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地理教育刊物和地理教育思想

(Ⅰ)地理教育刊物在 1928~37 年期间,国内创办了几种地理教育性质的杂志,除登载普及的地理知识外,有论述地理教育的文章,对各级地理教育,尤其是中等地理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里予以简述。

1928 年中央大学地理系,创办“以促进中学地理教育为其旨趣”的《地理杂志》双月刊,次年刊出“地理教育专号”。该刊前后各期,载有竺可桢

《中央大学地学系之前途》、张其昀的《地理与大学教育》、胡焕庸《地理教室之设备》黄国璋《发刊词》和《地图之研究”等文。①

1932 年,该刊由南京中国方志学会接办,改名《方志》月刊,载有沙学浚《地理教育的几个重要原则》。

1936 年,《方志》停刊,另由中央大学地理系发起中国地理教育研究会, 主编为各级地理教育服务的《地理教育》月刊。该会的目的是:“集合全国地学界同人之力,对于一般地理教学问题,加以探讨;对于实施地理教育情形,设法改进;对于地理教师所必须之工具,同人等尤求得分工合作,尽量供应,务使各级地理教师对于教学上所必须之参考与辅助,可得予求之便, 而整个地理教育,由此乃有逐渐改进之日。”①

《地理教育》当年 4 月创刊,至抗战发生,被迫停刊,共出两卷,计 16 期,载有胡焕庸《国难与地理教育》、《对中学生讲学习地理》和《中学地理教育的实施问题》,吴永成《初高中地理教材应有之异点》、褚绍唐《中学本国地理教材之改造》、段寿昌《改进中学地理教育之我见》等篇。

1936 年,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组织了地理教学研究会。该会的宗旨是: “搜集资料,研究教法,绘制中等学校适用之中国省区地形挂图及各大洲地形挂图,制造地形模型、人种模型,以供中学地理教师教材教法之探讨。”② 该会主编的《地理教学》,于 1937 年 1 月创刊,至抗战发生,仅出 4 期。抗战期间,在西迁途中,克服了经费与纸张的困难,出版了 1 卷 5、6 期合订本。抗战胜利后,1947 年又出版 4 期。该刊先后各期载有张印堂《师范地理教育之重要》,王钧衡《讨论‘用振摆证明地球自转’的教材与教法》、万方祥

《如何讲授中国之国防》、刘玉峰《地图中心主义之地理教学》、王益厓《中等学校地理教师应有的修养》、周廷儒《野外考察与地理教育》、刘廷仪《初中地理教学问题及其应有的改进》、张恩护《黑板上黑板略图之利用》、沙学浚《地球仪及其功用》、李海晨《地理教学之原理》、黄国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地理教育应有的趋势》等 22 篇论文。

此外,1936 年正中书局创办了综合性的《教与学》月刊,也因抗战发生而被迫停刊。该刊除分期登有胡焕庸和洪涤尘两篇论文外,还编出一期“地理教学专号”(1936,1∶11),共有 32 篇文章,分论著、教学法(包括一般的、中学的、小学的)教材、研究等栏。属于论著的,有竺可桢《旅行是最好的教育》、张其昀《地理学上之三律》、胡焕庸《改进大学地理教育刍

① 此处列出论述地理教育的文章,仅刊物中的小部分。凡本已引用或将引用的重要文章,概未列入,以免重迭。

① 转录自熊宁:《本世纪前半叶我国近代地理教育初探》

② 转录自熊宁一文

议》、李贻燕《中等学校教科上之地理科教育》等。教学法属于一般的,有顾颉刚《地理教学与民族观念》、葛绥成《地理教学之我见》、丁绍桓《学生学习地理的途径》等。属于中学的,有周立三《我国中等地理教学之商讨》。汤克成《中等自然地理教学问题》、沈思屿《中学地理实习之方法》等。属于小学的,有吴鼎《小学地理教学之实际》。王骧《乡土地理教学研究》等。属于教材的,有史念海《国难中地理教材的商榷》、李海晨《地形与气候》等。属于研究的,有王益厓《方志地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冯景兰《地理学与其他科学之关系及其研究途径》、杨锺健《地方志及地方陈列馆与地理教育》、李燕昌《趣味的地理学》、许桂馨《中国地理学之将来》等。

(Ⅱ)、地理教育思想在上述 10 年期间,我国地理教育思想非常活跃, 从下列一个不完全的统计中可见梗概。

从民初到解放前夕,在 10 多种刊物①上收集论文近 200 篇,其中属于这

10 年内的,有 138 篇,约占总数的 70%,多出自当时有名望的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之手。文章涉及普通地理教育各个方面,显示各种地理教育思想, 兹就荦荦大荦大端稍加论列。

(一)地理教育价值论地理学列入普通中小学课程,一定有其必要性, 亦即地理学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对地理学有素养的人,类能言之,但随各个时期地理科学性质的不同和认识的深浅有异。近代地理学(当时称新地学) 重要标志之一,即人地相互关系的新理论——人地相关论②的出现。这就使地理学不但是一门理论的科学,而且是一门讲求利用厚生的学问,以之教育年青一代,不仅使其获得适应环境的方法,而且使其具有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

地理教育界人士从不同的角度,对地理教育的价值各有不同的见解,张印堂①认为,小学地理的教育价值在于:(1)乡土地理和本国地理能培养健全之国民,因其可使我国儿童对于组成国家之基本要素(不同的区域联合而组成一个国家)以及各地间的相互关系能略知梗概,爱国心理和民族观念, 便可易于养成;(2)外国地理可以造成世界良好之公民;因其可使儿童明了世界大势及国际间的相互关系,免除国际间和民族间的私心和偏见(见《小学地理的性质及其教学法》、《教与学》 1936, 1∶11)。

王成敬在其《地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上的价值》一文(《文化与教育》1935 年 57 期)中概括地提出五点:(1)培养远大的眼光(即世界眼光);(2) 明了切身的环境和责任;(3)养成人类的同情心;(4)认识一般建国的基础和世界的动向;(5)培养一切科学的基础。

肖廷奎谓地理教育的效能首在养成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得知宇宙既异常广袤,又变动不居,吾人在宇宙中,犹如沧海之一粟,个体之生

① 除前述几种杂志外,还有一些论述普通地理教育的专文,分散刊在《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史地学报》、《地学集刊》、《师大月刊》、《文化与教育》、《地理之友》等刊物上。

② 20 世纪初,以法国达维尔为代表的法兰西地理学派,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出非议。达维尔认为自然界对于人类没有必然,只不过提供机遇或阻难,人类是选择或支配这种机遇的主宰。据此,他提出了“或然论” 或称“可能论”,成为 20 世纪初地理学思想的主流,他的学生白吕纳进一步发展了人地相关思想,提出“天定可以胜人,人定亦可以胜天”的人地相关概念。

① 张印堂,山东泰安人。北平燕京大学文学士,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硕士。历任清华大学地学系,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是关心我国中等师范和小学地理教育发展的重要人物。

命宛如闪光之一闪,为时至暂,则自私自大之个人主义自不可或存,而正确的人生观因得树立。”(《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文化与教育》1935 年第45 期)黄国璋所谓的“宇宙观”,是指“宇宙一统与宇宙动作的观念”;所谓的“人生观”,是指“天定胜人、人定胜天的观念”(语出黄作《地理杂志》发刊词,1928,1∶1)。

在国防教育中,地理有其独特的重要性,胡焕庸作出精辟的论断:“今试就学校实施国防教育之各科目言之,则地理一科,实可称为最重要之中心, 因为各种关系国防之研究问题,实多数寄托于地理学科之内。例如国际形势之探讨,本国疆域之叙述,边地争执之形势,经济侵略之焦点,乃至一国物产之分布,要塞之设施,地形与战略等等,无不包括于地理教材之中。吾人如不欲充实学生之国防知识则已,否则非借助于地理学科不为功。中小学任何学科,其对于国防教育之重要,无有超过于地理者。”(《国防教育与中小学地理课程》、《教与学》1936,1∶7 国防教育专号)

(二)地理教育目的论地理教育价值与地理教育目的,既有紧密的联系, 又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就地理科学本身对培养年青一代所包含的教育作用而言,后者是指中小学利用其教育价值所要达到各级教育阶段预期的教育效果。

中外地理教育界人士言地理教育目的意见很多,褚绍唐对此作了分析和归纳(见《中学地理教育目标之研究》,《教与学》1936, 1∶11)。作者在分析规定中学地理教学目标的根据后,指出地理教学目标分为个人的意见和集合的意见两类。前者指教育专家或教师发表的,后者指教育专家或教师组织的委员会所规定的。

作者搜集 22 条意见,计英美 11 条,日本 2 条,我国 9 条,其要点拟订于下:

△1.说明人地关系(17)△2.了解各种职业或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知识(7)△3.明白本国国势(5)△4.明白世界各部人民相互依赖之故(5)5.对于世界及本国人民之同情心之养成(4)

△6.明了人类改造自然支配自然(4)7.适应地理环境(4)8.扩张身心,欣赏自然(4)△9. 明白本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4)10.养成爱国心(3)11.发生永久的兴趣(2)△12.使学生能习用地理科的事物,如地图等(2)13.研究他科学之基础(2)△14.了解社会的及公民的关系(2)15.使学生能以世界眼光推论时事(2)16.陶冶学生,使能以科学眼光观察事物(2)△ 17.发展文化(1)18.训练人身的思想与习惯(1)△19.明了各国间生活与文化相互之关系(1)

20.乡土的自治、家乡的爱护(1) 21.地理应三民主义化、建设化(1)

上列 21 个要点可分为二大类:第一类是地理教学在学科本身上的目标, 属于实用的;第二类是地理教学在教育方面的目标,属于陶冶的。以△表示第一类,无三角号的为第二类;括号内数目为人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当时一般人的见解,大概以为地理教学有二大目标, 即(1)在学科本身上传授实用的知识,(2)在教育陶冶健全的国民。在实用的知识方面,又可分为五类:(1)人地相关的说明,这是地理教学上最重要的任务;(2)个人生活上的知识;(3)社会活动上的知识;(4)国家现势的知识;(5)世界现状的知识。在教育陶冶方面也可分为四类:(1)观念的陶冶,如国家观念;(2)能力的培养,如适应环境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观察时事等的能力;(3)兴趣的养成;(4)欣赏或间暇的陶冶。

褚氏对部定中学暂行和正式地理教学目标也作了分析,结论是:“正式课程标准中之中学地理教学目标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方面并未注意,对于能力、兴趣和欣赏三方面的陶冶也有所忽视。①反观课程暂行标准中之初中地理教学目标有如下的规定:(1)个人生活上的知识——讲明国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皆有赖于天然富源之开发;(2)社会活动上的知识——讲明政府之施政方计与外交政策之地理背景,使学生对政治发生兴趣,成为健全之公民。作者最后认为:(1)此两条颇有参考之处:(2)地理教学可以增加学习各种事物的兴趣,同时,又可使学生欣赏自然界的美景,此二点皆有待于商榷。”

在《教与学》同期上,与褚文并列的,有黄国璋的《中学地理施教的目的》。他认为,中学地理施教的目的,不专为中学学生升学的准备,同时也当注重于公民的训练。就一般而论,他列举五项:(1)公民常识的增进;(2)择业知识的授予;(3)公民道德的陶育;(4)智慧能力的发展;(5)自然欣赏力的增进。该文在地理本身认识上,有进步的意义:“地理的主旨就是研究人类与自然双方的相互关系,并非研究片面的因果关系”;在道德陶育方面,有反动的观点:“阶级观念恶果的减除。⋯⋯各种职业的人民实在是相依相赖,无由轻重,由此可见我们偏重士民观念的错误。”

周汉章谈到在中学设置地理的各种目的中有一点:“涵育真知,使负改造环境之责任。盖地理教育,非使其了解环境、适应环境为己足,并在唤醒国家之意识,使负起改造环境的责任,为最终之目的焉。”(见《中学地理教育商榷》)

(三)地理教材选择标准论选择地理教材的标准,主要依据地理教育的目的。王益厓①对此作了具体的论述。他首先分析部颁《正式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把它分为如下的两类六项:

1、实质陶冶

A、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阐明; B、我国现况和国际地位的阐明;

c、我国本位、世界各国现况与国际关系的阐明。2、形式陶冶

A、克服自然、改造环境等创造力及进取心的养成; B、爱护及发展民族利益等观念的养成。

c、推考和应付世界大势等能力的养成。

王氏认为实质陶冶和形式陶冶是密切相连的,因有 1 类的 A,才有 2 类的 A,推而及于 BC 也是如此。因此,他认定上列两类六项,就是选择中学地理教材的标准,并从理论上详为论述,从实践上列举典型事例,从而指明更

① 《初中正式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提出“引起其克服自然改变环境的创造力”,应算一种最为重要的能力。

① 王益厓,籍贯不详,曾留学日本。抗战前,历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中央、北平师范等大学地理系教授。他对中学地理教育作过一些有益的贡献。从新学制实施开始,就以王钟麒之名编出混合和分科两套初中地理课本。到国民党政府时期,又编出整套初高中地理课本。此外,还写了好几篇关于中学地理教育的论文。此处所引一文,题为《中学教育地理科教材选择标准的商榷》(刊于《教与学》1936,1∶11)。抗战时和抗战后,情况不明。大陆解放,他到了台湾,参加在台的中国地理学会的活动和张其昀组织的绘制中外地图集的工作。

加具体的选材标准。

如外国地理教材的选择目标,除说明地人相互关系以外,应以本国为本位,本国为中心, 如是始可使未来的中坚国民,对有推考和应付世界大势的能力,才有养成的希望,下述数点, 应特加注意:

1、关系深切国家,国情和国际地位的特别说明——以苏联和《九国公约》中的英、美、日、意、比、荷、葡八国为限(当时独立国才 60 个)。

2、关系深切地域,地人相互关系的特别提前讲述——如南洋。

3、世界各地地理事实重本国本位的说明——如民国二十三年,印度支那输入我国的洋米, 占了洋米总输入额 99.2%,讲印度支那米时,这是本国本位的极好的材料。

4、世界文化的理解和国际常识的向上——如在民国二十年以前,美、中、印度、埃及是世界四大产棉区。但到民国二十一年,苏俄就超过了埃及。苏联的主要产棉地在中亚细亚。我国新疆和祁连山北麓的地形气候,与苏联的产棉地极相类似。把这些材料向学生指示,未来国民的常识,自然而然的向上了。

邓启东也提出选择地理教材如下四个标准(见《中学地理教材的选择和分配》《教与学》1936,1∶11):

第一个标准:限定是纯地理的材料(即体现地域的分布性和人类自然的相关性)。如果各部分均可得见的东西,必然的与地理不相干涉;只有地域的分布,也不得称为地理知识。

第二个标准:要切合需要(如何使地理教材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如何使地理教材得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第三个标准:要确切无误。作者看过五十余册地理教本中,错误所在皆是,尤其是气候方面的名词,混淆不清。有的以为气候与气温无别,有的以为贸易风就是季候风。

第四个标准:要富有弹性。选择其中最显著的特点言之,即标准的或约取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