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第三次修正小学课程标准》
1941 年公布的《小学课程标准》,试行到抗战胜利以后,一般都认为内容尚嫌繁复,各地方毫无伸缩的余地,要求酌量简比,使全国各地方不论城市乡镇的国民学校都能实施。教育部采纳的各方意见,聘请专家,组织中小学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准备简化课程标准;并于 1946 年 9 月,先行召集部内及陪都附近对于小学教育素有经验的人士,初步探求小学课程,商定简比原则,起草简化标准。复员还部后,初在上海邀集苏浙沪各地专家详细审查修订草案。47 年又在南京先后召集专家二次总检讨,始大体确定。延至 48
年 9 月,才公布《第三次修正小学课程标准》。这个《标准》,前面有个总纲,说明目标、学科和时间、教学通则,然后分别列出各科课程标准(只包括目标和纲要两项)。它的主要特点是:
1、认定“课程标准”与“课程”不同。“课程”是学校功课的进程,是依年级时令把“教村要目”以及“教学注意事项”等详细编列的。“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标准,并非课程,等于尺是量衣服的度,而不是衣服。所以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含有下列两个原则:
-
扼要抽象,富于弹性,以便全国南、中、北各部,甚至边疆学校、海外侨民学校等都可以依照这项标准,分别编订自己适用的教材,各自适用。
-
较具永久性,可以施行十年、十五年,无须再加修改,以免常常变动。
2、各学年每周时间,尽量设法减少,以减轻儿童负担,并将课外集团活动,列入时间总表内,使各学校注意课外活动。
3、规定国语与常识,仍可分编课本,分科教学。一、二学年常识,不用课本,教师依据另编的教学法教学。
(Ⅰ)《小学中低年级常识课程标准》及其地理纲要
第一 目标
(一)指导儿童了解人生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培养利用自然、服务社会的观念基础。
(二)指导儿童发觉生活环境中的切要问题。
(三)指导儿童认识本地和本国的重要史实,地理状况,使有爱乡、爱国、了解世界的基本观念。
第二 纲要
常识科内容分为“土地”、“人事”、“物资”、“纪念节日”四类,地理内容属于“土地”和“物资”两类,列表如下(A、B、C、D、表示第一、二、三四学年):
类别 |
要 项 |
|
---|---|---|
土 地 |
区域城市 | ( A )本校舍、校地 ( B )本乡(镇、区所在地)的区域 ( C ) 1 、本县(市所在城市)的县城和区域 2 、本省(直辖市)的省城和区域 3 、我国的首都 4 、我国的重要都市——上海 ( D ) l 、我国的疆域 2 、我国的行政区域 3 、我国的重要都市——平、 律、武汉、广州、重庆等 |
山川地势 | ( B )本乡(镇、区所在地)的山川和地势 ( C )本县(市)本省的山川和地势 ( D )我国的重要山川和地势 |
|
气象物候 | ( A ) 1 、晴、阴、雨的观察和记载 2 、四季虫鸟 ( B ) 1 、继续上学年 2 、风云霜露雪冰的观察 3 、四季花木 ( C ) 1 、气候的观察和记载 2 、候鸟 ( D ) 1 、风暴和雷暴 2 、动植物对于气候的适应 3 、昼夜和四季的变化 4 、地球、太阳、月亮 5 、日蚀、月蚀 |
|
物 资 |
主要产业 | ( B ) 1 、本地的农工业 2 、本地的特产 ( C ) 1 、我国的农业和主要农产 2 、我国主要的水产 ( D ) 1 、我国主要的矿产 2 、我国主要的工业 3 、我国主要的商业 |
生活需要 | ( A ) 1 、从家庭到学校的交通 2 、道路桥梁 3 、本乡的交通工具 ( B ) 1 、本乡的水陆交通 2 、陆上的交通工具 3 、水上的交通工具 ( C ) 1 、本县(市)和本省(市)的主要水陆交通 2 、空中的交通 ( D ) 1 、我国主要的铁路、公路 2 、我国的水运 3 、我国的航空和邮电、 |
(Ⅱ)《小学高年级社会课程标准》及其地理纲要
第一 目标
(一)指导儿童明了民族发展、文化演进的状况,启发团结民族、发扬文化、同情弱小、反抗强暴的理想。
(二)指导儿童明了政治演变的大要,建立维护基本民权、力行自治、实行民主宪政的信念。
(三)指导儿童明了经济发展、民生演进的程度,激起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力求经济社会化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