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验和知觉恒常性
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兴起了认知心理学理论,提出知觉不单纯是客观世界的映象,而且还包含着对客体的解释。知觉不可能只单纯从刺激一方描述,人的过去经验在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在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而产生的,它的内容比感觉基础远为丰富。知觉的恒常性作为知觉的特性,正说明了过去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图 8-26 是玛格利特所画的怪画。玛格利特是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用违反知觉恒常性的手法,达到知觉冲突,以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从图上我们可见到大得出奇的梳子和极为微小的床铺。当知觉恒常被否定的时候,现实也同时被否定。这幅图和埃斯切尔的瀑布版画(图 8-12)都反证了过去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 埃默特定律 埃默特(Emmert,1881)发现,知觉到的后象的大小与眼睛和后象所投射的平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见图 8-27。后人把埃默特发现的这条规律称之为埃默特定律(Emmert’s Law)。假如把一个后象投射到比原先的刺激物远 10 倍的平面上的话,那么它的后象看起来变成比原来的刺激
物大 10 倍,但网膜上的映象大小还是相同的。
几何学上的欧几里德定律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埃默特的原理。欧几里德定律认为,客体的大小可用物理量去度量,网膜象的大小是按光学原理变化的,可用如下的公式来计算:
a = A
D
a:实际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A:物体的大小 D:人眼和物体之间的距离
根据这一公式,如果客体的大小不变,那么 a 的大小随距离 D 成反比例
关系。这个定律可以用简单的实验演示出来。如果我们注视着一个距眼睛 1m 远的黑色背景上的 10cm2 的白色方纸块,观察约 1~2 分钟以后这一方块就会形成后象,这时若把眼睛转向一个光亮的、距离约为 1m 的平面,则可以看到一个与原来白色方块大小相同的黑色方块;若把后象投射到一个距离为 2m 远的平面,则看见的后象大小是原来白色方块的两倍,则后象的大小为 20× 20cm2;如果投射面的距离是 4m,则后象的大小为 40×40cm2。
- 布伦斯维克比率 我们在知觉物体时存在着恒常性,即不完全依赖于视角规律来判断物体的大小,但是常常我们的知觉大小与物体的物理大小也不尽一致。例如,观察者在 5m 处观察一个身高 1.8m 的人,如果按视角计算, 观察者看到的人只有 1.8×1/5(m),即 0.36m,但是实际上我们是不会这样来知觉的,我们很有可能把他知觉为 1.76m,也可能把他知觉为 1.84m。布伦斯维克(Brunswik,1929)提出了一个测量恒常性程度的公式,即布伦斯维克比率(Brunswik ratio,简称 BR):
BR = R - S
A - S
BR:布伦斯维克比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R:被试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亦即被试对大小判断的结果S:根据视角计算的物体映象大小
A:物体的实际大小
当知觉到的大小与物体的实际大小很接近时,布伦斯维克比率趋于 1, 这表示趋于完全恒常性;当知觉到的大小与按视角计算的大小很接近时,则表示基本上没有恒常性。前面讲的身高 1.8m 的人在 5m 处观察时被知觉为1.76m,那么 BR=(1.76-0.36)/(1.8-0.36)=0.97,即大小知觉的恒常性保持了 97%。
- 邵勒斯比率 邵勒斯(Thouless,1931)提出的计算恒常性系数的公式与布伦斯维克的公式基本相同,只是取了 R、S、A 三个数的对数:
邵勒斯比率(Thouless ratio,简称 TR)的计算结果也在 0 到 1 的范围内。但是用邵勒斯公式计算出的常性系数有时比用布氏计算的要大些。这
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研究大小、形状、颜色及亮度等知觉的恒常性,但是在大小、形状知觉中更常用布氏比率,而在亮度知觉中则常用邵氏比率。这是因为物理亮度与知觉亮度成一定的对数关系。
知觉恒常性在大小、形状、颜色、亮度等方面都存在。关于颜色和亮度的恒常性,我们在第六章中已有讨论。下面讨论大小和形状二种恒常性。