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 第三课 我国的首都南京市
问题(1)首都的形势怎样?(2)首都的交通怎样?(3)首都有哪些名胜古迹? 课文
我们照预定的计划,今天开始国内旅行,先从南京市游览起。
南京城西北靠长江,东面倚钟山(紫金山),中间是一块广阔的平地,城墙高大,形势雄壮,真是龙蟠虎踞,好一个大城!
出了兴中门,华老师指着城垣说:“南京城墙周围约三十四公里,是我国第二大城。自从国民教府建都以来,改为院辖市,面积扩展到四百六十六方公里,人口约一百多万。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都把南京做中心,正在积极建设,所以规模很大。”
第二天,我们坐京市铁路火车到了下关,只见下关商业繁盛,客人往来,十分热闹。华老师告诉我们,南京的交通非常便利。水路方面,有长江可通上海,溯江而上,可直达四川的重庆。陆路有京沪铁路、津浦铁路和京赣铁路,下关是京沪路的起点,浦口是津浦路的终点。京赣铁路可通江西,尚未完成。京杭国道和京芜国道通汽车,可达杭州和芜湖。航空有沪平、沪蓉、沪新等线,都经过南京。电报邮政,四通八达,并有无线电台和国内外通信。华老师说到这里,引我们到江边,指着对江的浦口向我们说:
“你们看我们国父改造南京的计划,他主张把浦口改做新市,联络长江南北的铁路,在江底凿一隧道,使南京和浦口合成双联市。现在长江设有轮渡代替隧道,上海到北平有沪平通车, 可以直达联运。
第三天,我们游览南京的名胜古迹。我们全体同学出中山门,到了中山陵,向上一望,果尔庄严宏大,大家肃然起敬。上了台阶,恭恭敬敬向国父象行了礼。又徘徊了片刻,方才下山, 顺便游了明孝陵。只因时间已经不早,其他玄武湖、鸡鸣寺、莫愁湖、雨花台等名胜古迹,未能一一前往游览,真是可惜得很。
(Ⅳ)部编《高小地理教学指引》
随高小地理课本发行的,有部编《高小地理教学指引》四册,亦由七家联合供应,暂行本。见到第一册(1943、7、重庆初版)目次:一、地理教学概要二、教学实例三、各课参考资料
教学概要提出 12 点。其第 10 点是:“各课教学过程大抵为(1)引起动机;(2)决定目的;(3)观察或调查;(4)讨论研究;(5)阅读和讲述;
(6)补充或说明;(7)整理;(8)发表(包括报告、绘图、制作、表演等);
- 考查等,而以‘讨论’和‘整理’为最重要,但亦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环境情形,酌量变通之。”第 11 点是:“地理科每周
教学为 60 分钟,应指导儿童尽量利用课外时间,搜集资料,实地调查,以为上课时的讨论资料。”
所举的教学实例,系第三课我国的首都——南京,把课文前面的问题、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列入,拟定目的、教具,写出教学过程,内有引起动机、决定目的、观察(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大家看中国全图、讨论(提出 12 个问题,有的很简单,如“什么叫首都?”有的很复杂,如“我军的退出南京, 对于战局的影响怎样?)、阅读和讲述、补充、整理(列成表解)、发表(在教师指导下,令儿童报告游览南京的经过,或报告随国军退出南京的经过。⋯⋯)、考查(用判断、改正、填充、问答、以及填答暗射地图等方法, 考查儿童对于本教材的了解情况,如考查结果,发现共同错误,可在黑板上订正之。)
(Ⅴ)部编《初级中学地理》
这段期间,中学地理课本属于部编的,仅初中地理已印行,高中地理尚在编辑中。
教部自编初中地理课本,统名《初级中学地理》,共 6 册,成书于 1943 年底,初版时间不详,所见仅第二册,1946 年元月浏阳纸本长沙第 1 版,暂行本。署教育部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编,标明教育部审定。幸该册载有“编辑要旨”和“编辑经略”,①藉知全书的编辑思想和概况。该书由任美锷②执笔,第二、三册与夏开儒合编,按照 1940 年部颁《重行修正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辑而成。为适应需要,成稿比较匆促,未能尽符理想,预定一年为试用期,期满收集各方意见,再加修订。
全书本国地理 5 册,外国地理 1 册,采分课制,每册 32 课。本国方面,
先为乡土地理,继为各部地方,末附全国总论。乡土地理由各省市自编 10 课,另订成本,列在全国之首。①编辑要旨中主要有以下几条:
1、本书遵照总裁训示,就地理教育激发学生良知与热忱,以养成其保卫祖国之志愿,而坚守其对于民族生存发展之自信心。
2、本书取材以民生主义为中心,特别注重国父实业计划与各种经济建设划之实施。
① 简述教育部自 1934 年组织教科用书编委会以来,从事中小学教科书编辑的概况。
② 任美锷,浙江人,1934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36 年考取第四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地貌学,获哲学博士学位。39 年回国,任职于浙江大学史地系,翌年晋升教授,年仅 27 岁。
① 没有发现各省市自编的乡土地理教材。
3、本书材料力求精确新颖,尤注意下列各点:
-
使学生明了我国地理上之优越性,以启发其爱国情绪。
-
使学生明了我国重要资源蕴藏与开发状况,以养成其建设志趣。
-
使学生充分明了边疆状况,以诱导其开发边疆之志趣。
-
使学生明了各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现况与未来应有之筹划,以指示国家与个人努力之趋向。
4、各部地方与各省市之教材编制,视其情形重要与否,以定详略。但每区域之各种特征,均尽量表明之。
5、各省市各附简明地图一幅,详载课文内所引地名以及山川交通情形, 使学生可从地图研究得悉地理与人生之关系。
第二册属地方志,讲中部地方的湖南、四川两省及中部地方总论,计 12
课。接讲南部地方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5 省和南部地方总论,加
上教材大纲未列入的台湾,①计 20 课。
四川省包括陪都重庆市在内,分 6 课,未定为省的台湾仅 1 课,其余各
省,3 至 4 课不等。湖南省 4 课:(一)位置、面积和人口,地形和气候;
(二)农产、林产、矿产;(三)工商业和交通;(四)主要城市和国防。地方总论各 2 课,如南部地方总论(一)山河大势、南国风光、复杂的宗族、革命的发源地;(二)自然区域和国防形势。原书“注”明,所谓“自然区域”,即在一区内,地理情形和风土人情全相类同。
课文提到的宗族:最著名的如云南的摆夷,贵州的苗人,广西的瑶人, 活动南岛的黎人,闽粤沿海一带,还有水上生活的■民。提到的自然区域; 东南沿海、广西山地、云贵高原、康滇峡谷、台湾、海南岛。
从第二册中可以看到,教材充分体现了国防教育,不但沿海和陆地边疆省区讲国防形势;即内地一些省区也讲国防问题,如湖南省国防课文是这样叙述的:
湖南是个物阜民丰的省分,同时境内资源非常丰富,确是中部地方的“宝库”。所以自武汉沦陷以后,敌人对它垂涎已久,而湘北也就变为国防前线了。在这次抗战中,湖南的得失, 关系战局很大:在交通上,它是西南大后方与东南各省联系的枢纽,在资源上,湖北的粮食是军粮的大宗来源,敌人侵入湘北,其主要的目的,即在掠夺军粮。我们据守湖南,一方面可以保卫东南诸省,同时又可作为反攻武汉的大本营,所以在国防上,湖南确是非常重要。
课文之后,有一道作业题:湖南在国防上有什么重要性?
本书暂行本,确有些不妥和错误之处,如讲云南省与缅甸的国界,课文中有一句“滇、缅国界可以分做四段”,但接着叙述,只有一处未定界和两处已定界;又如一幅插图,内容是南部地方 6 个自然区域,却标为“贵州省交通图”。
在《重行修正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部编中学地理课本未印行以前,私人编纂的中学地理课本仍继续使用。私人新编的,有谢国度《战时高中地理课本》3 册,湖南兰田启明书局 1943 年初版,内容不详。事实上,有许多中学地理课,没有采用书局出版的地理课本,而是由地理
① 抗战以后,台人屡次请求重回祖国;1943 年 11 月,中、英、美三国开罗会议,也明白确定重归我国版图。
教师自编教材,在课堂上边讲边板书,学生边听边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