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为变量
行为变量(behavioral variable)在多数情况下是动物情绪研究和人类情绪研究中常用的因变量,它通常是指情绪行为(明显的反应模式和显著的行为)。在少数情况下,行为变量也可能是自变量,例如前动作对后动作的影响是因果关系;又如反应时和正确率的权衡则是共变关系。显然,动物研究和人类情绪研究中所使用的行为变量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动物情绪的研究中,行为变量可以分为二类。
第一类是典型的情绪行为,所谓测量也就是对典型情绪行为的直接描述和记录。例如,对猫而言,惊栗和冲撞表示恐惧,甩尾、弓腰、嗥叫、瞋目表示狂怒,等等。在动物情绪性(emotionality)的测量中,排尿和排便是最常用的指标。这种简单的描述方法有时也可以发展成颇为复杂的系统。例如布雷迪和诺达 (Brady& Nauta,1953)曾提出了情绪性的六种成分,它包括反抗触摸、叫声、惊跳、逃跑、遗尿、遗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评定量表。
第二类主要来自条件性情绪反应(conditional emotional response) 和回避反应(abient response)的研究技术。简单地说,这种技术就是当某一自变量影响了某些正在进行中的操作时,实验者间接地记录下这个刺激产生的情绪影响。积极回避反应(positive abient response)是在信号刺激出现时作出的一种反应以避免某种即将出现的厌恶刺激。消极回避反应
(nega-tive abient response)可解释为经过学习靠不作出任何反应而避免某种厌恶刺激。在这种技术中,测量的直接行为指标通常是动物的完成行为
(consummatory behavior),即某种操作性行为。根据实验安排的不同,具体测量的完成行为可以有很大差异。例如,它可以是动物接近食物的潜伏期和摄食(水)量;可以是在特定跑道上的奔跑速度;甚至可以是明度辨别任务。一种典型的方法叫做旷场反应(open field rdaction),又称户外行为
(open field behavior),它常被心理学家用作测量动物活动量和情绪性的指标。刘素珍(1995)发现:在突然的高强度噪音条件下,老鼠出现恐惧
(pho-bia)的行为反应,动物在旷场反应中,爬格子数,由控制组的 32.9
格降至恐惧症组的 16.1 格。图 10-1 为旷场反应格子图。这些技术在自变量及因变量的设置和测量上有独到之处。
行为变量在人类情绪研究中也常用作因变量。除了对外显行为的直接描述外,还可采用照相、录像(影)等手段,或者用专门的符号系统记录被试的动作和身体姿势,并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人类情绪研究中的行为变量还细分为三类。
-
情绪性行为 情绪性行为(emotional behavior)是在特定情绪状态下的典型情绪性行为。由于没有一种单一的行为可以充分而必要地指向一种特定情绪(Lewis,1982)。例如哭泣通常代表悲伤,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愤怒, 甚至是快乐。因此,作为因变量测量的应该是特定情境中具有内在联系的反应模式,而不是某种单一的行为。
-
情绪表现 情绪表现(emotional expression)是指个体在情绪状态时,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外显行为上的一切变化或活动,包括身段表情、面部表情和言语表情。身段表情包括头面部、躯体和四肢的姿势、位置、运动方向、速度以及幅度。人类的身体姿势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信号, 而且在社会情境中常常表征着某种情绪。有关表情的研究,特别是面部表情的研究,我们在第三节将有专门的讨论。
-
完成行为 完成行为(或完结活动)(consummatory act)即将被试作了一连串预备反应后,最终完成某项作业的情况以此作为因变量。这一变量在研究情绪的影响时经常采用。例如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情绪状态对幼儿认知操作的影响时,就使用了这种因变量(孟昭兰,1985)。
行为变量在使用时,首先应注意具体情境,即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情绪;其次,还应注意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譬如不同民族)的人在情绪的行为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应注意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在行为强度上可以有很大区别。这些原则在情绪实验中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