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抗日战争发动后,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毛泽东 1937 年 8 月所写《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宣传鼓动提纲。提纲第八项属抗日的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抗日根据地的各级各类教育在抗战八年期间是一贯地执行这个政策的。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的总根据地。1938 年 3 月,边区教育厅公布《边区小学法》,规定边区小学应依照边区国际教育宗旨及实施原则,以发展儿童的身心,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革命精神及抗战建国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修业期限为五年,前三年为初级小学,后二年为高级小学。
同年 8 月,教育厅公布《边区小学规程》,在课程设置中,初小常识三
年,每周 6 节,包括政治、自然、历史、地理四科;高小两年,四科分设,
除政治课每周 4 节,其余各为每周 2 节。每节以 30 分钟为原则,必要时,可
延至 40 或 50 分钟。小学教材须一律采用教育厅编辑或审定的课本及补充读物。小学教学力求适合儿童身心发展,注重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的联系,以启发其自动性、创造性与独立性。
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亦有自订小学规程,学制与课程跟陕甘宁边区不一样。如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1942 年 10 月公布的《小学暂行规程》,小学实行四二制,初级四年,高级二年,每周教学时数以分钟计。初级常识课,低年级(一、二年)为 200,中年级(三、四年)为 250,内容包括社会、自然和卫生;高级常识课包括社会、自然及公民,每周教学时数依次为 300、150、100。社会包括历史、地理及政治常识等,高级可分编。]
抗日根据地教育新革命是从干部教育开始,以后及于群众教育。干部教育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之后,根据地即着手普通教育的改革。1944 年 4
月 7 日和 5 月 27 日,《解放日报》先后发表了《根据地普通教育的改革问题》和《论普通教育中的学制与课程》两篇社论。后一社论中指出:“由于根据地的具体情况,学制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干部教育应该重于群众教育;第二、在干部教育中,现任干部的提高又要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第三、在群众教育中,成人教育应该重于儿童教育;第四、无论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战争与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应该重于其他的所谓一般文化教育。”
上述两篇社论发表后,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拟定了中等学校三年的新课程,包括边区建设、政治常识、国文、数学、史地、自然、生产知识、医药知识入门。边区建设第一至第三学期开设,每周 4 小时,
① 苏区小学,1934 年 2 月以前称劳动小学,以后称列宁小学。
内有边区史地一项。史地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每周 3 小时,第三学期学中国地理,第四学期学外国地理,重点均在经济政治地理。自然也开在第一至第四学期、每周 3 小时,以根据地战争与生产需要为背景,使学生得到自然现象规律的综合而有系统的常识。
从 1937 年到 1945 年,边区教育厅共编了三套小学国语教材和其他教材, 改变了旧的教育内容。没有见到初小常识、高小地理课本。
敌后抗日根据地编印的地理课本,所见的是新华书店编、山东省教育处审定的战时《高级小学地理课本》①第三册,未悉何时出版,内容待后介绍。另一册地理常识课本②,出自胶东抗日根据地,北海出版社编印,1943 年 5 月出版。可能不属小学教科书,但内容值得介绍,目录如下:
一、地球二、大洲和大洋三、中国(一)四、中国(二)五、日本六、国防线上的胶东七、胶东过去和目前的县份八、胶东的河流与交通九、山东十、晋冀鲁豫边区十一、冀察晋边区十二、敌后抗日根据地十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十四、大西南十五、抗战前进阵地华北十六、大西北——延安十七、世界重要的国家和都会十八、地中海十九、不太平的太平洋二十、光明的国土——苏联上列目录的顺序数即第几课。中国(一)讲位置、边界、面积、人口、物产,中国(二)讲山脉、河流、交通、省份城市。兹录一课课文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