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中学生地理成绩的评估

对全国中学生地理成绩的评估,藉助的手段唯有考试。这里援用当时两种目的不同的考试结果:一是赵钟根据河北省 1934 年全省的毕业会考①(见

《最近我国地理学之进步及中学地理教学之改进》,一是杨遵仪根据清华大学 1934 年暑期的招生(见杨作《中学地理成绩》文载《独立评论》116 期), 再有刘恩兰对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1935 年春季所搞的入学测验(见刘作《我国中等地理教育之现状》《地理教育》1936,1∶6)。

赵文提到:“现在中学会考之目的,与高等考试不同,中学会考之目的在淘汰水平线下之劣等生,并非选拔优秀学生,故会考之题目不能繁难。此次河北省初中会考试题为:

1、自天津沿津浦路至南京须经何省?

2、试述山东省何处为山地,何处为平原?

3、河北与山西两省相邻,面积则山西大于河北,但山西人口反较河北为少(山西约 1,200 万人,河北约 3,200 万人),原因何在?

4、埃及全年雨量甚少,何以产棉独多?

5、澳大利亚(Australia)何以人口甚少? 高中地理试题为:

1、我国沿海商港晋江(泉州)与番禺(广州)对外通商均早,何以两地发达之情形不同?

2、我国人口分布,密度极不平均,原因何在?

3、试述澳大利亚之地形概况。

4、何以墨西哥人口分布,高原密度,反较平原为大?

现在之地理多趋重于人地关系之说明,是以此次会考试题,初中试题力求简单,偏重地理常识,而机械记忆之题甚少;高中试题则略为科学化,多半题目须了解地理因于(Ge-ographiefactors)方能圆满解答。

此次会考结果之分析——初高中参加会考之人数共 1,500 余人,会考成绩分析如下:

(一)初中

1、共同之优点:多数人对于人文地理印象较自然地理印象深,如河北省比山西省人口多,多数人均了解河北省比山西省交通方便,大城市多;尼罗

① 1932 年,教育部公布《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其中第一条:“各省县市教育行政机关,为整齐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普通科学生毕业程度及增进教育效率起见,所属各中小学应届毕业经原校考查及格之学生,举行会考”。

河一带产棉多,乃由于灌田之结果。

2、共同之缺点:“位置”观念不清楚——例如自天津沿津浦路至南京所经过之省分完全无误者竞占少数。自然地理名辞认识欠清楚——例如“山地” 与“高原”不分。

(二)高中

1、共同之优点:对于本国地理之认识,略强于外国地理,因多数第三四题(外国地理)之成绩劣于第一二题之成绩。

2、共同之缺点:答题欠科学化,因多数人之答题,均条理欠清楚;对于极重要之统计认识不足,或文字虽多,而不扼要。其次则多数人对于自然地理之认识欠清楚,例如我国西北部人口甚少,能依地势和气候解释其根本原因者,为数甚少。墨西哥高原内部人口密度反大,其真正原因安在,于试卷中得以适当答案,甚不多见。

总之,各校之设备不周,教科书甚不一致,地理教师对于材料又因人不同,各学校之答案彼此亦略有出入,此在意料中之事。但其中的错误,竞有出乎吾人意料之外者,如:

1、初中学生意外之错误:

  1. 自天津沿津浦路至南京经过省分,设答案中有经过河南而不知经过安徽,此乃意料之错误。今有许多错误,竞出常人意料之外。例如:“经河南洛阳两省至南京”,“经福建、湖南、广东至南京”,“经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浙江至南京”,“经察哈尔、绥远至南京”,“天津去南京经过甘肃四川”。

  2. 山东省何处为山地何处为平原?初中生对于“平原”与“山地”似应有一简单之认识。但多数人对于山东省何处为山地,解答圆满者,甚不多见。多数人均以为“山东泰山山脉乃昆仑之余脉也”,“沿海多平原”,此乃传统说法,为意料中之错误。出乎常人意料之外之错误,如“山东西有太行山”、“西为关东平原”、“泰山附近为高原”、“济南为平原,秦皇岛为山地”、“东南有山东平原”。

  3. 山西面积大于河北而人口比河北少之原因,此题稀奇之答案亦多, 如:“山西省女子工作多⋯⋯若多生小孩子不能工作”,“山西男子到相当年龄即出外经商者甚多⋯⋯甚至十载八载不归家”“山西的人口少是给张献忠杀了”,“山西人多在外经商,性欲难解决”。

  4. 埃及全年雨量甚少而产棉独多?此题之答案多数人均知埃及产棉多与尼罗河有关,但竟有人以为棉之适宜产地,乃“干旱不雨之区”。

  5. 澳大利亚何以人口少?此题多数人均以为澳大利亚多沙漠不适于人生。对澳大利亚开拓甚晚,而“白澳政策”不许有色人种移民,则知者甚少。其中更有“⋯⋯为欧洲之一国,居于各国之中央,故人口甚少”、“自欧战后,分出匈牙利,故人口少。”

2、高中学生意外之错误:

第 1 题,多数人对于此题不了解晋江之地理环境,乃意料中之事。但: “番禺当长江要口”、“法人,以广州为基础,内侵华南,尽力经营,故⋯⋯”、“晋江虽与外国通商亦早,但其附近没有中国华侨走集之地”。类似此种错误尚多,实出人意料之外。

第 2 题,此题似是而非,不甚科学之答案甚多,但离奇之答案亦有之, 如:“野蛮民族向中央移动,故人口不平均”、“南京上海适于人生,故沿

海各省⋯⋯”、“中国西部无河流之调节,故纯为大陆性气候,故不宜⋯⋯”。其他:澳大利亚初中课本中,已讲一周,吾人以为初中毕业生,最低限

度知澳大利亚为地球上大陆之一,但竟有人认为欧洲之一国,或以为太平洋中之一小岛者。”

赵氏行文至此,发出悲叹:“一切学术落后之我国,自不能希望过奢。近来科学救国之声,高唱入云,而中学生之科学常识如此,使人能无悲乎?!”赵钟所作分析,其本身的优点在于:(1)分清毕业会考的目的和地理试

题的性质;(2)分别析出初中、高中地理会考成绩共同的优缺点;(3)分别举出个别的典型错误。其本身缺点在于没有抽样作作出分等的统计,因而看不出各等学生人数的比重以及在水平线下的有多少。这样,判断中学生地理程度的一般水平,就缺少一个有力的根据。

再看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据杨遵仪的统计,3,180 份地理试卷所得的平均分数为 47 分;典型错误有阿尔卑斯山界于新疆及青海,大瘐岭与俄国为界,黑龙江与英(与日、与法)为界,察哈尔的省会为“哈尔滨、热河的省会为包头、青海的省会为多伦等非驴非马的答案。

刘恩兰的测验简单,仅用选择法,但测验性质和统计方法比较复杂,兹不具述。应试人数 185 人,测验题共 85(中国地理 33,世界地理 22,自然地理 32),每题有答案 5。评分标准,答对 1 题计 1 分,答错不扣分,最高可能分数为 85 分。测验结果,最高 75 分,最低 21 分。若以百分法计算,则

最优者为 88 分强,最劣者为 25 分弱。按最高可能分数算,应试者总数之成绩分配如下所列:

分数

人数

百分比

分数

人数

百分比

> 70

8

4.3

> 40

43

23.2

> 60

54

29.0

> 30

12

6.5

> 50

66

36.0

> 20

2

1.0

最后结论:“我国目前之中等教育对于地理常识的平均成绩尚不能达到水平标准,而以外国地理和自然地理为尤甚,教学生太偏重叙述的记忆,而多忽略理解的培养。”

当时不少关心中学地理教育的人士,根据学生考试成绩不良和出现一些意外的错误答案,得出中学地理教育失败论。彻底失败论者要算肖廷奎。他说“地理教学成绩的不良,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了。任何人,只要他看过各大学的地理入学试卷,莫有不为了吃惊不浅的。中学生每年皆有地理课程, 而结果仍是一无所获,这不等于白费了几千万小时的光阴吗?”①

这种以偏概全,“一无所获”的武断,暂且不去计较其失掉真实的意义, 即以大学地理入学考试成绩不佳和出现错误的答案,也不能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失败的根据。否则,去衡量自创办新学 30 多年来的中学地理教育,岂不都无成绩可言吗?公允点说,是有成绩的,但不够理想。这种现象只能说地理教育之不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带关键性的一条,是“对于地理学的种种谬误观念:(1)误认地理为记地名、记经纬度、记物产统计之学;(2) 误认地理为枯燥无味之物;(3)误认地理为非科学。因谬误观念而引起的不

① 见《地理教学的改进问题》《文化与教育》1935,59 期。肖氏作此文,还是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二年级生。

良现象:(1)学校之忽视;(2)教员之不热心;(3)教科书之不适宜;(4) 学生之忽视。(洪涤尘:《中国地理教学之我见》《教与学》1936,2∶5)。

教员不热心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都未受过地理专业训练,缺乏对地理的性质和作用的正确认识。长期以来,全国只有北京(北平)师范大学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师资,因而受过专业训练的地理教师来源很少,使学校领导不得不拉人充数或把地理课当“搭头”分摊给他科教师。

我国高等师范,清末民初尚被重视;“五四”以后,就被认为“不必要”,加以废除。除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其余国立、省立高等师范学校均改为或并入普通大学①北京高师于 1923 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将以前的史地部改为史地系,继续培养中学史

地教师,直到 1928 年史地系分家,才成立地理系。据该系 1933 年制订的培养目标有二:A、造就中等学校地理教师及初中学历史或生物科教师;B、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地理的能力。

另一不大可靠的来源是普通大学的地理系,如中央、中山两所大学的地理系,均设有地理教学法课,浙江大学史地系设有地理教育课,让四年级选修,旨在使有志当中学地理教师者有所准备。

抗战前,各校地理系规模都很小。据教育部统计室所编 1933 年度全国高等教育统计:当

年全国各大学理学院地理,地质系在校生仅有 119 名(北平师大 56 人,清华大学 24 人,中山

大学 21 人,中央大学 17 名,燕京大学的地理地质系 1 名),占理学院在校学生的 2.2%。

这种合格的地理教师来源很少的局面,直至 1938 年教育部筹办师范学院,设置史地系, 等到培养出来的中学史地教师毕业以后,才逐渐有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