章作为入门的向导,里面所讲的观察方法,并不限于本书范围之内所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