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实验心理学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第二节 信号检测论的原理
浏览
79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1-09-07 23:12:02
第二节 信号检测论的原理
一、信号检测论的由来 227
二、信号检测论的统计学原理 229
三、信号检测论的二个独立指标 233
(一)反应偏向
(二)敏感性指标
四、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243
上一篇:
下一篇:
自 序
实验心理学
本章内容细目
第二节 心理实验的程序
第三节 实验心理学简史
本章实验
本章摘要建议参考资料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性质
二、实验中的几种变量
三、实验中主试者与被试者的关系
(二)干扰实验程序的主-被试者的相互作用
四、额外变量的控制
五、实验效度
(二)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
一、课题的确定
(二)实验类型的确定
(三)问题的陈述
二、被试者的选择
(一)依问题的性质选择被试者
(二)依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者
三、实验因素的控制
(一)自变量的控制
(二)反应的控制
(三)反应指标的选择
(四)仪器和材料的使用
四、实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和综合
(一)心理学研究的资料类别
(二)研究资料的整理与解释
五、撰写实验报告
一、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一阶段
二、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二阶段
本 章 实 验
本实验记录用纸
(五)讨论:
二、自变量的范围和间距
(三)程序:
刺激代号相对应的实际刺激值
被试者反应记录表
本章摘要
建议参考资料
第二章 实验设计本章内容细目
第二节 多变量实验技术
第三节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第一节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一、被试者内设计
(一)实验前后设计
表 2-1 实验前与实验后设计模式
(二)定时系列设计
表 2-2 定时系列设计模式
(三)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表 2-3 抵消实验条件设计的模式
表 2-4 抵消实验条件设计的实例
表 2-5 痛反应量表
二、被试者间设计
(一)随机组设计
(二)配对组设计
表 2-6 配对组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一步:共同作业
第二步:配对分组
表 2-7 30 名被试者先检验分数的高低排列表
表 2-8 30 名被试者按方法—配对分组的结果
表 2-9 30 名被试者按方法二配对分组的结果
三、混合设计
表 2-10 混合设计—例
表 2-11 2 ×2 混合设计
表 2-12 2 ×4 混合设计
一、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
二、多因素实验设计
表 2-13 多因子设计表
三、拉丁方设计
表 2-14 拉丁方设计
(一)统计表
表 2-15 29 名被试康复治疗前后体重差别阈值的变化
表 2-16 不同时间间隔后的记忆成绩
(二)统计图
二、实验数据的初步整理
(一)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
表 2-17 10 次观测所得的原始数据
(二)集中量
(三)差异量
低效差异量
表 2-18 甲、乙生产小组工人日产零件数及其计算标准差过程
三、显著性检验
(二)t 检验
表 2-19 针灸前后痛阈的变化
表 2-20 中、外二组被试概念形成速度比较
(三)F 检验
表 2-22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表 2-23 四种实验处理对痛域的影响
表 2-25 实验各组痛域、耐痛域变化比较
表 2-26 对全部被试掌握概念的观测结果
表 2-27 方差分析表
表 2-28 两种操作方法完成工序中的动作错误数
第三章 反应时间本章内容细目
第二节 测量反应时的仪器和方法
第三节 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
第四节 用反应时间分析信息加工的方法
第一节 反应时间的性质一、反应时间研究的简史
二、简单反应时间和选择反应时间
三、反应时间实验的要求
四、反应时间的因变量
五、反应时间的实际应用
(二)应用的研究
表 3-1 五个实验用的字、词语和字组的单元
表 3-2 对不同刺激字正确辨认的时阈平均数
表 3-3 正确写出呈现字的时阈平均数
表 3-4 两组被试再认不完整汉字的反应时间
一、刺激与反应键
二、自由落体直尺计时器
表 3-5 自由下落距离与反应时间测试换算表
三、单摆微差计时器
四、时间描记器
五、机械钟表计时器
六、电子计时器
七、特殊摄影
一、反应时间受刺激变量影响
(一)因刺激的不同类型而异
表 3-6 不同感觉道的反应时间(被试为有训练的成人)
(二)因刺激的强度不同而异
表 3-7 对不同强度的 1000 赫兹纯音的反应时间
(三)因刺激的复杂程度而异
表 3-8 可供选择的刺激数目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四)因刺激呈现方式不同而异
二、反应时间受机体变量影响
(一)适应水平
(二)准备状态
(三)练习次数
(四)动 机
(五)年龄因素和个体差异
(六)酒精及药物的作用
一、减数法
(二)减数法的典型实验
(一)什么叫加因素法
(二)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
(三)开窗实验
预备实验
正式实验
二、选择反应时间实验
(三)程序: 1.预备实验
2.正式实验
(四)结果:
第四章 传统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 阈限的性质
第二节 测定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
第三节 心理量表法
二、阈限及其操作定义
一、极限法
(一)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
(二) 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
二、平均差误法
(一)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绝对阈限
(二) 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
(三)误差及其控制
三、恒定刺激法
(一)用恒定刺激法测定绝对阈限
(二)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的估计值的计算
四、三种心理物理法的比较
一、顺序量表
(一)等级排列法
(二)对偶比较法
二、等距量表
(一)感觉等距法
(二)差别阈限法
三、比例量表
(一)分段法
(二)数量估计法
四、三种量表法的比较
二、用平均差误法测定长度差别阈限
在安排实验顺序时,要注意几个控制变量
三、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阈限
(二)材料:
第五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 阈限概念和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信号检测论的原理
第三节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第一节阈限概念和理论的发展一、阈限概念及其发展
(二)对传统阈限概念的异议
二、神经量子理论
三、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四、物理相关论
第二节 信号检测论的原理一、信号检测论的由来
三、信号检测论的二个独立指标
(一)反应偏向
似然比值——β
报告标准——C
(二)敏感性指标
四、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表 5-9 刺激-反应矩阵
表 5-10 五种先定概率的实验结果
五种先定概率的实验结果(续)
表 5.11 不同先定概率下的 d′值和β值
一、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
表 5-12 提示前、后被试者各类反应的累积条件概率
二、在工程心理学中的应用
三、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四、评价
进行严格而有效的训练,淘汰不合格的被试者。
(五)分析和讨论:
二、统计表
击中、虚惊、漏报和正确拒斥。
第六章 视觉实验本章内容细目
第二节 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实验
第三节 颜色视觉
第四节 颜色的心理效应
第一节 视觉研究中的变量
一、视觉的物理刺激及其测量
(二)单色光的单位
(三)光度学
二、视觉实验中的变量
(一)自变量
(二)控制变量
(三)因变量
第二节 视觉研究中的墓本实验
一、视觉适应的研究
(一)暗适应
(二)明适应
二、视敏度
(一)视角和网膜映象
(二)视敏度测定及其特征
(三)影响视敏度的若干因素
练习可以大大提高对目标物的视敏度。
三、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一)测量闪光临界融台频率的方法
(二)影响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因素
第三节颜色视觉
一、视觉的颜色现象
(一)颜色的基本特征
(二)颜色混合和混合定律
(三)颜色视野和光谱敏感性
二、颜色的视觉现象
(一)颜色对比
(二)颜色适应
(三)颜色常性
三、颜色的标定
(一)孟塞尔颜色系统
(二)光源与颜色标定
表 6-9 标准照明体 A,B,C,D65 的色度坐标和相应色温
(三)标准色度系统1.CIE 色度图
2.实例计算
表 6-10 某被测物的色度坐标值
一、色调的心理效应
(一)色调的冷暖感
(二)色调的情感
(三)色调的环境心理效应
二、明度的心理效应
(一)明度和谐的心理效应
(二)明度对比的心理效应
三、饱和度的心理效应
四、色彩爱好的民族差异
表 6-12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颜色的嗜好一览表
二、闪光融合实验
用递增法测定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的记录表
(三)程序与结果:
刺激时间与后象的潜伏期及延续现象
(四)讨论:
表(1)在灰色背景上后象的色调与明度
表(3)后象时间与刺激时间的依存关系
第七章 听觉实验本章内容细目
第二节 听觉的二个基本属性
第三节 听觉的基本实验
第一节 听觉实验中的变量
一、听觉的物理刺激和音感
表 7-1 视觉和听觉的类同之处
(二)频率和音高
(三)振幅和响度
表 7-2 分贝量表(dB 量表)
(四)波形和音色
纯 音
复合音
(五)声波的相互作用
共 鸣
强化与干涉
差音与和音
二、听觉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二)因变量
表 7-3 声音位置与声音定向的关系
(三)控制变量
一、声的测量
(一)声的记录
(二)声的测量
二、听觉属性——音高
(一)音高量表
(二)音高和强度的关系
(三)音高和周相的关系
(四)音高与复合音
三、听觉属性——响度
(一)响度量表
(二)声强的差别阈限
表 7-4 各频率的声音在不同感觉水平时的强度差别阈限
(三)等响曲线
(四)响度与时间
(一)听力图
(二)听觉模式
二、听觉掩蔽现象
(一)纯音掩蔽
(二)噪音掩蔽
(三)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三、听觉的疲劳和损伤以及适应
(一)听觉疲劳
(二)听力损伤
(三)听觉适应
四、听觉定位
表 7-5 单、双眼和单、双耳定位能力比较
(一)双耳强度差
(二)双耳时间差
(三)双耳周相差
(四)立体声听觉
五、可见言语
六、汉语语音
(一)汉语语音特点
(二)汉语语音结构特点
语音的结合
表 7-6 汉语一些音节中辅音、元音和过渡成分各自长度举样(单位毫秒)*
声 调
表 7.7 汉语四个声调及其例字
对垂直平面声源的定向实验:
声音定位记录用纸(每次在方格中作一记号)
(五)分析:
二、可懂度实验
可懂度实验记录用纸
附 录:
发音人录音用的五组字表
第八章 知觉实验本章内容细目
第二节 知觉现象的研究
第三节 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第一节 知觉研究的基本变量
一、自变量
(一)刺激的定量变化
(二)刺激的定性变化
二、因变量
(一)常用的因变量
(二)因变量的控制
(三)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
三、控制变量
(一)一般的控制变量
(二)控制变量的方法
一、知觉的组织
(一)接近法则
(二)相似法则
(三)好图形的法则
(四)过去经验和定势
二、错觉
(一)不可能图形
(二)视错觉
三、知觉的恒常性
(一)经验和知觉恒常性
(二)大小恒常性
(三)形状恒常性
(一)生理调节线索
(二)单眼线索
(三)双眼线索
(四)深度视锐
二、运动知觉
(一)真动知觉
(二)似动现象
(三)诱动现象
(一)目的
(二)仪器和方法
(三)程序
大小常性实验记录表 单位: mm
(四)结果
(五)分析与讨论
二、深度知觉
双眼、单眼在辨别远近中的误差与平均数
说明双眼视差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
(二)材料
似动现象记录表
(五)讨论
棒框测验记录用纸
第九章 记忆实验
第一节 记忆研究的变量和材料
第二节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第三节 内隐记忆
一、记忆实验的基本变量
二、记忆研究的材料
(一)无意义材料
表 9-1 无义意音节字母表举例
(二)有意义材料
(三)其他刺激材料
图 9-2 三种记忆系统图
一、回忆法
(一)系列回忆法
(二)对偶回忆法
图 9-6 对偶回忆的检验刺激项目顺序
(三)自由回忆法
二、再认法
三、再学法
四、重建法
五、部分报告法
六、记忆广度法
七、分散注意法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
(一)再学时的节省
(二)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
(三)无意识学习
(四)启动效应
(五)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
二、内隐记忆现象的理论解释
(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三)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第四节 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
一、经典的测验方法
(一)词干补笔
(二)知觉辨认
二、非语词信息的内隐测验
(一)熟悉的非言语信息的内隐测验
(二)新异非言语信息的内隐测验
三、内隐孝习的测验方法
(一)目的:
记忆广度实验记忆用纸
对材料再议结果记忆用纸
长时记忆实验记忆用纸(一)
本 章 摘 要
第十章 情绪的实验研究本章内容细目
第二节 情绪的生理指标
第三节 表情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观体验测量方法
第一节 情绪实验研究概述
一、情绪实验研究的传统方法
(一)印象法
(二)表现法
二、情绪实验研究的变量
(一)认知变量
表 10-1 分化情绪量表情绪分类词
(二)行为变量
(三)生理变量
一、皮肤电反应
表 10-2 情绪词引起的皮肤电反应(GSR)
3 愉快和不愉快对皮肤电反应(GSR)的影响
表 10-4 不同主观状态时的皮肤电反应
二、循环系统的指标
(一)脉 搏
(二) 血管容积
(三)血 压
三、呼 吸
四、语图分析法
五、脑电波
六、生化指标
表 10-5 11-羟皮质类固醇变化和情绪状态的关系
七、指标的综合使用
表 10-6 临床观察情绪状态和生理波动的关系
一、表情研究的理论根据
二、面部表情的早期研究
(一)面部表情的直线量表
(二)面部表情的圆形量表
(三)面部表情的三维模式图
(四)表情判断的早期方法
三、面部表情的现代测量技术
(一)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表 10-7 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S)的单一活动单位
表 10-8 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 面部运动分区记录及编号
(二)两个测量系统
一、形容词检表
(二)情绪-心境测查量表
二、维量等级量表和分化情绪量表
(一)维量等级量表
(二)分化情绪量表
三、应用性情绪量表
二、情绪对动作稳定的影响
第十一章
第一节 仪器在心理实验中的作用
第三节 知觉类实验仪器
第四节 记忆类实验仪器
第五节 情绪和技能类实验仪器
第六节 计算机在心理学上的应用
第一节 仪器在心理实验中的作用一、心理实验仪器的诞生和发展
二、仪器对心理实验的作用
三、目前心理实验仪器发展的趋向
第二节 感觉类实验仪器
一、色轮
二、听力计
三、声级计
四、语图仪
五、两点阈测量器
六、测痛仪
(一)热辐射仪
(二)钾离子测痛仪
(三)弹簧棒
(四)止血带致痛仪
七、动觉计
二、实体镜
三、长度和面积估计器
四、动景器
五、似动现象研究装置
六、深度知觉仪
七、大小常性测量器
二、棒框仪
三、迷宫
四、速示器
五、记忆鼓
六、多重选择器
二、动作稳定器
三、反应时测定仪
(一)简单反应时测定仪
(二)选择反应时测定仪
四、手指灵活性测验仪
五、双手调节器
六、镜画
第六节 计算机在心理学上的应用一、计算机与心理学的关系
二、人-计算机系统的研究
三、心理活动的计算机模拟
(一)感知模拟
(二)记忆模拟
(三)思维模拟
四、计算机在心理实验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在心理实验的应用领域
(二)心理实验运用计算机的优缺点
建 议 参 考 资 料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实验心理学》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