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学社会和中学地理的教学方法
小学社会和中学地理《暂行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或教学要点”部分,主要包含三层意义:(1)教材的组织法;(2)地理教具,如沙盘、模型、标本、幻灯、图片、地图、地球仪、气象仪器等;(3)狭义的教学方法, 如观察、调查、旅行、讨论、发表、设计等。这时的教学方法,无论小学或中学,象新学制时期那样,强调学生自动。
孙中山曾在国民党党纲上写着:“励行普及教育,以全力发展儿童本位教育。”此时国民党政纲对内政策第十三条,亦有“以全力发展儿童本位教育”一语。小学社会的“教学方法要点”,充分显示了这种精神。
范寿康在《小学各科教学法》(商务,1933,12)一书中,对小学社会一科,依据《暂行标准》,提出教学方法为观察法、调查法、收集法、演讲法、讨论法、表演法、参加法、集会法、展览法,但没有提到设计法。
1930 年,曹芻在《中华教育界》(18∶1)发表题为《问题教学法理论和实际》一文①所举事例,有许多属于地理。兹摘录“问题指定”中部分原文于下:
问题法最普通之用法,即为功课指定。此能使其思想所及之事项更增意味,及与以选择可达到其目的的材料时有适当之练习。普通用机械的方法指定地理作业,其例如下:
“读教科书上某一课,预备报告你所习得者为何。”
但问题指定,则由于儿童识其事与问题有帮助,始从教科书上习得之。兹举六年级地理问题如下:
“今天我们研究过直隶省大商埠天津和长江中部湖北之汉口位置上的关系了。明天我们要研究两个地方工商业之关系,请你留意下面几件事:
-
比较两省农业。有什么两省都出产的,有什么是这省有而那一省没有的。
-
注意这两省商业上之关系。天津有国外贸易的原因为何?
-
研究平汉铁路货物运输困难否?运费率(由教师收集铁路运费价值表等供给之,如能由
① 该文是从以前杨贤江所作弗里兰的《近代小学校的实际》(《教育杂志》1924,16∶10)一文中关于“问题法”脱胎而来的。全文由(一)问题与其他方法之关系;(二)问题之目的、结果与范围;(三)问题的性质;(四)问题指定;(五)不急求结果;(六)地理科之实例;(七)算术上的问题;(八)历史上的问题;(九)家事上的问题;(十)用问题法教学之情形等组成。
班上组织一代表团赴车站讨取尤佳。)是如何?由上海经海道运赴天津,何种省费? 4.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工厂?工厂里的生产,大致运销到什么地方?
你自己想到别个问题,亦须继续研究。你可以在你地理教科书上天津与汉口两课上找到许多材料。我(教师)的书架上还有许多材料,极欢迎你们去读。同时你们也可以在报纸上杂志上,留心有价值的材料。还有史地、陈列室里有:(1)天津汉口城市与工业各项明信片,(2) 湖北省直隶省农产样品,(3)火车、轮船价目表、运费表。
除上述许多知识来源之外,你可以找到曾经在天津或汉口住过的人,叫他告诉你两个地方的情况。如我们班上有人去过这两个地方,他的知识也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初中“教法要点”四条全文,是张其昀从自己所作《中学地理教学法之商榷》文中转来的;董文《初中外地理》课本所提的“纲要式”和“读本式”, 同源于此。高中“教法要点”的“分段法”和“代示法”,出自竺可桢 1922 年的《地理教学法之商榷》一文;“辨论式”、“评论式”、“偏面的宣言式”,首见于前述布兰农一书。真正属于狭义的教学方法的,是“教法要点” 第四条“教材的应用”中所提的演讲法、讨论法、设计法,以及“作业要项”、“时间支配”中所提的气象实习、旅行、野外考察、实地参观、学生作报告等。这些教法,大都前已指陈,并非新法。
这时从国外传来的教学新法并经试行的,当推美国莫礼生单元教学法。莫礼生(1871~1945)将学科的教材组成一个个单元,每个大单元要几周才能学完,并把教学过程分为五步:(1)试探——即举行一次“预测验”,以考查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单元教材已经知道的是什么。(2)提示——教师用演讲或示范等方法,使学生明白这个单元教材的大概。(3)自学——学生根据教师所指定的作业,从事阅读,搜集材料,作读书笔记,而教师在旁作个别的建议和指导。(4)组织——学生把自学所得的知识,组织成一个系统,而且列成纲要:或根据搜集所得的材料,构成一个合理的结论。(5)复讲—— 每一单元学毕,教师指定数人在讲台上作口头报告,而由其他学生发问或补充,其余未复讲的学生,则交文字报告。我国天津南开中学从 1932 年起开始试验,并印行按单元编辑的地理等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