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情研究的理论根据
半个世纪来,对面部表情测量方法及其理论根据的专门研究已经使表情测量成为符合客观化原则的方法。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1987)将理论根据归纳为如下三点:
-
面部表情是传递具体信息的外显行为 面部表情是提供人们在感情上互相了解的鲜明标记。情绪过程既包括情绪体验,也包括情绪表现,而表情既是情绪的外部表现,也是情绪体验的发生机制;既是最敏锐的情绪发生器,也是最有效的情绪显示器。这就从机制上说明了以面部肌肉运动模式作为情绪标志的根据。
-
面部表情具有全人类共同性 盖达塞克(Gajdusek,1957)研究发现,前文化民族的面部表情与文明社会民族的面部表情十分相似。从所拍摄非洲新几内亚前文化民族影片中的表情,都是曾在文化民族中见过的,参照作出这些表情的人们的社会行为,能够了解这些表情的含义亦与文化人无异。诚如艾克曼(Ekman,1976,1978,1984)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后指出,外国人的表情不同于外国语,不经学习就可作为有效的信息在人们之间交流。 3.新生婴几具有不经学习所显露的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模式 在前
言语阶段,新生婴儿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模式是婴儿表达愿望与要求、传递生理和心理信息的唯一手段,也是建立母—婴之间感情联结、保证婴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婴儿时期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是随着生理成熟而实现的先天预成模式的显露。在到达成人时期,一般在不受社会习俗或文化影响的场合下, 与婴儿相似的人类的普遍表情模式仍然存在。
在表情研究的理论根据的指引下,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就应运而生。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的发生是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的:表情按面部不同部位的肌肉运动而模式化,面部反应模式携带着心理学的意义,那就是或快乐、或悲伤等具体情绪。但是,对表情进行测量的原则在于:所要测量的是面孔各部位的肌肉运动本身,而不是面部所给予观察者的情绪信息。因此,测量的最终目的是揭示其显露的情绪信息,而测量本身必须是产生情绪信息的物质过程。为此,测量方法必须严格遵循解剖学基础。整个情绪表情产生的过程,要受严格的解剖生理过程所支配。它包括精细分化的肌肉组织系统的活动和灵敏传导的躯体神经系统的活动。在测量中,使用肌肉刺激, 把面孔上一块块肌肉的单一活动和互相有牵连的肌肉的组织活动通过肌电记录和照相记录保存下来,从而得到了面部各个分别独立的部位的变化模型和观察到的、由这些肌肉活动所支配的面容。艾克曼(Ekman, 1976, 1978) 的面部肌肉活动编码系统,伊扎德(Izard,1980)的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等,是目前主要被采用的测量标准。为了阐明这些现代的表情测量方法,我们还得从早期的传统方法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