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大江——长江
目的
(一)知道长江的源流
(二)明白长江对我国中部诸省区的关系
(三)研究中山整治的计划
教材
(一)问题
1、长江是我国第几大江?亚洲第几大江?
① 据“壬戌学制”,儿童 6 岁入学,在学年龄:前期(初小) 6——9 岁,后期(高小)10——11 岁。
2、长江发源在什么地方?流经那几省区?入海口怎样?
3、长江的交通怎样?
4、中山对长江有什么整治改良的计划?
(二)课文
在上海乘船出吴淞口,有崇明岛。岛的北面,叫北支流;岛的南面,有铜沙坦,坦以北叫北水道,坦以南叫南水道,这是长江入海的三口。
长江发源于青海巴颜喀喇山南麓。向东流,经川边、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全长约九千六百多里,是我国第一大江,也是亚洲最大的河流。
长江在四川叙州(宜宾)以上,约六百里,可通帆船;叙州至重庆(巴县)间,约九百里, 可通小汽船;重庆至湖北宜昌间,约一千二百里,可通浅水汽船;宜昌以下,约三千里,大小汽船可通行无阻。
长江的交通,中下游比上游便利。可是整治改良,全流都是不可缓的。中山把整治长江中下游与改良长江上游,列在实业计划中。他的方法,或者疏浚,或者填塞,或者设闸,有很周密的规定。他的目的,在使江流不受障碍,不至泛滥,便于航行,宜于灌溉,并且增出许多新地,以供耕作,或扩充工商业之用。
(三)插图
- 长江全流略图 2.长江口图
(四)教便物
1.中华民国全图 2.长江风景画片参考资料
[长江的上源]长江发源于青海西部巴颜喀喇山脉(属昆仑山山系)的南面。北源叫那木齐乌兰木伦河。南源又分两派:一叫托克奈乌兰木伦河,一叫喀齐乌兰木伦河。两源合称木鲁乌苏河,一名通天河。东南流,叫木垒楚河。过川边的宁静山脉(即云岭山脉)至云南丽江县北, 叫金沙江,折向东南流,合鸦砻江,到四川叙州,合岷江,自此以东,才叫长江。古时把岷江当作长江的上源。
(其它略) 教法
(一)动机——上海有什么江?吴淞江流入什么江?黄浦江又流入什么江?长江的源流等等,你们要知道吗?我们现在就来研究长江。
(二)自习
-
观察——(1)看问题(2)看课文(3)看插图(4)看教便物
-
参考 3.调查 4.检查 5.记疑
(三)辅导1.内容质疑
2.形式质疑
(附课本注释)坦(有滩字的意思)麓(音碌,山脚)疏浚(浚音俊,疏浚,开凿水道使他深通的意思)闸(谷盍切,以水开闭的水门)⋯⋯
(四)考查——1、演述 2、阅读 3、提问,①有 13 道题,摘录 3 题于下:
-
长江的上源处,有几个源?
-
长江入海的三个口。中山实业计划中,为便利计,称北支流为什么?——北水道。称北水道为什么?——中水道。
① 就本课内容,逐项提出发问,不必以课文为限。课本以外,并于本课的重要事项,也可以发问,藉此考查儿童对于观察插图,教便物与参考,调查时,有没有注意。(摘自原书)
- 中山整治长江中下游的计划,列在实业计划中的第几计划?第二计划中的第几部?
分那几段整治?那些地方主张疏浚,那些地方主张填塞?那些地方主张筑堤设闸?
(五)深究①——有 9 道题,摘录 4 题于下:
1、长江入海有三个口的原因。中山整治长江口,选用中水道的原因。
2、长江在上游称金沙江的原因。扬子江名称的由来。
3、长江航权为外国人侵夺的原因。今后当怎样收回?
4、中山整治长江的方法,为什么主张有的疏浚、有的填塞、有的筑堤、有的设闸?他把中游的汉口宜昌间一段包括在上游的原因。
(六)整理 就长江发源、入海口、流经省区、全长、交通、中山整治改良的计划等项列成表解,形式如下:
发源——青海巴颜喀喇山南麓。
北支流——在崇明岛北面
(为便利计,称北水道)。
入海口北水道——在铜沙坦北面
长江
(为便利计,称中水道)。
南水道——在铜沙坦南面。
流经省区——青海、川边、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
(七)制作
1、绘地图——绘长江流域略图。绘好,就把重要地名填上。最好施以彩色。以下各课绘地图的方法仿此。
2、作直线图——把长江航路,作一直线图。
国立京师大学附设女小地理教师高希裴,积多年地理教学的经验,著有
《小学地理教学法之研究》一书,京津印书馆 1928 年 1 月出版。全书分七章, 依次为绪论,目的、课程与材料,团体组织与图书设备,地理教学的普通方法,各种教材的教学法,各种活动的指导法,成绩考查法。
在“绪论”中,著者运用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等教育观点,对最近小学教学法的趋势,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作了辩证性的阐述; 对各种地理教学法的利弊,如讲演法、问答法、范例法、理解法、设计法等, 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值得研读。
“⋯⋯数十年来,教育无日不进;教学方法,亦可说是无时不改。就最显著的方式而论。首由注入式进而为启发式,再由启发式进而为自学辅导式, 更由自学辅导式进而为发见式,到了现在,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等,又代发现式而兴起了。其实这几种方式,亦不过是教学变迁上之最显著者。此外有所谓预习法、温习法、问题法、发展法、测验法、实习法、表证法、合
① 深究是要使儿童对于本课事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课文中已说明白,考查时即可提问),并且能正确的判断,作明白的比较,为适当的设计,深究时,可以由儿童提出事项,再由教师就儿童所没有提出的,补充研究。(摘自原书)
作法等等,各立名目,彼此相别,但研究其所根据的原理,无不大同而小异。⋯⋯”
本书在“地理教学的普通方法”一章,把教学的方法分为两部分:其一是讲如何引起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目的、搜集材料、指导研究和作业,以及如何批评修改作业等,并附一课地理的教学实况;其二是讲如何使儿童做有兴趣的学习,如何培养儿童的自动力,如何使儿童记忆新知识,学级教学如何适应个性。至于“各种教材的教学法”一章,讲的是乡土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的教学;“各项活动的指导法”一章,讲的是观察地图、绘制图表模型、论辨、表演、阅报、校外旅行等方面的指导。所讲的一些具体方式, 是著者教学经验的总结,值得参考。
这时编印的初中地理教科书,所见只有如下两套:
刘虎如:《新时代本国地理教科书》(2)商务 1928、7、初版 1929、9、50 版
钟毓龙:《新中华教科书初中分省本国地理》(2)中华 1928、11、刘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总论,分作三编:(1)绪论(国名之由来、国
境之变迁、国民之组织);(2)自然情形(地势、山脉、河泽、海洋、气候);
(3)人文状况(政制、外交、语言、文字、宗教、教育、实业、交通等)。下册一编,分论各地方之状况。先就自然情形分全国为六大区——长江钱塘江流域、珠江闽江流域、黄河白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流域、西部高原、蒙古高原——再分述各省各区的大概,最后又列叙其主要的地方。
该书特点:(1)叙述语言、文字两项很详细,非通满、蒙、回、藏四族文字者,无法利用其材料;(2)叙述遇了繁杂之处,则列表解以代课文,字号较小,如湖南省的山河,正文只提几句,余用表解代之;(3)城市用游历法。
钟书分三编:首为绪论,略述地理之定义、太阳系、地球之区分、日月蚀及潮汐等;次为分论,分全国为六区,每区为章,每章分省立节叙述,于章末申以括论;末为总论,分叙自然状况和人文状况。
该书优点:(1)绪论略述地理基本常识,为学区域地理作好准备;(2) 每区皆有括论一节,山分省叙述,渐扩成全区叙述;总论又由分区叙述,扩为全国叙这,由小及大,能使学生印象深刻;(3)将中山“实业计划”,尽量加入,简而不泛,适合时代精神。失当之处,在于交通未并入括论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