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期(1940、9~1945、8)
(甲)概况
1940 年,教育部为适应抗战需要修订初高中课程标准,主要是增设选修课并将英文改为选修。初高中学生均分为甲乙两级,初中的甲组自第二学年起增二小时的职业选修课,乙组三年中都需要选修英语。高中自第二学年起分组,甲组侧重理科,乙组侧重文科,各校视地方情形自第三学年起酌设简易职业科目。
学制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通。初等教育采用多轨制,可分为一年制、二年
制和六年制。中学三三制与四年制、六年制并行。
为了推进中学史地教育,教育部于 1940 年 5 月在重庆成立史地教育委员会,胡焕庸是该会委员,江应澄为秘书。1941 年 7 月开第二次全体会议时, 黄国璋也出席参加,江应澄作了审查葛绥成编《高中本国地理》的报告。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学校小学为早。《重行修正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1940 年 9 月即予颁布。地理课程的设置稍有变动,即初中第一、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授本国地理,第三学年第二学期授世界地理。因有几门学科削减了课时,地理课时比重相对有所增大,达 6.5%。参加重行修订工作的, 有胡焕庸①郑鹤声、沙学浚②等 10 多人。
顺带说明:1941 年 9 月,教育部拟订了《六年一贯制中学课程标准草案》,指定若干中学进行实验,结果未见成效,并未推广。
这个《课程标准草案》规定地理课设在第二、三、四、五年级,每周 2 小时;地理教学时间支配:第二、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第一学期授本国地理, 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和第五学年第一学期授外国地理,第五学年、第二学期授自然地理。这样,就避免了初高中两个阶段中外地理重复设置。
再看小学课程标准的重行修订。《修正小学课程标准》经过四五年的实施,各方认为理想太高,内容太深,尤其是初小常识科课程标准,有重加修订的必要。在抗战建国时代实施国民教育,一方面应删除比较艰深而不甚重要的教材,一方面应增加有关抗战建国的教材,并充实现代国民必需具备的知识。教育部乃于 1941 年 4 月,召集小学教育专家商讨修订小学课程标准的
办法,并推定人员起草各科修订草案。竣事后,教育部于 41 年 11 月公布《修
正初小常识科课程标准》,次年 4 月公布《重行修正高小社会科课程标准》。此次修订的标准中,初小常识科课程设置仍旧,但高年级社会科,原以
混合教学为原则,此次改为以分科教学为原则,但也得混合教学。其中地理两年,每周教学时间为 60 分钟。主要授本国地理大要,延续三个多学期;世界地理大要列后,约占一个学期地理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在编制上,这次标准不同于前次的,取消了“作业要项”,并将“各学年作业要项”改为“教材大纲及其要目”。
下面对重行修正课程的叙述,还是按由低级到高级教育阶段顺序,先小学,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