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生物界

第一章生物之分布(世界生物、中国生物)。第二章生物之变迁(动物、植物)。

第三章人类之进化(饮食、衣服、器用)。

第四章人种之分布(直发种、拳发种、绒发种)。

本书末附有中西对照表及权度对照表。书中重要语句,均于其旁加用密圈。本书两大特点:(1)注重实用,(2)联系实际。正如张氏自己在其“例言”中所作的说明:

“是书参酌东西各大家学说及已译善本,博采旁搜数几十种,尤时时注意实用,如防霜、避电、培植森林、改良土壤等法,备举其要,以为实地应用之资。”

“现行地文学,皆译自东西。故多详于欧美、日本,而于本国反略。是编搜罗新闻杂志,名人游记,及游迹所至,得于耳目所亲接者,撮其精要, 举为例证,一以本国为宗。其为中国所无,或调查未晰,而于地文有切要之关系者,乃兼及于他国。”这一点贯彻了《奏定章程》的要求:“其讲地文, 就须中国之事实教之。”

张相文,字蔚西,号沌谷,江苏桃源县(今泗阳县)人。1899 年秋入南洋公学师范院, 一面读书,一面在外院兼教地理。 1901 年编《初等地理教科书》,为我国自编新式地理教科

书之嗃矢①。1902 年编《中等地理教科书》。两种小学地理课本出版后,很受欢迎。1905 年秋后未教书,在上海寓所编出《中学地文学教科书》、《中学地质学教科书》。《地文学》出版之后,受到学术界的一致赞誉,直到最近尚有人撰文称颂①。大约在民国以前,张相文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为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开创作出重要的贡献。以后他主要从事地理科学研究工作, 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主办《地学杂志》,在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对地理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功绩。1917~19 年,曾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讲授《中国地理沿革史》,并与苏甲荣合编了《中国历史地图集》。

以上介绍的几家中学地理课本,是就中国地理、外国地理、地文学分别编纂的。周惟寅的一套《中学地理教科书》,则集中外地理和地文学于一手。他在“编辑大意”中说明:“本书共分四册。第一册世界总论及中华总论。第二册中华地志,第三册世界地志。第四册地文学。”“本书程度,适合中学和师范之有。”②这套教材在清末出版时,未悉是否经过学部审定。民初订正出版以前,在内务部立案,以后又经教育部审定。

本书除第四册未见原著外,分析其它三册的目录,得出下列情况和待点: 1、第一册立一编,标题为地理学总论,分地理学之目的、自然地理、政

治地理、亚洲总论、中华总论五章。显而易见,这与“编辑大意”所言不合。2、第二册也只设一编,标题为中华地志。首立国都一章,分名称、位置、

形势、城垣、名胜、交通等项,每项立一节;22 省、内蒙古、外蒙古、青海、西藏 26 章,每章都是境界、地势、河流、都会、气候、物产六项,每项立一节。

3、第三册按洲分六编,每编就各洲总论(亚洲总论除外)、分国、分区立章,以下再立节。如第六编大洋洲,立大洋洲总论、澳斯大利亚、马来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立尼希亚六章;在密克罗尼西亚一章内, 加罗林群岛、马利亚纳群岛、麻绍耳群岛、新加尔巴老群岛等各标第几节。

总之,这套教材章节特别繁多,而地志项目千篇一律,又特别呆板。 这段期间出版最晚的中学地理教科书,乃梁成章编的《中国地理》,1911

年由上海新学会编译部出版。是编适用于文科中学还是实科中学,未读原著, 无从判断。

以上扼要分析两套高小和六套中学地理课本,可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地理教材有如下特点:

1、在内容上,以区域地理为主,普通地理(包括地理总论和地文学)次之;而在中、外区域地理中,人文地理的比重远大于自然地理的比重。区域自然地理方面,都以天然的山水占优势,缺乏气候、自然带的知识;区域人文地理方面,大都注重大小行政区画的沿革和现状,夹杂非地理的内容。

2、高度重视政治思想教育。中国地理方面,屠本“凡例”:“是编于关

① 张相文入南洋公学和编纂中学地理教科书的时间,系据其子张星烺所作《张相文年谱》(《地学杂志》170 期)。但南洋公学外院 1897 年秋开办,张焕纶主师范院时就开始编纂小学地理教科书,比张相文的初著早四年。而一般人都认为张相文的《初等小学地理教科书》算中国自编第一部地理教科书,其原因可能是张氏的初著,得以出版,流传于世。

① 曹婉如:《张相文与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萌芽》(《地理学报》1983 年 38 期)

②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初级范完全科的地理课程体系如同中学,只是每周课时稍少,在第五学年授地文学外,兼授教授地理之次第法则。

东、新疆、蒙古、西藏,因陆路关防所在,特加详焉。”臧本“凡例”;“欧力东渐,受侮日盛,租界侵地,见告者屡。此篇特为缀录,附诸地方志之末, 所以惩以往瑟将来也。”外国地理方面,一篇《瀛寰全志》序,抒发着谢氏面对“群龙尽见,睡狮独鼾”的局势,怀着强烈的爱国思想感情而从事是书的编纂;“例言”还提到:“时时注意种族竞争的要点,以期唤起读者的精神。”

《瀛寰全志》首编总论讲“人民”中有一特别子题叫“性情”,反映谢氏对种族素质的正确见解,课文如次:“人谓白种脑足性智,故生而有凌驾他族之志,黄种次之,黑种为下。细考之,亦多杰出之士,美洲黑人,文学方兴,导言造就,正未有限。⋯⋯至于国民之性质,因教育而转移者,尤为明证。论世之士,正宜设法补救,不得委罪于天职也。

3、编制体例,大多沿用国外。谢氏的高小课本,不但体例“酌依日本教科书之条目”,而且校订工作有前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长尾桢太郎参与。屠氏教科书的编次,”悉依现在世界通行之编例,”学校取材限中等以上, 是仿日本迁武雄氏《日本新地志》之例。至于谢氏中学课本,系“搜集东西及本国地志数十种编辑而成”,“采用之书虽多,体例格式则多以印度广学会刊行《地理精要》一书为准。”

4、注重地图,是新式区域地理课本一大特点。屠寄在所编课本中“凡例” 的首条,即扼要阐明图文的关系:“图与说必相辅而行。图表地理之形式, 说表地理之精神。有图无说,则精神不见;有说无图,则所表之精神亦不见。“臧励龢也说:“据教授家之经验,教授地理,必注重地图,使学者得有明确之观念”,并编出“附图”。谢洪赉所编高小、中学地理课本,都另编彩色地图各一册,与课本相辅而行。这种办法,沿用至今。

5、结合课时和学生年龄来看,教材份量偏少,内容偏浅。以谢编高小《最新地理教科书》为例。该书是分课叙述教材,每课文言字数多在 200—300

之间。象湖南省第二课是讲长沙、岳州、常德三个府城,课文仅 173 个字。按编者安排,每一星期教授一课,而课程设置上,每周有两课时。这样,每课教材要分两课时教,可见教材少到什么程度。再看年龄,当时高小学生是12—15 岁,相当于后来初中学生年龄。以少年时期的学生学习如此简短的事实知识,真是既少又浅。

6、中学中外地理教材重复严重。屠、臧两氏分编的《中国地理》在讲中国地理之前,都讲亚洲总论,这固然受《奏定章程》所设课程体系的制约, 而编者亦持有这种观点:“若非先明亚洲大势,则讲授中国地理,杆格良多”

(臧氏语)。谢编《瀛寰全志》讲亚洲总论是其本分,但接着未见有何理由却讲了大清(不提中国)的总论和分论。

谢本亚洲总论有 127 复页,其中讲大清材料占 1/3,分四部分:(1)总论,(2)22 个行省,(3)3 个外藩,(4)附录外国属地租地。所插“长沙城”和“常德附近”两幅素描图, 与屠寄《中国地理》课本所列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