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早期的教会学校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除政治、军事、经济等手段外,还有文化教育;设立教会学校是文化教育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帮助教士传教, 愚弄中国人民,并培养为帝国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

据 1877 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的报告,从 1842 年到 1877 年全国基督教办的学校有 350 所。天主教办的学校更多,据统计,1878~79 年,在江南一带就有 345 所男校,213 所女校。最早期的教会学校多半是规模很小、程度很低、附设在教堂中或传教士家中的小学。1858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俄等国侵略者凭藉与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断地派遣传教士深入中国各地,教会中学陆续建立起来。

教会学校开设的课程,最主要的是宗教,也开设一些与宣扬宗教、吸引学生、培养干部有关的语文、自然、历史、地理等科目。1839 年美国传教士布朗(S.R.Brown)在澳门创办的玛理逊学堂,1842 年迁住香港。第一批学生只有 6 人,中国近代首批留美学生容闳是其中之一。容氏在其《西学东渐

记》中提到:“玛理逊学堂于 1839 年 11 月 1 日开课。校中教科,为初等之算术、地文和英文。”据此,该校算是设置地理课程最早的教会学校。

自后,从其它文献中零星地见到设地理课的教会学校有:1855 年法国天主教在上海建立的徐汇女中,用法文教学,连上中国的历史、地理课也是如此;1864 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夫人格兰德,在北京创设贝满女学堂;同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登州创办的文会馆;1890 年美国女传教士海淑德在上海创办的中西女塾。在上述几所教会学校中,地理课程设置较清楚的有二:一是登州文会馆。该馆的学制备斋 3 年,正斋 6 年,一共 9 年。备斋是

小学性质的,正斋是中等程度的。备斋的地理叫“地理志略”,设在第二、三年;正斋的“地石学”是地学课,设在第四年。第六年设有“天文揭要”。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 年版)

一是中西女塾,十年制西学课程,只有英文、算数、格致、圣道四门, 地理包括在格致课内。各年级的格致课内容如下:

第三年地理志 第四年地理志 地势学

第五年地势学 身理学 第六年动物新编 地学第七年格致质学 第八年植物学

第九年天文 第十年化学

1896 年狄考文在“中华教育会”第二届年会上作了《什么是中国教会学校最好的课程》的报告。他把课程列为六种:语言、地理、历史、数学、自然科学和宗教。

根据基督教传教士 1877 年大会的决议,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由丁韪良、韦廉臣、狄考文、林乐知、黎力基、傅兰雅等组成,韦廉臣担任主席,傅兰雅担任总编辑,两人都是英国传教士。依据傅兰雅的意图,编了许多教科书,涉及学科的范围也很广。当时唯一参加编辑工作的中国人是颜永京牧师,他译了斯宾塞的《教育论》和编绘了一张东西两半球图。中文“教科书”一词出现于此时。1887 年上海成立了一个“广学会”①,也编印了不少教科书。

地理方面的教本,有《地理志略》、《地理全志》、《天下五洲各大国志略》、《列国地说》、《训蒙地理志》、《列国地志》、《地文学教本》、

《最新地文图志》、《小学地理课本》、《地志学入门》、《地理初级问答》、

《人类地理学》等。

① 韦廉臣 1855 年来中国后,曾创“广学会”,提倡文学布道。1877 年在上海成立的“基督教和普通知识宣传会”,也译作“同文书会”,就是后来“基督教文社”,中国名称一直译为“广学会”。

他们认为,要达到侵略目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它放进学校教科书里去”(韦廉臣引用在印度的传教士默多溪语)。他们所编课本除了一部分属于纯粹的自然科学知识外,大部分内容旨在宣传宗教,美化资本主义制度, 并在历史和地理教科书中,对我国进行歪曲和贬责,使学生读后产生崇洋和自卑之感。(李清悚、顾岳中:《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教育侵略活动资料简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 年版)

有英国人慕维廉者,撰写了《地理志略》、《地理全志》两书。前者, 未见原本。后者,见到原书,是印教会学校教科书的上海美华书馆于 1899

年出版的,有篇短序,系 1883 年所作。全书目录如下:

地形 地动 地广 地线 地气生物等 天象 地理总论 地理名解 水上略分论 亚细亚全志 欧罗巴全志 阿非利加全志 亚墨利加全志 大洋群岛全志

内容以各国地志为主,分大小字排印,小字叙述民情风俗、朝纲、政治变化;插入亚洲、欧洲地图各一幅,无图例和比例尺。全书线装成两册。是否属于上述教科书,尚难判断。原书的科学性姑不论述。这里须指出的是宣扬上帝、美化英国和歪曲我国。

序言最后说:“⋯⋯于论事前,先略详地形(注:指地球形状)、地动等。堪知地球非独有者,因在宇宙中,更有万般星象,与地相符,而共显上帝造化之大功焉。”地广(注:指地球大小)中说:“⋯⋯地乃为上帝所造, 虽是广大,而于天象实为至小之一。”天象中说:“⋯⋯圣书云,上帝兮, 上天彰其荣光,穹苍显其经纶兮。又云,尔当仰观天象罗布,有若军旅。上帝以巨大能力,创造星辰,呼其名,核其数,无不应命。”

美化自称“大英国”的,有如下用小学叙述的民情风俗:

民性醇良,好礼义,崇俭让。男体健壮,女多殊色,肤洁衣整。室庐高峻,楼有数层,上盖以瓦,内外俱以粉垩,或饰以花纸,地布氍毯,不染纤尘,玻璃为窗,明净无比,窗垂帷帐, 入室殊觉美丽。男女往来,守贞不乱,娶聘自选少艾,性情相投,然后禀告父母,结为婚娅。男不得二娶,犯者徒流。孩提幼小时,入塾攻书,不独男习文艺,可登仕版,即女子亦观诗书, 养道修德,书画针黹,无不精明。男或为匠农,或学商贾,专司一事,用志不纷,因是民尽聪明,天文、地理、格物致知,通达事体。

歪曲我国最突出之点,是把我国分成几个国家,相提并论。首先在亚洲总论中提出:“亚细亚洲内国之大小不一,曰中华、满洲、蒙古、新疆、西藏⋯⋯”,接着叙述“中华国志”,其疆域缩小在“纬线自赤道二十度起, 至四十一度上,经线自北京偏东七度起,偏西十八度止”的范围内,通国分为十八省。

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始终的教会学校,早期既不在清政府备案,也不受清政府管辖,自成一个独立的教育系统。民国初期,教会学校发展很快,“五四”运动前夕,单是基督教教会学校就达 7,382 所,其中初小 5,637,高小 962,中学和师范 339,其它 444。这些学校用种种手段胁迫学生信奉宗教,压制学生参加爱国运动。这种情况激起教育界爱国人士和广大学生的愤怒与反抗,经过激烈斗争,终于使北洋军阀政府于 1925 年收复如下教育权:教会学校须向中国政府注册,并按我国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不得以宗教科目列为必修科。但真正收回教育主权,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把教会学校全部收回自办。

早期教会学校的地理课程,查得如上的部分资料,自后变化如何,未获史料,无由续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