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自办的新式学校
到 19 世纪后期,传统的封建教育远不能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 中国自办的新式学校逐渐出现,同时对旧式学校作了一些改良。在叙述新式学校地理教育之前,有必要简介一下洋务派、维新派重要人物的教育主张和对地理科学性质的看法。他们教育主张的核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并认为地理是西学。
张之洞(1837~1909)是代表洋务派的教育活动家。他把地理列入“西学”的“西政”一类①。但早期的改良主义者冯桂芬、郑观应等人,却将舆地、地学纳入西洋的自然科学(即西艺)如重学、光学、电学、化学、天学之中。晚期的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是维新运动的主要人物。他重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把“天文、地、矿、重、化、电”并列,但又把地理学、数学、格致与中国经学、史学、万国史学都作“考据之学”。当时认为地理属于“西艺”, 还大有人在。
另有人提出:“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讨”(山西巡抚胡聘之等上《请变动书院章程折》)。梁启超为时务学堂(实际上属书院)订的“读书分月课程”列为涉猎之书的, 在格致须知中有天文、地学、地理、地志(章柳泉:《中国书院史话》,教育出版社 1981 年版)。“格致”这一名称,源出《四书》中的《大学》:“致知在格物”。意思是穷究事物的道理而获得事物的知识。当时把西方的物理学、化学、博物学等自然科学,都叫格致。
前面提到教会学校中西女塾的课程分为“中学”和“西学”,并将地理志、地学归入格致之内,可能受到我国当时人士看法的影响。此外,当时英国鹭宾赫撰、约瑟史译的《地理质学启蒙》、《地志启蒙》两书,列在西学十六种之内。所谓“地理质学”即地文学,亦即自然地理。这套启蒙书籍, 属儿童科普读物,没有上帝造物的观点。
中国国家创办的新式学校,始于 1862 年的北京同文馆。继之有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州同文馆(1864)等校的建立。这些都是外语专科学校, 是在洋务派提倡的“新教育”下办起来的。
北京同文馆开始创办时,目的是培养满族翻译人才。1865 年该馆扩充,改为高等学堂。次年加设算学馆,教学科目逐渐扩大,包括算学、天文、物理、化学、地理、医药生理、万国公约等。学习年限为 8 年。前几年偏重语言文字,后几年逐渐加上一些科学常识。第三年讲各国地图,第八年设地理。1900 年该馆全体师生解散,1901 年并入京师大学堂。从此我国高等地理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详情见熊宁所作《本世纪前半叶我国现代地理教育初探》一文(《地理研究》杂志 1987,6:1)①因其不属本书范围,不再涉及。
1878 年,张焕纶在上海开办的正蒙书院(后改名梅溪学堂),是国人自办的一所最早的私立小学。张焕纶本人对地理很有研究。他把地理(当时称舆地)列入学校课程,并亲自教授地理。迨 1897 年,他任南洋公学师范院总
① 张之洞把“西学”分为“西政”和“西艺”两类,其纲目有:“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电、化,西艺也。”
① 1987,6:1 即 1987 年第 6 卷第 1 期,后仿此。
教习(教务长),也把地理列入教科,并令该院师范生任南洋公学外院(附属小学)的地理课和编纂中国首批的地理教科书。有人对张焕纶这样煞费苦心提倡地理教育,可与西洋史上 17 世纪对学校地理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夸美纽斯媲美。(《见沈炳魁张粒民:《小学地理参考书述要》,文载《教育杂志》1924,16:10)
张焕纶,字经甫,上海人。肄业龙门书院,博览群书,精舆地学,著有《历代方舆纪要》。他的教育思想是“育才以读书为体,治事为用”。在办梅溪学堂时,重明理义,治事为用,基本教科为国文、舆地、经史、时务、格致、数学、诗歌等。办师范院时,一循梅溪学堂成规而扩大之。但任职仅一年多,即辞去,复主梅溪学堂。他的教规多暗合东西洋小学校办法,其门下多热心教育、实力办事的人才。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大教育家。他首次论证了在学校中作为独立的学科来教授地理的必要性,并主张学前阶段的“母育学校”应当“按照生长地方的情境,学习山岳、山谷、平原、河流、村落、卫城、或国家的知识”;在小学阶段的国语学校,应当讲授关于“天体、地球的形状,洋流、海岸线和河流的各种变化,世界各大洲,欧洲最主要的国家,尤其是关于本国的山河、城市和名胜地区的知识”;在中学阶段的拉丁语学校,应训练学生成为“对地球、海洋、岛屿、河流和国家等等具有清楚形象的地理学家。”(见其代表作《教学论》第 29、30 两章)
1895 年 10 月,盛宣怀奏办天津中西学堂。该校分头等、二等两级,各四年毕业。头等学堂属高等学校。二等学堂①属中等学校,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私立②普通中学,第三年设有地舆学。1897 年,盛宣怀复在上海创设南洋公学。③该校分四部;除师范院和外院两部外,还有中院(二等学堂)和上院(高等学堂)两部。外院选年 10 岁至 17、8 岁的聪颖学生,令师范生分班教之。学习科目为国文、算术、舆地、史学、体操五科。学习年限满三年升入中院。
中国诞生最早的官立中学,是维新期间开始议办,至 1901 年 11 月才成立的北京五城学堂——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前身。
清末在改革封建传统教育中,除新办的学校设置地理课外,改良的旧式书院和学塾(包括私塾、社学、义学等),也增加地理科目。
当时中小学地理课程具体如何设置,缺乏史料,无从说明。流行的地理教材,就编制来说,分为分科编辑式和混然编辑式两大类。前类从体式看, 又分下列几小类:
1、旧体韵言式,如 1898 年鄂垣务急书馆出版张士瀛的《地球韵言》,
1901 年江宁楚江书局出版叶■的《地理歌略》和黄芝的《舆地韵言》。
2、新体叙述式,如 1901、02 两年南洋公学先后出版张相文的《初等地
① 二等学堂由英文 Secondary school 直译而来,后译中等学校。盛宣怀在奏禀中称二等学堂为小学堂,头等学堂为大学堂,盖我国原无中学之称。也有人认为二等学堂为大学预科。(见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
② 天津中西学堂的经费,主要是由招商、电报两局众商所捐,因而该校属私立。也有人根据经费来源不同, 把当时中学分为官立、公立、私立三类。国家出资的名官立,众商捐集公款的名公立,一人出资的名私立。天津中西学堂经费系众商捐集的,致称该校为公立。(见陈景盘《中国近代教育史》)
③ 公学(Public School)这一名称,出现于英国 19 世纪中叶,由文法中学逐渐演变而成,属于私立学校的范围。上海南洋公学的常年经费,亦系招商、电报两局众商所捐。
理教科书》和《中等地理教科书》。
(3)新体问答式,如上海汇文书院的《地理初阶》,著者、出版单位不详。
混然编辑式教材是一元的,亦不名其为国语,亦不名其为常识,或什么社会、自然,而混然名其为蒙学课本,究其实质,是以常识为内容,以国语为形式的统一体(黄贵详:《小学国语常识教材编制的演进》、《教育杂志》1948、33:12)。如 1898 年南洋公学出版、朱树人编的三种《蒙学课本》,
1902 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俞复等人的《蒙学读本》①,其中都包有初步的地理常识。
兹就见到的原本,作较具体的介绍。张士瀛编纂的《地球韵言》,封面标明《世界地理训蒙课本》,全书分四卷,线装上下两册,目录如下:
卷一 亚洲
卷二 南洋岛 欧洲
卷三 欧岛 非洲 非岛
卷四 澳洲 太平洋岛 美洲 美岛
在教材体系上,由全球到分洲,由分洲到分国或洲的一部分,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的原则。内容以分国为主,政治、经济材料偏多,自然地理知识贫乏。文字有大、小之分。大字为正文,四字一句,四句相连,第二、四句押韵。这是传统编写蒙学教材的形式,便于记诵。小字插在正文之间,属夹注,对部分正文作出详略不同的解释。现录开头 20 句于下,一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