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续修正课程标准期(1937~1940)

这段期间的中小学地理教育,须分两种情况进行叙述:一是继续实施修正课程标准,一是适应全国抗日战争的需要。

先看第一种情况。

芦沟桥事变发生后,商务出版了根据修正标准重编、经教育部审定的中小学复兴教科书,其中有宗亮寰的《复兴初小常识》、吕全禄的《复兴高小社会》、陈镐基的《复兴高小地理》。傅角今、余俊生、苏继顾、王谟等人对各自的复兴初高中中外地理和高中自然地理,都进行了重编。这些重编本均未一睹。

唯一见到世界出版的小学课本,是朱翔新新编的四册《高小新地理》第3 册(1940、6、新 18 版),讲世界地理,从日本开始,至南美洲和红种人革命结束。

《地理教学》在北师大西迁途中出版的 1 卷 5、6 期合订,本上,刊有洪思齐、谭桢谋合写的《高小普通地理征评》一文,含四册《高小地理课本》的“编辑大意”和第一册普通地理编目录及其第一课地球仪和地图的课文。“编辑大意”说明本书内容分三部:(1)普通地理,(2)本国地理,(3) 世界地理。普通地理为本学程的基础。中国地理分总论与各论,前者以全国为单位,后者以有区为单位。世界地理亦分各洲总论与重要国家分论。第一册目录如下:

一、地球仪和地图 九、山脉与盆地

二、地球和太阳 十、河流与流域

三、地球的自转、昼和夜 十一、湖泊

四、地球的公转、四季 十二、植物与动物(一)

五、五带 十三、植物与动物(二)

六、陆地和海洋 十四、世界的人类(一)

七、海岸 十五、世界的人类(二) 八、平原、丘陵和高原

“编辑大意”声称:本书遵照部颁课程标准编辑,但《修正高小社会课程标准》地理作业要项中虽有最后第十三项的规定,却不能构成第一册普通地理的全部内容。本书是否正式出版使用,情况不明。

《初小常识科课程标准》的“教学要点”中,提到地图的用法,应详加指导。对此,小学教育专家俞子夷作了缜密的研究,写出《地图的教学》一文,发表在《教育杂志》1939,29∶11 上。

该文主要是教小学生怎样画地图,分两个阶段实施。一二年级属第一阶段,画的是“学校地图”,实际上是学校平面图,作为画地图的准备。这一阶段又分四个小单元进行,每个小单元教画一种图,依次是教师桌上物品位置图,教室图(包括教室东西的位置和大小),教室附近图(包括教师卧室、小运动场、校园等),学校全图。三四年级属第二阶段。又分三个小单元, 依次教画学校地图(包括学校和邻近的房屋、道路、小桥、山、水溪、池塘、田等),学生所住村落地图(包括各村、主要大路、重要山、溪、桥、池塘等),学校附近大市镇地图(包括从学校到市镇的道路、经过重要的山、河、桥以及各市镇间联络的大路、汽车路)。由此可以看出,范围渐次扩大,内容渐次不同。

第二阶段第一单元中,该文开始说明如何解决图上事物距离远近和符号形式的问题,继之说明先出外实地观察,每次观察一部分,回校后,共同讨论,在黑板上画出来,反复多次,完成全部,各人自画一张。画成后,再带了图出去观察,拿图和实际作一对照。这样,做到了“从经验到图形,从图形到经验。”

该文最后说明,第二、第三个单元,是和乡土生活中的本地地形地势、交通路线、物产等联络教学。拿地图做乡土研究的记录和发表。一方面把一二年级学过的乡土生活复习,归纳在地图上,一方面作本省研究的出发点。学生自己画过这些地图,已经得到若干读地图的基本能力。在教学本县时,

用现成印刷的地图,这是用地图学习的开始。自后教学生画地图,是取材于书本,以一种事物或几种事物做题目的略图,如铁路网图、物产图、等等。

总之,这是一篇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杰作。

中学地理教材方面,商务出版了重编的复兴教科书外,还印行了王成组新编的《更新初中教科书本国地理》(4)和黄国璋、邓启东新编的《更新初中教科书外国地理》(2)。王本未见到,初版时间和编制不详。

黄、邓的合编本,1940 年 12 月第 1 版,编辑大意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本书内容注意人生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亦即人类为满足生存欲望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取材务求严谨,以符近代地理学之主旨。

2、本书除阐明世界各部分人生与自然之相互关系外,犹注意世界各部分之相互依赖关系,以养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念。

3、本书叙述纲领,自然方面以地形、气候为主,人生方面以居民职业及人口分布为主,以此数者为纬,再以人生与自然之相互关系为经,穿凿于其间。至叙述方法,务期新颖中肯,特性显著,藉以引起兴趣,而助其记忆。 4、本书材料分配,详简各地不一。各大洲中以亚欧两洲较详,北美南美

次之,非洲大洋洲较略;而于苏联、日、英、美、法、德、意及南洋尤特注意,要当视其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及与中国的关系而定。

5、本书注重理解,不重记忆。课文中除必要地名外,余均不及。所附地图甚多,但其功用在帮助学生对于课文之理解,一切山脉、河流、城市等地名,均少及之。学生阅读课文时,须与外国地图册相对照。

本书未曾深入阅读,因而未撷取重要的例证材料,无以表征本书特殊的编辑意图。

本书章节名目,与《修正标准》的教材大纲不大一致。如南洋一章,包括印度支那半岛、南洋群岛、南洋华侨 3 节。又如大纲把阿富汗、俾路支、伊朗、亚刺伯等列在一起,教本则列为一章,取名“五海之地”,未分节。

另见正中出版、冠以“建国教科书”的初中地理课本,有以下两套: 周立三:《初中本国地理》(4),1942、12

胡焕庸:《初中外国地理》(2) 1942、3 初版 1946、12、沪 75 版

从两套课本初版时间来看,是在 1940 年《重行修正课程标准》颁布以后, 但就其内容分析,是依据 1936 年《修正课程标准》编的,故列入本期。

周本有教育部“审定”字样,所见为第三、四册,讲北部、东北部、漠南北、西部四大区,以及结论的人口、产业和国内外贸易、交通、国防等项。第三册有陕西省(附西京市)、吉林省(附东省特区)等目录。这些均符合

《修正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规定。

本书国防一章,首先分析我国国防上人力未尽的弱点:(1)缺少圆滑的交通,不足以控制四境;(2)天然丰富的资源,多未曾开发;(3)东南和西北,经济基础的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匀,使全国边地,处处感到危险。其次讲确立军事中心的几个主要条件:(1)居全国的中央;(2)水陆交通须便利;(3)附近须有丰富的国防资源;(4)不易受敌人威胁和袭击;(5) 对于全国动员和军事调度,最为便捷。据此,武汉算是最适宜的军事中心之一。继讲全国的军事区域,可分海防和陆防两部。全国海岸,可分为辽东、冀鲁、江浙、闽省、粤省 5 个军区;陆地也可分为东北、蒙古、新疆、藏康、

西南 5 个军区。课文分析了每个军区防卫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一些要塞地,如江浙军区的课文是:

江浙军区,这两省不但是全国精华的地区,同时是长江流域的门户,所以防守极重要。长江以北,海岸淤浅,巨大军舰,不易进袭,祇临洪口一地,应建坚固的防卫工程;并利用陇海铁路,以和内地联络。至吴淞要塞,扼长江之口,为江海锁钥,实为我国最重要的海防中心,所以非筑极巩固的防卫工程,不能负此重任。浙江沿海,良港很多,如舟山、镇海、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和温州湾等,均可建为要塞地,如有坚强海军,利用此区优良的海岸形势,足以守卫勿失了。至于长江两岸, 更要密布江防舰队,并筑要塞,以固江防。

分析课文,所言至当,课本在抗战前问世,是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的, 但到抗战中期出版,这种意义就丧失了。本书有表无图,纸质很差。

胡本无教部“审定”字样,也无“编辑大意”。分上下两册。上册讲亚、欧两洲,先分国地志,后各洲概说(地形、气候、植物、居民,欧洲加产业和政治)。亚洲概说之后讲苏联(包括西伯利亚、中亚细亚、高加索、欧俄), 匈牙利归入巴尔干诸国,瑞士归入意大利半岛。下册包括非洲概说(内分疆域与地形、气候与自然植物、非洲的开发、非洲的现况。埃及与苏夷士运河、南非联邦 6 节),美洲合众国、英属北美、中美和西印度、南美洲概说、澳洲与太平洋诸岛等章;最后讲地球概说(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面上方位的测定、地球的运动)、地形概说(水陆的分布、地形的种类、地形的变化)、气候概说(温度、气压和风、雨量、气候带)、农产(食料、饮料和烟草、衣料)、矿产(燃料和水力、金属矿产)、工业和贸易、交通(航运、铁路、公路和航空)、种族和人口(种族的分布、宗教信仰、人口的分布)国际现状(国际关系,欧洲现状、太平洋现状)。

原书封面标明“遵照部颁课程标准编著”,但按上列内容,不与任何一次课程标准的教材大纲相合。

再看第二种情况。

抗战军兴,全国实施总动员,教育上的一切措施,随着抗战的要求激起了一番新的努力与适应。1938 年 4 月,国民党召开全国临时代表大会,通过

《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和《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在中等教育的实施方案中,提出“中学教育应为继续小学施行国民基础教育,以造就社会事业之中级中坚分子,准备进修专门学术为二大目的。⋯⋯各县设立的初级中学,其教学除一般规定外,应特别注重公民常识之灌输,生产劳动之训练,以及本县乡土教材之讲授,使其爱国而同时爱乡。”教育部根据方案的精神,制定了设置中学的纲领,其中规定“县立初级中学的课程,英文减为选修,中国史地可以尽量增加”,“对于各级各科教材,应彻底加以整理, 使之成为一贯之体系。而应授抗战与建国之乡土教材,以坚定爱国爱乡之观念。”在第一次参政会通过的教案中,亦有下列两项规定:“一、教育部应成立各级学校各科教材编订委员会,先草订或修正各级学校各科课程标准, 再依课程标准,订立各科教材要目,以为选择教材及编辑教科书之用。二、小学教科书及中学、师范用之公民、国文、历史、地理教科书,应由国家编辑,颁发应用。”

毋庸讳言,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及其政府所施行的教育政策是反动的,但对中学史地二科的重视,却有积极意义,而这种重视又与蒋介石的言论与指示分不开的。1938 年 7 月 28 日,他在中央训练团第一期(校长、教职员)的毕业典礼上作了题为《革命的教育》训词,在指出历史与地理在

爱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后说:“所以历史和地理的教育,实在是我们革命建国中心科目,不论在各级学校和公民教育上都应该特别注重。尤其在这抗战建国时期,对于这两个科目,我们要广搜教材,充实内容,一方面精选教本, 详细讲解,同时并要提倡课外研究,随时供给补充教材,使各级学生和国民对于我们的过去和现在都有明确的认识,对于我们国家的将来都有坚决的自信。”(转引自边理庭:《抗战以来我国中等教育的实况》《教育杂志》, 1939,29∶7)并于同年发出手谕,令教育部改编中小学语文、史地、常识诸科教科书。

教育部曾于 1934 年组织的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到抗战开始时因时势不同,观感各异,遂行中止。进入 38 年后,积极从事恢复。6 月间,在武汉招收一批中小学教科书编辑员,并聘任各科专家若干人担任编辑。8 月公布《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章程》,确定如下工作:(1)对于民间流行的教科书,予以总审查,不合需要的予以取缔。(2)编辑补充教材,以补充教科书中缺乏的有关抗战的教材。(3)编辑适合时代需要的各科教科书。

在叙述该会所编中学战时补充教材以前,简介 1939 年 5 月生活书店出版“战时儿童保育会”主编的《抗战建国读本》。这套教材在编制上采取混合编制法,打破各科间的畛域,以常识(或社会、自然)为内容,国语为形式, 以便综合性大单元的教学。其编辑原则如下:

1、以三民主义、抗战建国纲领、最高领袖言行、新生活运动为中心的政治内容。

2、以社会、历史、地理、卫生、劳作、自然、抗战以来种种事实等,按照一定的目的,编成有系统内容的国语教材。

3、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是整个有系统的,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务使儿童得到强烈的印象和系统的了解。

4、全书内容,以抗战建国为一总单元,共 13 册(连同特册),每册有一大单元,再包括几个小单元。

有关地理内容的课文,兹录一课于下:

初级第二册十一中国的大都市

日本强盗起黑心,起了黑心出大兵。占了东北和平津,又占上海和南京。占了武汉再西进,就要没命回东京。

教育部教科用书编委会编出一套战时补充教材,其“编辑大意”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本教材之编辑,专为适应抗战时期之需要,而以补充现行各教科书之不足为主旨。

2、本教材分国文、公民、本国史、地四种。

3、本教材之教学目的,计分下列数点:

  1. 使学生了解抗战建国之意义与目的,以激发其爱国热忱。

  2. 使学生明了抗战战国时期中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之变迁与新设施及国际大势。

  3. 使学生明了抗战战国时期中政府重要文告与党国领袖言论及其他有关之文艺,以明了政府之施政方针,而增强其拥护政府保卫国家之信念。

  4. 使学生了解其今后对于国家民族之责任,激发起努力于民族复兴工作之志趣。

4、本科教材计分六个单元,每单元分若干节。各单元不以文字深浅为先后,但单元内之各节,均有联系性。

战时地理补充教材叫《初级中学本国地理》,仅一册,正中书局 1940

年 1 月初版。目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