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当代地理科学特点和地理教育思想

中小学地理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如何,取决于多种因素。当代地理科学的发展水平,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决定地理教育的内容。

从方法论考虑,国际上地理科学的发展,大致可分古代(下达 18 世纪末),近代(19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现代三个时期。

古代地理学的特点:(1)以描述为主,希腊Γεωrραϕiα一词,是地球描述的意思(Γεω——地球,rραϕiα——描述)。所谓描述,意味着把观察的地面事实和事态转换成文字符号、制图符号或数字符号;(2)在早期漫长的岁月里,科学领域尚未明显分化,地学或自然地理学属于宇宙学的一部分; 人文地理学以记述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事实为主,附属于历史学的范围,成为历史的奴婢(人类活动的舞台)。

19 世纪上半叶,两个大名鼎鼎的德国地理学家洪堡(1769~1859)和李特尔(1779~1859)的研究工作,对地理学的发展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洪堡学识渊博,对各自然科学部门都有贡献,但开创性的成就却在地理学领域。在科学理论方面,他认为自然界是一巨大的整体,各种自然现象相互联系, 并依其内部力量不断发展变比。李特尔侧重人文现象,强调区域地理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个性;其地理著作的疵点在于贯彻上帝的意旨。

和洪堡不同,李特尔在大学学过教授法,一生担任过好几个教师职位,是一个地理学家兼地理教育家。他的地理教育思想,一反以前枯寂无味记诵名称之法,主张以自然地理为教授地理的基础,注意因果法则,使地球上各种地理要素皆为有机的联系,尤重视人地关系;并主张教授地理应使儿童实地观察,绘为地图;注重比较法,由已知推及未知。

地理界有些学者推崇洪堡和李特尔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因而认为世界近代地理学开创于 19 世纪之初①。它具有哪些显著特点呢?首先,从 17 世纪开始,学术领域逐渐分化成独立学科,进入近代时期,学术分工愈益精细。这一分立运动使曾被称为“科学之父”的地理学受到重大的冲击。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等等,脱离地理学的范畴而独立发展,成为地理学的辅助科学。每种地理要素发展成部门地理学,如地形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等。

① 见《程今吾教育文集》(北京师大出版社,1982)。孙邦正在所著《普通教学法》(大学用书,台湾正中书局 1977 年版)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和评价。程、孙两氏都把“五段教授法”认作启发法。

① 也有些学者认为,世界近代地理学起自 19 世纪 70 年代,理由是 1871 年国际地理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地

理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接着在 1874 年,德国大学设置地理系,在历史上首先出现了由专业地理学者们所指导的“新地理学。”

其次,地理学研究的范围限定在地球表面,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第三,古代早已兴起的地志学,大都是记述国家(属政治区域)的人文地理情况;到了近代时期,区域自然地理学得到很大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差异性。

第四,近代地理学强调因果关系的研究,不但自然现象要追寻原因,即人地关系也注重因果法则,甚至发展到地理环境决定论。①

第五,德、法、英、美、俄等主要国家的地理学者对近代地理学各有一套独特的理论,形成不同的学派。

中国地理学起源很早,但晚到 20 世纪初期还停留在古代地理学的低级水平上,其中以中国的地理志和地方志占主要地位。两者的相同点都记述疆域、沿革、山川、人口、物产、道路、关隘等地理内容,但也夹杂非地理内容, 如人物(乡贤、名宦、流寓、列女等)、赋税之类。两者不同点主要在于:

(1)范围不同,全国总地志属地理志,如一统志,局部地志属地方志,如省志、府志、县志;(2)内容不同,地方志兼有地理志和地方史的特征,并含有许多封建迷信的内容,如信鬼神、重淫祀之类;(3)地理志多附在正史中, 地方志都是以单行本问世。但一般应用上,“地方志”比较普遍,并包含地理志。

关于地理学的科学属性问题,上文已提及,当时我国有些仰慕西方文化的人士,把地理归入西学的西艺一类,即自然科学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理志长期依附于史学,即属于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的范畴。因而地理在学校课程的性质上,有的看作理科,有的看作文科。两种看法和用法,并存至今①。实质上,地理科学或地理课程是兼跨文理两大领域的。

《奏定章程》关于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精神和各家所撰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内容,是中西合璧的。换言之,当时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内容体系,具有世界近代地理学和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特征。象高小地理要义中提出“地球表面”一词,就带有近代地理学的实质;中学设置的地文学,是近代地理学的支柱。有人评议当时中学地理教本:“除地文学外,一言以蔽之,地方志而已。”②

当时这门学科的名称各种各样。总名有的称舆地或地舆,有的称地理或地学。后世所称的自然地理学,当时称地文学、地势学;、地理质学。教科书同讲人民、语言、文字、宗教、物产、贸易、交通等项内容,有的称人文地理学,有的称政治地理学。地方志中同标政治地理,但项目大不一样,而且地理和非地理材料混然杂陈。何以致此?一方面是编者深受中国旧方志的

① 环境决定论把自然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一理论起源于 18 世纪法国法学家孟德斯鸠(1689~ 1755)。他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强调了地区特征特别是气候对制定法律的影响。他说:“气候的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 异常炎热的气候有损于人的力量和勇气,居住在炎热天气下的民族秉性懦怯,必然引导他们落到奴隶的地位 ”。后来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美国地理学家亨丁顿等,对这一理论更加发挥。

① 现今我国大学地理系属理科,与理、化、生并列;中小学地理课属文科,政、史、地并称。

② 王锦福:《最近三十年来中学地理概要及教科书之调查与批评》(《师大月刊》1935 年 19、23 两期)。王氏批评的中学地理教科书,限于本国地理和地文学,首列内容提要,再分优点劣点。以后引用王氏的评议,均出自该文。

影响;另一方面是人文地理学不象自然地理学包含的地理要素那样简而明。它的研究对象究竟包含哪些要素,至今尚不明确,遑论当时。

深入考察当时中小地理课本的内容,发现一些离奇的名词概念,如“海水介于两地之间,其端通连大海者曰海腰,如马六甲海腰;宽大者曰海岔, 如台湾海岔。”(见《瀛寰全志》这可能采自当时的地理作品,尚不足怪。但把出自我国战国时代《五藏山经》的河(黄河)源潜流谬说,采入 20 世纪初年的小学地理课本中①,就大不应该。

中小学地理教育思想,一方面受地理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如《章程》提出:“凡教地理者,在使知大地与人类之关系”这一要旨,属地理教育目的思想,这一思想即近代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的反映;另一方面受基础教育一般要求的制约,表现在各阶段设学宗旨和中小学地理要义的关系上, 以及各家编纂地理课本的指导思想上。有些思想在前面剖析某些问题时有所涉及,如地理要义着重地理知识教育和爱国精神教育,以区域地理为知识教育的基本内容,举失地和租界为爱国教育的主要材料,采取一系列先进的教授原则和方法,特别重视地图的作用和编制地图册等,不复赘论。在此只就地理课本提供如下两个问题的言论作些分析:

1、地理设科问题,臧励龢在《新体中国地理》一开始就明确指出:“⋯⋯凡人类生存,必须具有普通知识,而地理实为普通各科学之先导。如天象之关系、山川之位置、物产之饶瘠、人民之程度、政教之忧劣、本国与外国地形之配置及实业之设施、行军之应用、社会之交际、时局之现象,无不以此为权舆。故地理一科,实人生必需之学也。”谢洪赉在其《瀛寰全志》第一编总论之前,就引用两位中日人士的言论:“宇宙之大,事物纷繁,大而治平,小而格致,有心人宜无不讲求。讲求若何,必自地理学始”(吴锺史)。“地理学乃关系一切事物,无论何人,皆为至要之学问。如医师,如商人, 如士兵,如航海者,尤不可不知。其他研究历史,考察政治,亦必以地理学为基;即社会学、经济学、文学,何一不当藉资于地理乎!然则地理学之重要,从可知也”(志贺重雄)。以上只从地理知识与人生的关系而立的言论, 就足以说明中小学地理设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沿革地理问题,中国地理课本不但人文地理比重很大,而且沿革地理特别突出。编者所持的理由是地理学与历史学关系密切。屠本在“凡例”中立了一条:“地理学与历史学互相联络,至不可分。此编为联络历史之观念, 粗举古老沿革①。但限于篇幅,挂漏者什八九。⋯⋯”。臧本在“凡例”中也立了一条:“地理学与历史最有关系。兹以限于时间,古今沿革,不能备举。然为联络历史学的观念,又不能尽付阙如。故于总论中著沿革一编,地方志亦略举其要,俾资读史之用。”

最重视沿革地理的,要推当时在京师大学堂执教的刘师培。他编有《中国地理教科书》,由国学保存会于 1905 年开始出版,声称供高小及中学之用。其书除首册“详现今之地理”外,其余各册“则概以考古为重。”“凡例” 中讲到:“中国疆域变迁靡恒,离合省并,今古不同。故本书各府、厅、州、县,均详沿革。所采之书,多本洪氏《乾隆府、厅、州、县志》”,并言及

① 见部编《地理志略》,原文如次:“罗布泊,即蒲昌海,在新疆焉耆府,羌县城之东北,周围约三百里, 西受塔里木河,而无吐口,然其水为淡。故有衣罗布泊入沙伏流,至噶达素齐老峰复出为黄河之重源。”

① 严格地说,研究疆域政区变迁的沿革地理(又叫历史地理实属于历史学的范畴。

古代战迹、古迹、人物、物产、交通、税额、职官、金石等,均须择要而书。” 刘氏既偏重内容芜杂的地方志,又以考古为编书的指导思想,实违普通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