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中学地理教科书
商务上期出版的复兴初、高中中外地理课本,因教育部审定正在有效期
内,这时继续出版使用,只王成组的《复兴高中本国地理》根据《修正标准》作了改编。中华、世界、正中、钟山等书局,也分别遵照《修正标准》重新编出初、高中地理课本,在“七·七”事变以前出版供应。兹就所见,略予介绍。
俞易进《初中新中国地理》四册(世界,1937,4),未见教部“审定” 字样,却是严格遵照《修正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大纲”编纂的,在体式上并有创新。“编纂凡例”中提出:“本书力免呆板的叙述, 但仍条分缕析。遇主要处,用粗体字排出,以资醒目;间有插问,另体排于旁边;附注力求简要,依其性质,分别列入文中节末。课文中提问:(1)含有启发教学的意义;(2)督促学生注意讲解;(3)使教材得收联络一贯之效。”关于课文中插问,兹录两例于下:
例 1.“四季有了分别,昼夜也有长短的不同。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受到太阳光的地方比南半球来得多,所以地球自转时受到光明的时间也较长,这就是夏季昼长夜短的现象,而南半球适和北半球相反;至于南寒带沉沉长夜,不见天日,北寒带则永昼不夜。可是当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时却不然了,试问什么地方昼长夜短?什么地方永昼不夜?我们这里还是昼长?夜长?”(注:问题用小字接着课文排,不是排在课文旁边。)
例 2.“水的面积较大的称洋,较小的称海。(注:洋海二字粗体)洋有三处:一是太平洋,二是大西洋,三是印度洋。你们想:太平洋在哪几洲的中间?大西洋在哪几洲的中间?亚洲南方有什么洋?”
李长傅《初中外地理教本》二册(开明,1937,6),经教部审定,也是遵照《修正标准》编辑,注重与我国关系密切的国家,故亚洲诸国较详,欧洲和美洲次之。所见是 1948 年的版本,根据第二次大战后新形势作了修正, 与“教材大纲”所立地方志条目不一样,如阿富汗等这一部分,仍称“五海之地”,分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三章。
遵照《修正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辑的高中本国地理教本,有王成组改编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地理》三册,葛绥成新编的《修正订课程标准适用高中本国地理》三册。
王成组的改编本,商务 1936 年 8 月初版,自称是依据《修正课程标准》的规定,编制方法以注重区域地理为原则。凡是情形相近的,合并于同地带。分区与初编本主要不同点,即由 5 个地带改为 6 个地带(析原华南一个地带
为华南、华中两个地带)。所分 6 个地带名称和叙述顺序是华南、华中、华北、东北、蒙新、青藏。每个地带的首章为概说,其余各章是以地形所命区名,章以下再分节。如第六编华中地带第三章为江南丘陵地区域,下分山环水绕的江南、农矿的资源、交通干线之分布、城市的发展 4 节;第五章为长江中游盆地区域,下分湖泊广布的平原、长江的吸力、实业的发展、武汉和南京 4 节。①从此可以看出,这样讲分区,如同早两年所自定的,并不是完全依照《修正标准》规定的区域地理要素进行呆板的叙述,而是突出各区的特
① 《地理知识》记者姜素清和本刊特约记者唐海彬,在走访王成组教授一文中,指出这本教科书两级分区的根据:划分“地带”注重地形和气候的差异,以下划分的 27 个“区域”(注:初编本为 30 个“区域”), 则更多的地考虑土壤、植被、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见该刊 1986 年第 3 期。
征进行灵活的组合。
葛绥成的新编本,中华出版,初版时间不详,接触最早的版本,是 1937、7、5 版,没有教部“审定”字样(1948、4、33 版修订本载有)。该书编制比较严格地遵照《修正标准》教材大纲的规定,取材注重某些方面,“编辑大意”说明重点的理由:“本书的取材,对于自然及于人生的影响和人类利用自然的方法,多所发挥,俾读者对于所处的环境,知道怎样去适应、改革。以达到战胜自然,提高人生的目的”,以及注重水利、详述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理由。该书有些过于繁琐,如第一编概论讲土壤,就有洪水平原土壤、淮河平原土壤、铁质红色土壤、红色黄土土壤、铁礬红土、新成红色土壤、红色土壤、黄色土壤、草原灰色土壤、灰色土壤、黑色土壤、灰色森林土壤、褐色土壤、灰色沙漠土壤、混杂土壤 15 种之多;分区按位置、区域、地形、水系、气候、土壤、居民、产业、交通、工商业、都市、国防等地理要素叙述,过于呆滞。如何划分区域,与王成组的有何不同,未录资料,无以说明。
蒋君璋新编的《高中新外国地理》两册(世界,1937,5,)在“编辑大意”中说明:“(1)本书完全依据部颁《修正课程标准》而编辑,对于人地关系之阐明,各国地理之区域性,国际问题之地理背景,以及各国与我国的关系,各国长处为我国应行取法诸点,无不扼要陈述,尤注意于因果关系的说明,绝非记帐式的旧式地理教科书所能比拟。(2)凡在各重要国家之前, 皆列有概说一篇,先以概念启示学者。次就地形、气候、物产、人民、交通、都市等项,分别推求其因果,俾得纲举目张之便。”未摘例证材料,无以表征注重因果关系的实况。本书行文流畅,但文言白话混用;所见 1947 年新版本,没有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和领土的变迁;前后均未见教部审定。
见到教育部审定的《高中自然地理》两套。一是丁绍桓新编,中华出版, 初版时间不详,所见是 1947 年 5 月 9 版。从“编辑大意”获悉,该书是遵照
《修正课程标准》编的,但项目稍有变动,如第二章陆界,叙述了“地形的变迁和分类”;第五章生物界,叙述了“生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编辑目标,在使学者明了自然与人生的相互关系,以引起改造自然适应环境的自动精神。内容浅显,份量适当。
一是王益厓改编,正中出版(1936、12)名义上说明“本书依据民国二十五年四月(应为六月)教育部颁布《修正高级中学课程标准》编著”,实际上增加了许多内容。全书分 6 编 23 章,目录概括如下:
第一编总论,讲地理学的趋向、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第二编数理地理学,设太阳系和地球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地表位置的测定、地球的运动和昼夜四季的变化、日历时和日期变更线、地表的描写 5 章。
第三编陆界地理学,设水陆的分布、水平肢节和垂直肢节、地球的外动力作用(下分大气的作用、地下水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海水的作用、冰河的作用、生物的作用 6 节)地球的内
动力作用(下分火山作用、地震、地壳的升降和地层的变位 3 节)地形 5 章。
第四编海洋地理学、设海洋、海洋的水温和盐分、海水的运动(下分波浪和潮汐、洋流 2 节)3 章。
第五编气界地理学,设气层,气候支配的要素、气温、气压和风、雨量、气候型 6 章。
第六编生物地理学,设总论,世界植物的分布、世界动物的分布 3 章。
除上述诸书外,还要提一下钟山书局出版的全套中学地理教本:(1)张其昀的《初中地理》,分 3 册,上、中册为本国地理。下册为外国地理,系由新学制时期《人生地理学》演变而成;(2)张其昀:《高中本国地理》(3 册)①(3)张其昀、李海晨合编的《高中外国地理》(2 册)②(4)沈思屿:
《高中自地理》(1 册)。其中使用最久、影响最大的要算《高中本国地理》。本书诞生于新学制时期;进入国民党政府时代,去掉“新学制”字样,称为
《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地理》,1928 年 6 月初版;30 年 11 月经教育部审定, 改由钟山出版。36 年,声称“本书依据最近教育部颁布《修正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辑”,实际上,除总论及结论外,分区仍是以前 23 个天然区域, 仅外加南京和上海两章而己。
胡焕庸曾评论本书云:“钟山本较商务本精密、完备,能应用部颁《暂行标准》精神来讲各种地理问题。”的确,钟山本较商务本为优:(1)内容上删去没有多大科学意义的各种风俗;(2)材料大为精简;(3)编有练习题;(4)正文用大号字排印。
嗣后冯绳武对本书(1938 年 10 月钟山版本)也加评论(见《中学本国地理教本之一斑》《地理集刊》1943,1∶3):“其次序的先后和内容的繁简,都还适当。对于一般地理事实之说明,因著者长于文章,每能用透辟生动之笔写出扼要独特之见,颇能引人入胜。但不能解释地理事实或描述自然现象,往往重词章而轻义理,似不宜作最近高中学生的地理教本。”该文再指出其中的缺点:(1)许多区域界限不清,名实不符,过于简单之弊;(2) 对于自然景的描述,带有文学意味之惯语颇多;(3)对于地理事实之解释, 每欠正确。
张其昀,字晓峰,浙江勤县人。毕业于南京高师文史地部后,没有出国留学。他与胡焕庸同属竺可桢的高足。在 20—30 年代,他对中学地理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首露锋芒的是,是
1922 年所作《学地理之兴趣》一文(《史地学报》 2∶4)。该文首先用具体事实介绍地理学的性质和范围,以六点纲要揭示新地学的旨趣,以及与各科的关系和其他的作用,阐明地理在中等教育的地位,末附中学地理教育四段表。文章表现较高的学术水平,其中有许多观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张氏作此文,时年仅 21 岁。
嗣后,他除近期参加制订《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外,陆续编写和修订一系列中学地理课本, 发表 10 多篇关于地理教育的论文。除前面已提及的以外,重要的还有《近年英国地理教育之趋势》(《教育杂志》1926, 18∶4)《地理教育之目标》(《地理杂志》1928, 1∶2)等。他曾任中央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当时被誉为国内地理学界的权威,其著述极为青年人所欢迎。
他在 1936 年,任浙江大学文学院史地系主任;1939 年任浙大史地研究所主任的史地教育研究室主任。1943—45 年应美国国务院文化司的邀请,赴美国哈佛、克拉克、俄亥俄、芝加哥、威斯康辛等大学地理系讲学,除从事高等地理教育以外,未见其直接对中学地理教育有任何建树了。后随国民党政府迁台,转入仕途。先后出任教育部长和国防研究院主任。参与中等地理教育的事迹,只见其为国立编译馆高级中学地理科教科用书编审委员会委员。1961 年,他在台北市自办一所中国文化学院,初设各系中有地学系,后改为地理、气象两系,并设地学研究所。80 年代,该院改制为中国文化大学。
① 附《中等本国地图集》。
② 配有沈思屿编纂的《中等外国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