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回忆法

系列回忆法(或依序回忆法)(serial recall method)是后人对艾宾浩斯以及早期关于回忆研究程序的概括,这种方法的主旨是要测量被试者达到某种记忆标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或学习遍数,所以又称为学习时间(遍数)法(method of learning time)。

系列回忆法的基本程序比较简单:实验者根据材料特点先确定“熟练的标准”,要求被试者背诵实验材料,直到符合标准为止。为了达到所订“标准”,被试者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者经过多次“尝试”,实验者再根据时间或遍数确定被试者的回忆水平。1885 年,艾宾浩斯运用这种方法研究了“音节表的长度对学习难度的影响”,其结果通过图 9-3 反映出来。此后,艾宾浩斯又研究了有义意材料的回忆问题,他选用英国诗人拜伦的诗《唐璜》中的六节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七次实验。结果发现,对于长度约为 80 个字音的

诗段,被试者只需诵读 8 次就可以正确背诵;而对于同样数量的无意义音节,

差不多需要 80 次诵读才能达到“标准”。也就是说,需要用 10 倍的努力才能背出一首与诗歌长度相同的无意义音节。早期的系列回忆法应用范围

很广,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有人在系列回忆法的基础上发展了节省法程序等等。

但早期的这种方法也有不少地方使人发生困难。例如,当被试者很快报告完毕,而检验又不能通过时,计量工作怎么做?又如,等被试者经过 6 次“尝试”学会了 95%的材料,余下的 5%可能再需要 6 次或更多次的“尝试”, 计量工作又如何做?针对这些问题,艾宾浩斯(Ebbinghaus,1902)、罗宾逊和布朗(Robinson& Brown, 1926)对原先的系列回忆法进行修正,目的有两个:(1)解决被试者在什么时候已把字表学习好的不确定性;(2)探索学习和回忆的进程。修正后的方法定名为提示法和预料法。所谓提示法

(anticipation method)就是在限定的一次或几次呈现刺激材料之后,要求被试者背诵,主试在被试者背诵发生迟疑时进行提示,在发生错误时予以纠正,直到全部背出。实验者根据记下的提示次数或校正次数,计算得分。“提示”量的反面就是“预料”量,即哪些项目经提示就能“预料”。提示法一问世,衍生的方法就不断出现。如,采用逐个提示的程序,即要求被试回忆时,不管他是否能说出,主试者都及时予以提示,给予反馈或诱发的方法。这个方法直到今天仍为许多研究者采用。

运用系列回忆法可以很容易地研究回忆的系列材料的特点。通常的做法是一遍一遍地呈现系列刺激,直到被试者能正确无误地预先说出下一个项目为止,实验者统计被试者预报每一个项目出现的错误或错误率。麦凯里和亨特(McCarey& Hunter,1953)曾证明,用错误量和错误率计量的总趋势相同,但采用错误率指标似乎更利于排除难度变化对刺激材料的干扰。图 9-4 就反映了用错误量和错误率为指标,并且用二种速度呈现刺激的系列位置效应的曲线。

这项研究表明,系列的开始部分,或最初学的项目较容易记忆,末尾部分或最后(时间最近)学习的材料也容易记忆,而中间部分是最难记忆的。这就是系列材料效应(或序位效应)(serial-position effect)。从信息加工理论(或讯息处理论)来看,系列材料效应则与注意和信息加工的策略有关。这些在以后还将论述到[见本节一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