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暂行课程标准期(1929、8~ 1932、10)
(甲)概况
国民党政府对中小学课程的改革是郑重其事的。首先聘请一些专家拟订
《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再行修改,正式确立《中小学课程标准》因而不象以前几乎照搬日本、美国,是带有独创精神的。
1928 年 5 月,全国教育会议议决,由大学院组织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
员会,编订中小学课程标准。大学院于 8 月公布委员会组织大纲,遴选专家为该会委员。当时被聘的有孟宪承、廖世承、陈鹤琴、俞子夷、陶行知、吴研因、朱经农等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们多是留学美国,受教于杜威门下。地理方面,有竺可桢和周寿裳。经过一年的努力,完成了小学的、初
级中学的、高级中学普通科的课程标准,加上“暂行”二字,意为留待“试验”。
1929 年 8 月,教育部公布《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分 低(一、二年级)中(三、四年级)、高(五、六年级)三个阶段。各年级均设社会科, 包括历史、地理、卫生;惟低、中年级,社会、自然两科仍有可合并教学, 称为常识科。自清末设新学以来,高小地理一直单独立科,至此始与历史、卫生合并为社会科。每周授课时间,三阶段依次为 90、 120、150 分钟, 其中地理占时多少,未作规定。同时公①布《初中地理暂行课程际准》,规定初中各年级都设地理,每周 2 小时,三年学分共计 12,占总学分 180 的 6.6
%;第一、二学年授本国地理,第三学年授外国地理。同年 10 月,公布《高
级中学普通科地理暂行课程标准》,规定本国地理和外国地理各 3 学分,共
占总学分 136 的 4.4%,每周 3 小时,一学年授毕,为高中普通科必修。
这次高中普通科设地理,归功于竺可桢著文①批评了当时高级中学不把地理作为必修课,实为课程的大缺点,并申述必须立即设课的理由说:“高级中学的学生,少数预备升学,而大多数则毕业以后,即为社会服务。大学理科既有地质系地学系,则为升学计,高级中学自有习地理之必要。至于社会服务,无论在实业界、教育界,均须具有充分地理上之知识。其入军事、政治、外交界者,自不待言。往年东南大学入学考试,地理常识试题中有间岛在何处、片马在何省简单问题,能为正确之答复者,十不得三四,则中国中学地理教学之应改良,岂容缓哉。”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1910 年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学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农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1914 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博士学位。1918 年回国,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地理学和气象学。1919 年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1921 年该校改称东南大学,他在此创办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3 年成立气象学会,他任会长。1925 年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主编《国际百科知识》。1928 年任中国科学院气象所所长。1936 年任浙江大学校长,直到解放。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地理学、气象学奠基人,又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的大学教育事迹, 已列入《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 年 7 月初版)。
这里扼要指出他在 20—30 年代对中小学地理教育的重要贡献。前面已经介绍他的两篇论文,对当时地理课程的设置、地理教育目的的确立、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有些教导,对我们今天改进中小学地理教育工作还是有益的”。①商务编辑新学制教科书时,他参与其事,校订过张其昀的《高中本国地理》和顾元的《高中天文学》。后来,还较订刘虎如的《初中本国地理》。教育部制订暂行和正式《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时,他参加审查和修订。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被选为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人
① 此时授课时间,仍以分钟计。所列分数,都可以 3 除,便于 15 分、或 30 分、或 45 分或 60 分钟支配为一节。
① 即《地理教学法》一文。该文是在 1922 年《地理教学法之商榷》一文的基础上经过大加修改补充而成, 包括(一)地理教学之目的,(二)地理学之定义与范围,(三)初级中学与小学地理教学法原理大要,
(四)高级中学之地理等四部分。原文载 1929 年《地理杂志》第 2 卷 2 期地理教育专号。1984 年《地理
教学》第 3 期重行刊出,以纪念竺可桢逝世十周年。
① 陈尔寿:《竺可桢同志与中小学地理教育》,1984 年 2 月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论文。
大常委会委员。肩负责任,但仍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热情地进行科学普及工作和关心地理教育。”1962 年,教育部曾聘他担任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顾问。 1963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中国地理课本》,就是经过他审订的。”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