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中学地理课本和辅导书
抗战期间编的中学地理课本,胜利后进行了修订,删除抗战内容,增加以民生问题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材料。自《审查学校教科书规程》颁布后,私人修订和新编初、高中地理课本又大量涌现,多在上海各大书局印行。兹仍先就初中、后就高中两部分择要介绍。
原由任美锷执笔的部编《初级中学地理》,修订后由商务和正中两家印行,署国立编译馆主编,任美锷编辑,李旭旦、胡焕庸、黄国璋、叶汇较阅。所见是第一次修订本 1948 年 5 月 17 版全套,虽未逐册深入披阅,但掌握全书目次,可作些比较全面的分析。
修订本仍遵照 1940 年所颁标准,分 6 册,供初中三学年之用。第一册至
第五册为本国地理,第六册为外国地理,每册 32 课,每课内容不多。本国地理省区地方志按六分法分六编,第五册全国总论和第六册外国地理,均未列编次。
第一册未讲《课程标准》中教材大纲规定的本国地理概说,除各省市自编 10 课乡土地理教材另订成本外,直接讲省区地方志,从中部地方南京市、
江苏省开始,编有 22 课。修订本的本国分论不同于暂行本的,主要有以下两处:
1、东北地方的省级单位,暂行本是依据 1940 年《课程标准》教材大纲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修订本是依据抗战胜利后划分的辽宁、辽北、安东、吉林、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兴安九省①
2、1946 年 1 月,国民党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为独立国家,但修订本第五编仍标“漠南北地方”,讲的是漠南(内蒙古)范围,包括热河省(2)、
①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所制造的“伪满洲”采取“分治”的政策,于 1934 年 10 月把东三省
划分为奉天、锦州、安东、吉林、间岛、三江、滨江、黑河、嫩江、兴安东、兴安西、兴安南、兴安北 13 个省,还有热河省(原漠南地方)新京(长春)哈尔滨两直辖市和东省特别区(即中长铁路沿线)。“七七”事变后至 1941 年间,又增设通化、牡丹江、北安、东安、四平 5 省。这样,伪满洲国最后便由 19 个省 1 个市(哈尔滨改为普通市)所构成。 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就有缩小省区的计划,日本投降后,于1945 年 8 月 30 日公布原三省划分为如上所列的九省和哈尔滨、大连两市。
察哈尔省(2)、绥远省(2)、宁夏省(1),末了,又用两课讲漠南北地方总论。这样处理,在政治视野上,给人模糊不清之感。
此外。四川省由 6 课减为 5 课,确定为省级单位的台湾,由 1 课增为 2 课。地方总论的“自然区域”改为“地理区域”。加进了一些经济地理作业题,如“江苏省棉和丝的主要产地在那里?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说明江苏省的主要工业和工业中心。”
第五册全国总论 32 课,包括疆域(1)、地形(3)、气候(3)、水利
(4)、农业(3)、森林和畜牧(1)、矿产(2)、工业(3)、贸易(1)、交通(3)、人口(3)、都市(1)、国界(3)、国防(1)。
第六册外国地理 32 课,包括概说(1)、日本(2)、韩国(1)、南洋群岛(2)、中南半岛(2)、印度(2)、西南亚洲(1)、苏联(3)、北欧诸国(1)、中欧(2)、南欧(2)、西欧(3)、非洲(2)、北美洲(3)、南美洲(2)、澳洲与太平洋诸岛(2)、结论(1)。(注:括号内阿拉伯数字为课教)
配合上述课本,有陆殿扬主编、王毓梅编辑的《国定本初级中学地理辅导书》,大中国图书局 1946 年 6 月初版。其编辑要旨照录于下:
一、本辅导书配合国定本初级中学地理教科书而编辑,供教师及学生之参考,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本辅导书分六册:计本国地理五册,外国地理一册。
三、本辅导书各课内容,包含(一)课文解释,(二)补充教材,(三) 内容提要,(四)作业示范,(五)参考资料。不必要者从缺。
四、本辅导书对于国定课本之主旨,如激发学生爱护祖国之志愿,注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实施等,均尽量阐发,以资配合。
五、本辅导书编辑时依据国定本初版及修订本两种版本,故用任何版本之课本,本辅导书都可适用。又凡课本勘误及课文修订处,均分别注明,以便教学。
六、本辅导书应用时,配合中学标准教科地图,更可收相得益彰之效。所谓“课文解释”,仅解释其中的名词,主要是地名,以南京市为例,
课文中出现的长江三角洲、浦口、紫金山等;此外,有三国、孙权、洪武帝、太平天国、《实业计划》等。释文例如:“《实业计划》是国父亲手所著述的,乃指示关于物质建设之大方针和大政策的一本书①原稿为英文,后由朱执信、廖仲恺、林云陔及马君武诸氏译成中文。”
所谓“内容提要”,是根据课文作成图解;“作业示范”,是答出课本编排的问题。
大致同时由私家修订或新编的初中地理课本各有下列完整的两套:
王成祖:《初级中学适用本国地理》(4),修订本,商务 1918、6 初版10、9 版
余俊生:《初级中学适用外国地理》(2),增订本,商务 1947、7 初版1948、5、17 版
田世英:《初级本国地理》(5),新编本,开明 1947、 7 初版 1948、10、4 版
① 关于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本书前面认为属《建国方略》一书的第二部分,此处解释,认为是单独的一本书,姑从之。
韦息予:《初级外国地理》(1),新编本,开明 1948、1、初版 1948、6、3 版
上列诸书,除余俊生的增订本未曾查阅外,其余均略过目。王成组的修订本,在“编辑大纲”首条说明:“本书遵照民国三十年(注:应为二十九年)修正初级中学课程标准编制。全书着重概说,中分六部地方,未附总结, 共成八编,分订四册,每册适合一学期之用。近年来各种情形,变动极多, 兹特详加修订。”实际上,该书是根据 1936 年《修正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成的“更新本”演变而来的,与 1940 年《重行修正标准》大不一样:(1)
时间支配上,《重修标准》定本国地理开 5 个学期,王本则为 4 个学期;(2) 在内容体系上,《重修标准》首列乡土地理,继按六部地方安排省区地方志和每部地方的总论,最后为全国总结;王本没提乡土地理如何安排;第一编概说,包括“地理意识之价值”、“地球与表面”、“全国概观” 3 章;六部地方各立一编,每编第一章为概说,立“自然景”和“人文景”两节,再分省、市叙述;第八编虽为全国总结,但标题为“全国发展之现状与将来”, 所立章节名目,亦多与《重修标准》不同。
体现王本精神的,还有“编辑大纲”中一条:孙总理《实业计划》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于我国地理材料的转变及应用,关系非常重要。本书随时提出《实业计划》的要点以及经济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外,在最后一编另有详细的叙述,使得学生认识两者之重要及目标所在,而得到提纲挈领的印象。”
田世英的新编本,没有说明遵照 1940 年的《课程标准》编辑,但实际上是依据这次《标准》:不但全书分五册供五学期之用,而且所立编章节目与
《标准》所定教材大纲基本相符。如全书分三编,第一编概说,就本国的位置、疆域、地形、气候、物产、人口、交通、工商业各项先作概略的说明; 第二编省区地方志,依全国自然形势划分的六大区域分为 6 章,章之下分节叙述,每节一省区,而于各章之末一节总结各该区域的要点;第三编总论, 综述全国大势,分为疆域及国界、地形、气候、水利、产业、交通、人口等7 章。
在内容上,田本不同于任美锷修订本的本国地理部分的,主要是:(1) 属于本国地理组成部分的乡土地理,没有交代;(2)首讲概说,符合教材大纲的安排;(3)“漠南北地方”改为“漠南地方”,符合政治形势的发展。
田本在编制体例上有两大特点:(1)本书各章节分段扼要叙述,各冠以切合内容之小标题,其中包罗较广复合各小段,或有应特加注意之处,则更标明要点,俾学者易于了解,便于查考;(2)本书正文用新四号字排植,插入提问则用五号字,以醒眉目。此项提问在供学者及时作前后贯通及反复推究之用。(见本书“例言”)
关于分段小标题,如南部地方(闽、台、粤、桂、滇、黔)总论小标题有“多丘陵高原”, 课文“本区多山,西部诸山属横断山系,(哪些山?)中部和东部诸山属南岭山系,(哪些山?)”。关于插入提问,大都简单,除上述课文有两问外,再举数例:“天津对外水陆交通均称便利(有什么铁路?河流的航行怎样?)”“山东省东部为一大半岛(什么叫半岛?)”;“四川省米主要产于成都平原(为什么?)和各大河的两岸”。
韦息予的新编本,虽未明言但实际上也是遵照 1940 年的《课程标准》编
成的。“凡例”中说明:
(一)本书分八编。第一编概说,就全世界的地形、气候及居民先作概略的说明。第二编至第七编,依各大洲的区划,作分区的叙述。第八编“综述”,就世界资源的分布以及各国的经济状态作一综合的叙述。
(二)亚细亚洲为我国所在的大陆,叙述较详,计分八章。欧罗巴洲多世界重要国家,亦分五章叙述。其余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均不分章。南极洲为最近发现之陆地,地文尚待探索,人文亦无足述,故略而不言。
(三)分区叙述各编章,先就地形、气候、产业、交通居民,政治各项扼要叙述,再行分国或分区略加说明,各冠以切合内容之小标题,以醒眉目。
本书叙述政治形势的演变,洞若观火。例如“蒙古”,开始一个标题是[从清朝的藩属到人民共和国],课文转录于下:
在中国的长城以北,东北地方以西,新疆省以东的大片地方,统称蒙古。因有沙漠的横亘和蒙古人部落的区分,南部称为内蒙古,北部称为外蒙古。外蒙古本是清朝的藩属,其活佛、王公①都由清帝封授。辛亥革命,清朝推翻, 外蒙古活佛、王公依靠俄国的支援,对中国宣布独立。民国四年(1915)成立《中俄协约》,中国承认外蒙古的自治权,俄罗斯和外蒙古都承认中国在外蒙古的宗主权。1917 年,俄国发生革命,废除帝制,成立苏联,外蒙古活佛王公失了依靠,便撤消自治。民国十年(1921),俄国白党残余在日本卵翼之下侵入外蒙古,占据库伦,利用活佛做傀儡,又宣布独立。外蒙古人民起兵反对,得苏联红军的协助,驱逐白党残余,并推翻活佛王公的封建政权。1924 年,自立为蒙古人民共和国。但同年(民国十三年)中国与苏联所订协定,载明苏联承认外蒙古为中国之领土。民国二十四年,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条约,中国代表致照会与苏联代表,声明“兹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之愿望,中国政府声明于日本投降后,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证实此项愿望,中国政府当承认外蒙古之独立,即以现在之疆界为疆界。”苏联代表答复:“表示同意,并声明苏联政府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之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民国三十六年一月五日,中国国民政府发表公告:“外蒙古人民于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实行公民投票,已证实外蒙古人民赞成独立,决定承认外蒙古之独立。”于是,外蒙古成为正式独立国家。
据陆殿扬前文所载,部编高中本国地理三册,第一册尚在整理(包括审核、校订、缮绘等项),第二、三册尚在编辑中,旋因教科书实行开放,部编本就窒息于胎内。这时使用的高中地理课本,大多是发源于正式和修正课程标准,中经一再改编或修订而来的私人产物,如王成组的《高中本国地理》
(改编本自 1936、8、初版,至 1948、2、达 112 版),葛绥成的《高中本国地理》(修订本 1948、4、33—34 版,有教育部审定字样);苏继顾的《高中外国地理》(1946、10、渝 13 版),蒋君璋的《高中外国地理》(1947、
6、新 9 版);王益厓的《高中自然地理》(1946、6、沪 20 版),丁给桓的
《高中自然地理》(1947、5、9 版),等等。这些课本已经介绍,不再赘述。这里特为提及的,是中华出版盛叙功的《高中外国地理》。原书是 1933 年编
① 原注:活佛是高级的大喇嘛,亦称佛爷喇嘛,蒙古语亦称“呼图克图”。共和国成立以前,活佛掌握着外蒙古政治宗教的大权。王公是蒙古盟旗制度下的封建主,蒙古语叫“扎萨克”,其爵位分亲王、郡王、贝勒、镇国公、辅国公等,由清朝封授,其子孙得世袭之。
写的,嗣后经过两次修订,未经教育部审定。第一次是 1945 年由出版者请丁
绍桓修改,用两人名义出版,1946 年 10 月出到第 20 版。“编辑大意”说明本书是遵照 1936 年《修正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辑,分上下两册,合概论和亚洲、欧洲地方志为上册,合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两极地方地方志及结论为下册。概论叙述世界水陆、气候、人口的分布及物产和交通的关系。地方志叙述各国的境域、地势、气候、人民、交通、都市及其他特殊事项。结论叙述列强领土的分布、世界主要物产和商务路线的分布、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区的分布、以及我国和国际的关系。本书除附有彩色世界全图及各洲各国分图外,更列入简明暗射统计图表多种,藉示各地方自然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的特殊情况。
第二次修订是 1947 年由出版者委托编者修改,用编者个人名义出版。修改情况不详。
新编的高中地理课本,见到全书的,有邓启东的《新中国教科书高级中学本国地理》三册(正中 1947、7、初版, 1948、3、沪 4 版);见到部分的,有徐俊鸣的《战后新编本国地理华中华南分论》一册(广州进化书局1947)。
邓本的“编辑大意”,全文如下:
(一)本书依照教育部民国二十九年颁布的《修正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著,仅其中细目次序略有变动(如将农业、工业移入人文之部)。
(二)本书分装三册,每册 36 课,每课供 1 小时之需,全册可供 1 学期之用。
(三)本书以注重区域地理为原则,全书分三编,地方志约占全书篇幅的 2/3,概论及结论合占 1/3。
(四)关于概论部分,乃就全国的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个别论述,以明其分布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关于地方志部分,乃结合自然现象及人文现象的相似性,将全国分画为若干地理区域,分别论述其地理个性及各区域的关系。关于结论部分,乃提出若干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探求其地理背景,并寻求其解决途径,藉明国家建设大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五)本书对于本国地理的优越性,尽量表扬,以增加读者爱护国土的热忱;但于缺陷处,并不讳言,期使读者知所警惕,亟图改进。
(六)本书对于经济地理和国防地理两方面的知识,特别注意,使读者充分明了主要物产的产销状况、国父《实业计划》及政府各种经济计划,并充分明了边疆状况、国防形势,以养成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志趣。
(七)目前国内人文状况,如产业、交通等项,尚多在动荡状态处,书中若干论列,不能不以战前常态为准则,但于战后重大变易处,随时提出, 以适合当前的需要。
(八)本书编制,充分采用适合心理的方法,并随时注意与初中地理衔接联络,以增强教学效能,宏大中学地理教育的宗旨。
全书目次,摘录并整理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