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理教科书

教育部对中、小、师范学校教科用书甚为重视,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进

①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年第 2 版,第 457 页课程表内,第三学年仍列《本国地理之要略》,显系排印之误。

行。1912 年 5 月,一面通知各书局,将出版的各种教科书送部审查,一面公布《审定教科书暂行章程》。9 月公布《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次年 1 月略加修正。其要点:(1)中、小、师范学校教科用的图书,任人自行编辑, 惟须经本部审定。(2)教科用图书须合于部定学科程度和教则之旨趣。(3) 凡审定认为合格的图书,每册书面载明经教育部审定字样。(4)审定有效期间为 5 年,发行人须于有效期间届满前五个月呈请重新审定。

经过修订,民初仍使用的旧地理教科书,送部审定的有:臧励龢的《新体中国地理》,周惟寅的《中学地理教科书》,张相文的《地文学》;未送部审定的有:屠寄的《重订中国地理教科书》、谢洪赉新撰的《瀛寰全志》。此外,张士瀛的《地球韵言》,民国初年,内地有些学校还在采用。

教育部于 1914 年 5 月成立教科书编纂处,拟订教科书编纂纲要。同时公布《教科书编纂纲要审查会规程》,规定该会任务为“审查教科书编纂纲要之适合与否,于一定之期间呈报审查结果于教育总长”,并公布《教授要目编纂会规程》,规定该会编纂各项教授要目,作为编订教科书之参考。同年7 月,教育部召开教科书编纂审查会成立大会,教育总长到会并发表演说, 说明编纂教科书及审查教科书为现在教育中最紧要事宜,所以特立此会,罗致各专门人才,以核定教科书。

1915 年教育部教科书编纂处开始编订新课本,但因当时国内混乱,此种

教科书未能推行。至 1916 年 10 月,该处停设。整个北洋政府时期,中小学地理课本均系私家编纂。教育部虽曾着力抓了教科书编纂纲要,但只订出初小数种,私家编纂高小和中学地理教科书,均是遵照地理要旨或地理课程标准行事。前面指出,所谓“课程标准”只是课程体系,没有详细地理纲目的规定,因而各家所编同一名称的地理教科书,在纲目和要点上,彼此出入很大。从此表明教授要目也未编出。

当时商务、中华各自出版了内容比较精简、文字比较浅显的教科书,如“共和国教科书”、“新制教科书”等,都经教育部审定。其它如中国图书公司、文明书局等。也分别出版了地理教科书,但未见教育部审定字样。

民初沿袭清末《交通小学章程》,初小未单独设置地理课,地理初步常识编入国文或国语教科书①。如 1920 年商务出版的《新法国语教科书》,目次中有“地方的名称”、“东方第一个大国”、“五洲”、“地是圆的”等课题。“地方的名称”,课文如下:

地方的名称:有叫市、乡、镇,有的叫县,有的叫省。省最大,市、乡镇最小。我们是哪一省、哪一县人?住的城市是乡、镇,还是城市?

高小方面,商务出版、庄俞编纂的《高等小学校共和国教科书新地理》, 共 6 册,1912、6、初版,并编《新地理教授法》6 册,未见其书。中华书局1913 年出版,史礼绶和徐增合编的《新制高等小学地理教科书》,秋季始业

① 由混然式的“蒙学课本或读本”进到“国文或国语教科书”,国文或国语一科算是独立门户了。就此意而言,教材进入分科编制时期。不过仍容纳常识教材在内,因其课文无论立意或行文方面很少见纯儿童文学的表现。(黄贵祥:《小学国语常识教材编制的演进》语)

用,共 9 册,第一学期至第六学期述本国地理之要略,第七学期至第九学期述外国地理之大概,用综合分解法,条理井然,取材新颖,地名悉依最新名称,与他书沿满清之旧者有别。教育部评语:“此书条理清晰,教材亦多寡适均,取材既新,文字亦复雅洁,本国地理特详割弃土地,以昭国耻,指陈沿边险要,以重国防,尤为书中特色。”此书旋复改为《新编中华高等小学地理教科书》,春季始业用,计 6 册。编有教授书,就原文逐条解释,引证说明(见《中华教育界》杂志,1913,2:12)。惜未见教科书原本,无从介绍具体内容。

见到原本的,是姚明晖所编《高等小学新地理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出版,1913、5、初版,1919、3 修正 11 版。“编辑概言”说明:(1)本书为中华民国最新之本,以养成共和国民为宗旨。(2)本书遵教育部新制,每学年分三学期①,合编二册。总计三学年,共编六册。(3)本书附有教授书六本,参考书六本,供教师用;附有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各一函,均供儿童用。(4)本书编辑方法和教授方法,详见太平洋人(注:姚明晖的笔名)《高等小学地理教授法》一书。

“编辑概言”还提到:“部定高等小学课程每周史地三时。本书与历史教科书互为支配。第一学期史一时地二时,第二第三学期史二时地一时。” 本书学年学期之配当如下所列:

第一学年 第一学期(第一册) 

第二、三学期(第二册)

本国地理

第二学年 第一学期(第三册) 

第二、三学期(第四册) 

第三学年 第一学期(第五册)

外国地理

第二、三学期(第六册)

编辑体例,分章制与分课制并用。第一册目次如下(括号内数字,指分课次第):

第一章中国总论——位置、疆域(1),地势(2),区划(3)。

第二章海岸——海洋(4),京城(5),天津(6),秦皇岛、连山湾、营口、烟台(7),旅顺口、大连湾(8),威海卫、胶州湾(9),上海(10), 宁波、温州(11),福州、厦门、汕头(12),广州、琼州、北海(13), 广州湾、九龙(14)。

第二册仅有第三章长江流域。第三册包括第四章黄河流域和第五章粤江流域。三个流域各立一课后,再分省、分城设课。如长江流域(15),江苏省(16),镇江、南京、苏州、扬州、清江(17),浙江省、杭州(18), 安徽省(19)⋯⋯四川省(27),成都、重庆、夔州、三峡、打箭■(28)。

第四册有六章,除东三省、蒙古、新疆省、西藏、青海各设一章外,还包括只有两课的“世界和地球”一章。第五册包括东洋、亚洲、澳洲三章。澳洲一章的课目有:澳洲(87)、菲利宾群岛、檀香山群岛、马尼拉、和诺

① 1912 年 9 月 3 日,教育部公布《学校学年学期及休业日期规程》,规定各学校以 8 月 1 日为学年之始,

以翌年 7 月 31 日为学年之终。一学年分为三学期:8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为第一学期,翌年 1 月 1 日至 3

月 31 日为第二学期,4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为第三学期。这种制度采自日本。1916 年 11 月,教育部召开教育行政会议,议定根据地方习惯,改一学年为两学期,并仍用春季始业。

鲁鲁(88),澳大利亚、巴布亚、新金山、悉尼(89),巽他群岛、婆罗州、巴塔菲亚(90)。

第六册告缺。

本书本国部分注重城市,但城市的编排有些不合理:(1)沿海城市以海岸为纲虽有利于记忆,但与省脱离;(2)省内城市,不按主次排列,如江西省会南昌,列在九江、湖口与景德、萍乡之间;(3)城市行列混有少数其它地理事物,除三峡夹在夔州与打箭■之间外,还有运河与栈道,分别挂在济南、曲阜与潼关、西安、汉中之尾。

中学方面,新撰地理教科书不下 20 套。兹据手头掌握的资料,择要加以介绍。

谢观:《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地理》(2)商务 1913、7 初版 1920、9、27

谢观:《共和国教科书外国地理》(2)商务 1914、9 初版 1921、9、15

傅运森:《共和国教科书自然地理》(1)商务 1914、5、初版 1919、3、

8 版

傅运森:《共和国教科书人文地理》(1)商务 1914、8 再版

李廷翰:《新制中国地理教本》(3)中华 1914、8 初版 1921、5、17

杨文洵:《新制外国地理教本》(3)中华 1915、3、初版 1924、2、23

杨文洵: 新制地理概论教本》(1)中华 1919。

谢观遵照部定中学地理要旨和课程标准,编出地理概要、本国地理、外

国地理、自然地理概论和人文地理概论五篇。前两篇合为两册,外国地理一篇分为两册,后两篇各为一册,共计六册,供中学四年之用。后两册未摘资料,故未列上。

《本国地理》是与蒋维乔合编的。载有教育部的批词:

上册批 是书条理完密,取材亦精审,应作为中国地理教科书。

下册批 是书继续前册编辑,大致尚妥,应准作为本国地理教科书。

地理概要部分:首总论,分地理学之重要及其纲要、地理学之实用及其研究两节;次数理地理、分地球与日之关系、地球之区划两节;次自然地理, 分地球之成因、陆界、水界、气界、物产五节;次政治地理,分人民和政治两节;末为结论,分自然人文之关系、本国外国之关系两节。

本国地理部分:先总论,包括境域、山脉、河流、地势、海、气候、物产七节;次分论,分省区叙述;再次为结论,讲政治地理。分论大部和结论前部编入下册,未见原本,节目不详。

“编辑大意”立有 16 条,其中两条阐明编制体例一条是:“现时地理教科书,于本国地理之前,冠以亚洲总论,几成通例,盖以为非此则本国之位置不能明也。本书则以亚洲之大略,归纳于本国地理之第一节,于本国之位置,既非无本之谈,而于世界地理之范围,则不致侵入,于教授上较便利。” 事实上,这时课程设置已变,本国地理之前,未列亚洲总论。

另一条是:“本国之政治地理,列于地方志之前,亦几为各书通例。本书则改在地方志之后,俾学者尽明各地之状况,然后及于政治之设施,则于关涉地方处,无劳详释,且可观察国势之全局,于教授之方法,亦为适合。”

王锦福评议此书,肯定这种编制为一优点。但须指明,谢洪赉所编《最新地理教科书》早已采用,并非创例。

王锦福的评语中,认为“此书于自然之叙述尚可,而人与地之相互关系, 极少论述。”对此,有进一步评述的必要。

先看两条编辑大意:(1)“本书内容,于事实上皆调查精审,考订恰当, 兼搜罗最新学说,或由西人转译,或由近人发明,藉以增进学生之知识,而免应用之贻误。”(2)“本书于自然地理之构造,必详其原理,地势之高下, 亦备有尺度,务使学者得有完全之知识。”前条表明取材的精审与信实,后条表明对自然地理的重视,均值得赞许。

但细考教材,发现存在的问题有二:一是讲某些基本概念,后世观之, 诚属荒谬,如教材解释“季候风”:“一年之间,时向赤道,时向南北两极, 更迭而吹,故以为名,其部分常在南北纬 30°至 60°之内”;一是某些基本原理编置不当,如“地球之成因”一节,运用当时流行的“冷缩说”解释地球的成因即可,毋须讲水陆不均之故,且其理是否成立,姑不评述,但深奥难懂,编在中学低年级教材中,极不适宜。为明底蕴,特录课文于下:

地体之构造 地球之始,非如今日之形状也。依据物理推之,必为极热之气体。其气布满空中,四面旋转,久而渐冷而凝变为液体。又进而渐凝渐厚,变为岩浆。又久而渐厚渐坚,变为岩石,而地壳始成。壳固于外,或收或缩。气蕴于内,时涨时裂。积久而外面之凹凸渐生, 如干桔状(附地球似干桔状图)。此地面之所以有山河海洋也。然在今日,莫知其为气也。

水陆不均之故据地学家推测,不外三因:

1、地轴之方向,岁差 50 秒。当地球凝成之始,北极适向前方运行,与天空之瓦斯体相抗。以致壳外蒸气,因被压而散薄,北半球地壳,遂先行冷缩,而凝结较厚。

2、北半球蒸气既薄,南半球浓厚之蒸气,常欲与之得平均之势,向北方流注。于是北半球既得原有蒸气内之物质,又加以南方蒸气输送之物质,故沉淀之品,较南半球为多。

3、南半球所积之物质既少,又地面无甚高低,洋水易于流动,故南方洋流之北向者,每破损南方之地积,而运送于北方。

遗憾的是:未读谢观的《自然地理概论》原著,不悉地球之成因是否重讲以及如何讲法。

本书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虽不多,但陷入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泥坑;在人种问题上,深中了种族优劣论的毒素。对这种资产阶级“最新学说”的免疫力,谢观远不及谢洪赉,欲明其实,试看“自然政治之关系”一节的课文:

自然地理,重在气候。五带气候,各有不齐,故国势民力,胥生差别。居于温带之国,政教多文明,人文多开化,莫非气候适中,生活便利,有以致之。寒带之下,生物鲜少,取之不足,用之不宜,人民生活既艰,遂无余力经营他业。热带则反是,人民因之类多溺于惰逸,习为苟安,不谋远大,迄于今日,无强国,亦无伟民,则气候之关系可知也。至若一国之地,滨海而居,海岸线愈长,海军港愈多,其国必强,其民必智。山脉绵亘,富于矿产,原野空阔, 饶有生物。河流绵贯,便于交通。有此三端,其国必盛,其民必富,是虽有适宜之气候,又必兼有其地势者也。政治地理人种为主。种族之优劣不同,则进化殊途,而强弱以判。全世人种, 以高加索和蒙古利亚为著。高加索民族,近百年间,于物质文明,日新月异,精美绝伦,故自移植亚非美诸洲以来,红黑二种皆不能自立,马来种亦多驯服。近且进与蒙古利亚为激烈之竞争,蒙古利亚苟不力图自强,高加索人民,将独步于五洲矣。⋯⋯故以优良之人种,占优良之

地势,便能相得益彰,日趋强盛,非是则日就衰亡,几为世界之公理。⋯⋯

李廷翰的《中国地理》系遵部定课程标准编辑,也含地理概要和中国地理两部。前部立绪论、数理地理、自然地理、政治地理四章,也与谢本基本相合;后部不同于谢本的,主要有以下两端:

1、总论立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两章。前章的节目,不仅包括地势、海岸、军港、山系、气候和物产,而且包括名称、疆界、区划、长城(附柳边), 但未讲亚洲之大略。

2、一省之中,分节叙述,疆界、地势、都会、交通四节列前,气候、物产一节殿后。

编者认为:“一省之中,先叙全域之大势,再述重要之都会,纲举目张, 会通自易。列气候物产于后,更便由地势之关系,以推及人民生计之状况。” 后一看法,殊属不妥。苟将气候物产置于都会交通之前,则理更顺,会通更易。

本书叙述省内地势,先水系,后山系,如湖南省,先叙洞庭湖和湘资沅澧四水,后述南岭、雪峰、武陵诸山,不合自然逻辑。

本书叙述城市的战略形势,采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笔法,如述长沙:

地当全省之襟要,指顾伸缩,皆足有为。南出则粤桂之项背可掖,东顾则江西之肘腋可抉, 西下则黔蜀之咽喉可塞。古来争南服者,不得长沙,无以成席卷之势。

本书的“编辑大意”,还有几点值得介绍:

1、本书编辑宗旨,一以引起兴味为主,故凡说理艰深之处,非初学应知者,概不列入。

2、地理概要一篇,叙述地球之大略现状,六洲五洋之状况,为初学地理者不可缺乏知识。学者神而明之,匪特为讲论地志之准备,亦已植研究地文之基础。

3、研究地理,非图不明。现时道县名称,屡行更易,通行地图,实不足以应用。本书插图,不采风景画,惟及书中所有之地名,制成区域小方图,逐段印入,既征图说之相符,尤省另购之便。

4、我国地大物博,研究匪易。教授地理,时间又不甚多(注:合地理概要为 120 小时), 故教科书不能不求其简易。另出《本国地理参考书》,叙述加详,例证加多。教师讲授,固便取以参证,学生自修,购以与教科书并观,亦可能自得师。

李本《参考书》,指明师生都可利用,其书系李自编。配合谢本也编有

《中国地理参考书》,但其书由谭廉所编。

外国地理教本,见到谢观、杨文洵分编两套。谢本有教育部两次批词: 第一次批是书选材切当,措词简明。

第二次批查该书遵批修改之处,尚属妥洽,应准作为中学校地理教科之用。

谢本两册。亚、欧两洲为上册,非、美、海洋三洲与两极地方为下册。每洲先总论,次分论(地方志),再次结沦。所录资料甚少,只能指出两点。第一点,海洋洲结论中阐明:“马来群岛 Malay Archipelage 地势,与亚洲相连,故但以巴布亚及澳洲以东诸岛,为本洲区域。”这较以前诸书把马来

群岛(注:今南洋群岛)归属海洋洲或大洋洲,是一进步。第二点,外国地理讲两极地方,始自本书。

杨本三册。亚细亚及大洋洲为第一册,欧罗巴为第二册,阿非利加、南北美洲及两极地方为第三册。本书在编制体例上有如下特点:

1、各洲总论设地文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章。前者再分境域、海岸、地势、水系、气候、天产六节,后者再分居民、邦制、产业、交通四节。

2、亚洲分叙完毕后,再设一章,标“亚细亚概要”,所述内容,关于地文地理者,如亚细亚为六大洲中最大的一洲,亚细亚有世界第一之旷原,亚细亚多双子河,亚细亚物产繁多,等等;关于人文地理者,如亚细亚为人口众多之大陆,亚细亚为世界文明开幂之地,等等。

3、欧非、南美、北美四洲在总论人文地理一章之后,各立一节,进行洲与洲的比较。如“南美洲与非洲之比较”,相似之点:非洲之公果河与南美之亚马孙河,皆略沿赤道近旁而流;南美与非洲,赤道皆横过之;等等。差异之点:非洲多大湖,而南美洲无大湖;非洲大河水利少,而南美洲水利大; 等等。加以国与国之间,也注重比较。这样做,使“全球脉络贯通,无烦琐汗漫之弊”(“编辑大意”语)。

4、各洲各论,以国家地理为主,各国按不同情况进行安排。有的国家按洲总论之后设章,其下再设地文地理、人文地理、地方志各一节,如大洋洲之澳大利亚,南美之巴西,北美之加拿大、美利坚、墨西哥等属之。有按洲的部位文章,其下再分国立节,如北部欧罗巴,包括瑞典和挪威、丹麦两节; 西部欧罗巴,包括英吉利和法兰西两节。有的虽按洲的部位立章,其下只分总论、地方志两节,如东部阿非利加,西部阿非利加等。

5、正文无小标题,但各自然段树眉际,如亚洲第一章第一节,眉标有“亚细亚洲”、“境域”、“亚细亚为六洲中最大之洲”、“亚洲半岛岛屿”, 等等。逢重要内容,课文加点加圈,以示区别。

6、英语地名,不夹在课文中,而在书末附中西译名对照表。

本书份量适当;虽属文言,但不晦涩,事实材料确切,就当时来说,难能可贵。

本书插图,象李本一样,有小地图而无风景画,谢本则兼而有之。分置地图于课文中,因而三家均未另编地图册。

中学最后一年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教材,就傅运森、杨文洵所编略述之。

傅本分自然地理概论和人文地理概论两册。“编辑大意”阐明如下几个方面:

1、泰西地学最近分为两种:曰总论地学、特论地学,犹我国之有地文学与地志也。总论地学中,又分天文、自然、生物、人文四种。本书编纂,即依自然地理学之体裁,为狭义的地文学,与部定中学课程,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并列之旨相得。

2、自然地学,包括陆文、海洋、气象三类。半学年内,势难详悉教授。本书取材务取寻常,力求浅显。于海陆空三界,大要无遗,俾学者对于自然现象,而养成普通之知识。

3、人文地理之书,编纂者向分两派,现就日本论之。其一以地为主,如长谷川贤一郎之

《人文地理学》是。其一以人为主,如横山又次郎《人文地学讲话》是。本书编纂,专以横山氏所著为本。

4、人文地学包蕴甚广,如人类学、人种学、社会学、史学、国家学、经济学之类,皆莫

能外,缘离此即无所谓人文也。本书注重地理,势难汛及,惟随宜指陈,期学者了然于人文发达之由来,而人与地相关之故,亦自然易明。

兹将目次胪列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